黃克纘(1550-1634),字紹夫,號鐘梅,泉州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人,歷任明朝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兼理戶部事務、總督糧儲等,為官清廉正直,世稱“黃五部”。崇禎七年(1634),病逝泉州,南明弘光元年(1645),賜謚“襄惠”。古時,泉州城東門外曾矗立一座牌坊,上書“忠猷懋著,齒德并優”,正是為紀念他而立的。
黃克纘認為“清、慎、勤”是“為官之本”,并身體力行。
任壽州知州時,黃克纘積極清丈田糧,推行“一條鞭”法,減輕百姓人丁稅賦,增加田畝稅收,抑制豪強兼并土地。
萬歷年間,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尤以礦稅最為慘烈。大批內監打著朝廷旗號,坐索收稅,每到一處,搜刮盤剝,民不聊生。黃克纘不懼邪惡,竭力上疏彈劾馬堂、陳增等人,促使“礦稅風波”逐漸平息。
山東任上,當地接連幾年出現嚴重旱災和蝗災,百姓饑腸轆轆,黃克纘力爭減免賦稅,開倉救濟災民。黃河決堤,淹沒無數民田,他憂心忡忡,留有一部《古今疏治黃河全書》。
黃克纘愛民禮士,即便離任壽州20年,仍記掛著當地教育,捐出俸銀,寄往壽州購置學田,補充書院膏火。
萬歷中期,朝廷相繼發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黃克纘夾于混戰的兩派內,卻始終居中不偏,決不因哪方面得勢而去趨附。在朝廷中不結黨營私、不拉幫結派,光明磊落,公正做事,應了他常對同僚講的一句話,“受職自有定分,名節千古不磨”。
黃克纘雅善聲律,書法遒媚多致。作文通達馴正,為詩溫柔敦百。平生著作有《數馬集》、《杞憂疏稿》、《百氏繩愆》、《理性集解》、《春秋輯要》、《全唐風雅》、《鑒井吟》和《獨奕篇》等。(石獅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