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泉州華僑孝廉故事】陳青山:文武雙全的歸僑將軍
來源:泉州晚報 發布時間:2020-04-10 08:50

  人物名片

  陳青山少將

  陳青山(1919年-2003年)原名陳欠火,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洛陽鎮(現為臺商投資區)。4歲時隨父親移居馬來亞,1936年加入馬來亞共產黨,積極參與領導當地的抗日救亡運動,支援祖國的抗日活動。1941年回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以后,歷任海南軍區兼第四十三軍政治部副主任、廣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海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57年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60年周總理與海南黨政軍領導合影。第一排左起:趙光炬、陳青山、魏南金、肖煥輝、林李明、周總理、莊田、楊澤江

  千里單車宣傳革命

  舍家為國積極抗戰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幾百萬軍人當中,在數以千計叱咤風云的將軍行列里,由歸僑青年成長為將軍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陳青山就是這樣一名歸僑將軍。”中國僑聯原主席莊炎林說,陳青山用他奮斗不止的精神和實踐,詮釋了“戎馬生涯經風雨,赤膽忠心寫春秋”的真諦。陳青山原名陳欠火,1919年10月出生于惠安縣洛陽鎮(現屬臺商投資區)一個窮苦農家,后隨父飄洋過海到馬來亞檳城。他的命運從此發生轉變,卻仍與祖國息息相關。

馬來亞時期的青年陳青山

  在異鄉期間,陳欠火進私塾讀書,改名陳榮火。因學習成績優異,1935年由當地陳氏宗族資助,陳榮火考入東南亞三大華校之一的檳城鐘靈中學讀書。陳榮火深知:“一個人活著就要心系祖國,胸懷大志,為國為民甘灑熱血,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在馬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他和同學們加入“讀書會”、“學生聯合會”,學習抗日救國理論、上街游行、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義賣義演、多方串聯,陳榮火以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做掩護,宣傳抗日。1936年初,在學校共產黨支部書記陳文慶的介紹下,陳榮火加入馬來亞共產黨。1937年下半年,陳榮火等代表檳城學生抗敵后援會赴新加坡開會,幾個人騎自行車,以賽球為掩護,歷時半個多月,在十多個城市撒下抗戰的革命火種。他歷任馬來亞共產黨檳城委員會常委、組織部長,參與組建了馬來亞各界抗敵后援總會檳城抗敵后援會。1938年,英國警察把他拘捕,但陳榮火巧妙對付,被關一星期后被釋放,卻難以在鐘靈中學和檳城立足。

  60歲的陳青山將軍(拿望遠鏡者)重上戰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是他軍旅生涯的最后一戰。圖為陳青山在前線觀察地形。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無數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同年11月,陳榮火英國殖民當局列入鎮壓抗日救亡的黑名單。黨組織通知陳榮火立即離開前往新加坡,此時其父陳憨清已身染重病,作為兒子的陳榮火看著父親面容憔悴,病入膏肓的身軀,心里非常難過。但是他想:“從事革命斗爭,正是為了拯救千千萬萬像父親一樣處于水深火熱的父母親!”于是,他含淚離開了重病的父親,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然而到新加坡不久便收到父親病逝的噩耗,陳榮火痛斷肝腸,強忍悲痛,毅然以革命事業為重,放棄了為老父親送終的孝事。“可憐我父親辛辛苦苦一輩子,我連最后一面也見不上。”他曾遺憾地向泉州市委統戰部原副部長鄭炳山訴說悲痛之情。

  1940年1月,為了斗爭需要,陳榮火化名陳青山。期間他擔任了星州總工會宣傳部長、總務(即主持人),同時兼任馬來亞總工會《前鋒報》主編。1940年5月1日,馬共新加坡市委決定舉行總罷工、罷市、罷課,組織了十萬人的大規模示威游行,陳青山擔任前線總指揮。同年5月下旬,陳青山再次被捕,法官以馬共嫌疑分子的罪名判處他半年徒刑。陳青山被關進牢獄,開始高墻內的囚徒生活。在獄中,他見到了馬共中央常委楊少民同志。他們在獄中建立黨支部,組織難友學習理論和開展合法斗爭,同心同德,經受考驗。1940年底,陳青山等被英國當局驅逐出境,乘坐輪船在海上漂泊了六天五夜到達香港,歷盡千難萬險逃脫到湛江,找到先期出獄的楊少民,把有關材料由楊少民轉交組織,經中共南方局審查批準,陳青山等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派往海南參加抗日戰爭。

  首次指揮伏擊大獲全勝

  為總部安全甘當“誘餌”

  1941年9月,陳青山等人乘船偷渡到瓊崖,顛簸一夜,終于在瓊山縣演豐港登陸。來到總部,他們受到瓊崖特委書記兼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總隊長馮白駒等領導的熱烈歡迎和親切接待。陳青山分配到總隊政治部宣傳科任科員,不久被任命為宣傳科長、組織科長。“從地下秘密斗爭轉入公開武裝斗爭,從城市生活到艱苦的農村生活,是個很大的轉折,陳青山面臨很多考驗。在孤島奮戰的瓊崖獨立總隊中工作,工作環境和以前情況全然不同。”陳青山妻子何秀英回憶道,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如饑似渴地學講海南話,僅半年時間就可用海南方言給指戰員們上政治課、講故事了。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5月陳青山調任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政委,7月就擔負起指揮伏擊日軍的任務。戰斗之前,沒有指揮戰斗經驗的他親臨洛基公路偵察,在潘江漢大隊長的協助下,勝利完成伏擊任務。此戰擊毀敵軍車2輛,殲敵30多人,繳獲機關槍一挺,步槍20多支。陳青山第一次指揮戰斗便取得了勝利,為今后指揮打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提高了指揮戰斗的技能。

  1946年2月,瓊崖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為了保證總部安全轉移,陳青山率領一個大隊直奔黃竹嶺。他披上大衣,騎著戰馬行軍,在大山中大搖大擺地轉來轉去,不時打幾槍,以迷惑敵人。果然,敵人把陳青山誤認為特委書記兼瓊崖縱隊司令員馮白駒,瘋狂地跟蹤追來,包圍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黃竹嶺,企圖將瓊崖縱隊及特委機關一網打盡。何秀英說:“陳青山及部下被圍在山上,生活遇到很大困難。沒有住處,沒有粒米下肚,蚊子咬,螞蟥叮,荊棘劃破皮肉。陳青山鼓勵部下,為了保護總部安全,即使流血犧牲也在所不惜。”他們在黃竹嶺同敵人周旋了九天九夜后,直到馮白駒及總部機關與挺進支隊已突圍出敵人包圍圈,轉移到安全地區了。陳青山才率部隊趁雷雨交加、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勝利突圍。

  瓊崖縱隊政治部副主任陳青山(左一)與118師參謀長茍在松合影。

  1949年12月,毛澤東同志和中央軍委發出了解放海南的命令,彼時敵軍利用瓊州海峽天險,建立陸海空立體“伯陵防線”,妄圖阻撓解放軍登陸。1950年2月,陳青山奉命到第一總隊加強接應作戰指揮,率部到瓊西接應第四野戰軍四十軍渡海作戰。他精心部署部隊,同時與西區地委聯系做好支前組織準備。在敵我軍情瞬息萬變、各種意料不到的突發事件中,陳青山臨危不懼,果斷指揮部隊因時因地制宜,靈活機動作戰,冒著槍林彈雨在海灘上同國民黨軍進行你死我活的浴血苦戰,千方百計掩護解放軍渡海登陸部隊,先后于1950年3月6日接應首批潛渡登陸的渡海先鋒營,3月26日接應第二批登陸的加強團,4月17日接應由十五兵團副司令兼四十軍軍長韓先楚所率的主力部隊大舉登陸。隨后他率部于西線追擊部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解放海南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79年,60歲的陳青山老將軍重上戰場,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并勝利完成任務。

  2000年5月,陳青山代表瓊崖縱隊在慶祝海南解放50周年大會上致辭。

  行軍不忘政治建設

  才思敏捷脫稿宣講

  陳青山是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1942年初,陳青山被調任瓊崖獨立總隊政治部組織科長,受命舉辦支部書記培訓班,從各連隊挑選優秀排長、文化教員等參加學習,每期培訓40人左右,他主辦三期。學員畢業后派到各連隊擔任專職黨支部書記,受培訓的學員經過實際鍛煉,后來均成為瓊崖獨立總隊各級領導骨干,對瓊崖獨立總隊的軍政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3年5月,他被升任為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政治委員,1948年初被調任瓊縱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同年秋又被調任中共瓊崖東區地委書記兼第三總隊政委。職務的晉升,可見他在工作中的成就和貢獻。在此期間,他廢寢忘食地艱苦拼搏,利用戰斗間隙,舉辦各種訓練班,編寫教材井親自講課,還在部隊開展以訴苦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對提高各級干部的政治素質,激發全體指戰員的戰斗意志,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瓊島解放后,因為陳青山會講一口流利的海南話,又善于聯系地方干部和群眾,所以他在部隊、地方都很活躍。他做的政治形勢報告,語言明快,內容新鮮,通俗易懂,說服力強。與他人照稿宣講不一樣,陳青山作的報告沒有稿子,是自己口頭講,講得非常好,使人愛聽。“陳青山同志的報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條有理、生動感人。”瓊崖縱隊第五總隊原機要組長、海南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符樹森稱贊道:“他不僅講得好,而且來得快。”

  據符樹森回憶,有一次,陳青山到昌江縣的石碌礦山做形勢報告,開始前他先在縣武裝部開了短會,會議一結束,陳青山立馬前去做報告。剛邁出小會議室門坎,陳青山就對符樹森等人說:“你們不要再問我什么啦,我要構思大會報告的內容。”符樹森奇怪地問道:“就要上場了你還沒準備好?”只見陳青山胸有成竹地說:“來得及。” 就這樣,從小會議室到大禮堂只有100多米,陳青山邊走邊想,走到會場門口,他松了一口氣說:“腹稿打好了。”聽完陳青山兩個小時的報告后,現場1500多名聽眾的掌聲經久不息,大會主持人宣布散會了,大家仍不愿意離開會場,叫走不想走,聽了還想聽。

  心底無私解甲歸“僑”

  情系桑梓建言獻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對海南島的情況較熟悉,陳青山曾陪同朱德總司令、葉劍英元帥等中央首長視察海南島。1956年9月,陳青山從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后就任廣東軍區政治部主任,1957年調任海南軍區副政委。1964年晉升少將,1965年升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84年6月,陳青山以副兵團職離休。離休后,陳青山應邀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僑聯代表大會。在會上,陳青山動情地說: “我就快解甲歸田了,只是無田可歸。那就盡一個老歸僑的義務,解甲歸僑吧。”離休后的陳青山,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落實僑務、鄉情、友情及各項社會活動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受到華僑、歸僑和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他先是出任廣東省僑聯顧問,又當選為中國僑聯委員,后擔任中國僑聯顧問,同時擔任了廣東省老人體育協會顧問、廣東省振興海南聯誼會會長、廣東星馬僑友會名譽會長、廣東省閩南經濟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廣州市乒乓協會名譽會長等等。陳青山樂于奉獻,不掛空名:即使是顧問,也籌劃也執行,是名譽會長,也出謀也出力,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1984年6月,陳青山(左一)應邀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僑聯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僑聯委員。

  陳青山(前排中間)與中國僑聯主席莊炎林(前排左一)、馬來西亞檳城議會會長陳錦華(前排右一)親切交談。

  作為一位革命者,陳青山“心底無私天地寬”,生前不遺余力地為許多戰友樹碑立傳。陳青山離休后,出任海南“瓊崖武裝斗爭史領導小組”副組長,經過三年的搜集、整理、撰寫以及審稿、定稿,最終完成《瓊崖縱隊史》的編寫工作。而為了讓海南的革命歷史保存下來,陳青山參與了建設烈士陵園以及為馮白駒塑像,并請鄧小平題詞。同時他參與策劃拍攝《馮白駒將軍》電視劇,親自邀請廣州軍區著名作家編寫劇本,擔任電視劇顧問,使這部18集電視劇順利拍攝完成,并在全國播放。

  陳青山4歲離開泉州惠安去南洋,幾十年來,他魂牽夢繞地懷念故鄉。陳青山曾對同為惠安人的廣州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盧林說過:“離休后,常為這輩子直接為家鄉做事太少而感到愧疚。”1992年,他便與廣東省原省長梁靈光共同創建了“閩南經濟促進會”,把廣州1000多名閩南老鄉組織起來,共商支援家鄉建設大計。他曾數次到福建泉州等地進行考察,向當地領導提出積極建議;參加福建石獅市、東山縣來粵學習考察的領導座談會,聽取他們的觀感并給予可行性建議;對于家鄉來廣東進行商品展銷如“安溪鐵觀音茶王賽”、德化縣的陶瓷展銷會、惠安縣在深圳舉辦的商品展銷和引資會議,他都積極參加,并在會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真心實意地為家鄉的建設事業費心血。

  鐵漢柔情平易近人

  生活樸素嚴于律己

  陳青山雖是一位立有戰功的開國將軍,卻平易近人,沒有半點架子,這是大多數人對陳青山的最深印象。“父親的人緣很好,在他的字典里,沒有等級的概念。來到家里的客人,不管是領導還是下屬,也不管是老幼貧富,一律熱情招待,敬茶管飯。”陳青山大女兒陳白根說:“父親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包括警衛員和司機等都非常尊重。他出去開會時總記得交代和過問司機吃飯的事,而自己卻常因為工作忙而不能按時吃飯。有時剛回家坐下端起飯碗或剛躺下休息,電話鈴就響了。那時還沒有無線話筒,勤務員知道他的習慣,凡是與公事有關的電話必須立即通知他。一頓飯接好幾次電話都是常有的事,但從未聽父親埋怨過。”陳青山善于和群眾打成一片,走到哪里,往往幾句惟妙惟肖幾可亂真的方言寒喧話和那爽朗真誠的笑聲,連陌生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和他沒有了距離。

  陳青山在海南視察時探訪黎族同胞,用戰爭年代學的黎族話與黎族婦女親切交談。

  2004年2月妻子何秀英在“與青山一同走過的路”一文中寫道:“我倆的生活還保持著艱苦樸素的老傳統,家具還是60年代部隊配備的老家具,用了幾十年舍不得更換。青山穿著很隨便,他不講穿、不飲酒、不抽煙,夏天只開風扇,盡量不開空調,過著簡樸的生活。”為人和藹、生活樸素的陳青山對子女的約束卻十分嚴苛。以陳青山小兒子陳端為例,陳端在廣西貴港某野戰軍某師的炮團當兵期間,因其有小提琴音樂基礎進入了軍部宣傳隊,陳青山下部隊得知此事,立即把小兒子趕回炮團。從此,陳端又是拉炮車,又是挖炮陣地,直到因公負重傷,才結束了5年多毫不含糊的野戰軍連隊生活,調離炮團去了通信部隊。

  陳端說:“那時超強度的野外訓練和海邊強化訓練從未停過,以致我至今見到泳池都不想泡水。當初很不理解,父親為什么讓我吃這么多的苦。長大后才明白,父親是注重培養我的生存能力。我參加工作這幾十年走過的路,是自已磕磕碰碰闖過來的,基本上沒沾家庭背景的光。在我的意識中,我沒有優越感,也不懂拉關系。從小交友就不分貧富,也很鄙視搞特殊化,這一點受父親影響很深。”陳青山三女兒陳薔也說:“回首往事,在幾十年歲月的熏陶中,爸爸的為人處世和人格品德,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教給了我們做人的基本信條。我們學會了平等待人,學會了寵辱不驚,學會了樸實和正直,學會了做事負責認真,學會了待人真誠善良。爸爸給了我們極為厚重的精神財富,終生享用不盡。”

  豐功偉績垂青史,高風亮節留世間。而今,在故鄉洛陽鎮陳埭頭村的陳青山故居,已成為該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埭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啟進說:“陳青山生前曾于1961年、1987年、1994年三度返回家鄉,探訪堂叔和鄉親。2001年家鄉洛陽鎮第二屆商會成立,他雖然因病未能蒞臨,但特地來電祝賀,并欣然接受擔任高級顧問之職,意欲在有生之年為家鄉建設貢獻一點力量。”據了解,陳埭頭村還將在村里建一座陳青山紀念展館,豎立陳青山將軍石刻雕像,存放部分遺物,以及各個時期相片、事跡內容等,鼓勵人們追尋先輩足跡,培育愛國情懷。

  專家點評

  ■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會長劉以榕

  他“由歸僑青年成長為將軍”(莊炎林評),“戎馬生涯經風雨,赤膽忠心寫春秋”,從一個熱血青年成長為共和國少將,他就是泉州洛陽江畔走出來的戰功赫赫的歸僑儒將---陳青山將軍。

  心系祖國、胸懷大志、對黨忠誠、情系僑鄉、意志堅定、高風亮節,是陳青山將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軍隊正規化建設革命生涯的生動寫照。洛陽江畔美麗的鄉村是他戰斗的輝煌的人生起點,泉州僑鄉的滋養,賦予他優良的品格:忠誠、拼搏、擔當。他情系僑鄉,關心家鄉經濟建設,是僑界知心人、貼心人,倡建“閩南經濟促進會”,傾心僑務工作,維護僑界權益。他的愛國情懷、優良品格和嚴于律己、生活儉樸的良好家風是傳給子女最珍貴的財富。

  他是一員難得的歸僑名將,既是一員猛將,又是一員儒將,他舍家衛國、英勇頑強、屢建奇功,他善于發揮我軍政治優勢,把握軍隊建設生命線,致力于軍隊正規化建設。他錚錚鐵骨,是作為軍人的特質;他情系桑梓,是百姓情懷的純真;他初心不變,英雄本色,是洛陽江畔走出的一代名將。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市委統戰部、市僑聯、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市海外聯誼會

  泉州晚報記者陳森森 通訊員莊志陽 王惠鵬 何細萍 /文 陳莖、陳薔/供圖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