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希泉
????? 人物名片
莊希泉(1888年—1988年),祖籍福建安溪龍門。1911年在馬來亞參加同盟會,1912年任中華實業銀行南洋總分行協理。1916年在新加坡創辦中華國貨公司。1917年創辦南洋女校。1922年回廈門創辦廈南女子師范學校。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福建臨時省黨部執行委員。上海五卅運動爆發后,在廈門組織外交后援會,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1931年后,在菲律賓主持《前驅日報》。1938年到香港,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會。1942年至1945年在桂林和重慶組織閩臺協會、閩臺建設協進會。抗日戰爭勝利后,在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經營進步電影和進出口貿易。1947年在香港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并任香港工商委員會委員。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代理主席、主席、名譽主席,華僑大學董事長,華僑歷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等職。1978年2月至1988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其百歲人生充滿傳奇,為救國多次下南洋籌款,為支持抗日不惜變賣家產;在國內外創辦女子師范學校,反抗殖民統治;以90歲高齡出任第二屆全國僑聯主席,為開創新中國僑務工作傾盡心血,并與其子莊炎林一道成就了“父子僑領”的傳世佳話;一生雖歷經磨難,仍初心不改,以9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莊希泉在福州考察時與莊炎林在西湖飯店合影。
為辛亥革命 下南洋籌款
祖籍安溪龍門的莊希泉,出生于廈門,9歲入私塾,后就讀廈門東亞書院及私立學館。他18歲時便被其父派到上海自家的“莊春成”商行任出納。當時上海的“泉漳會館”是福建反清志士聚會的場所,莊希泉在那里結識了前清舉人沈縵云等,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開始投身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沈縵云被任命為都督府財政總長。當時國庫空匱,軍無糧餉,軍政府派莊希泉一行赴南洋募餉。他抵達新加坡和馬來亞后,在陳嘉庚及南洋廣大華僑的幫助下,籌餉任務順利完成。這一年,莊希泉在檳榔嶼加入同盟會。
1912年,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職務,決心“實業救國”。他命沈縵云籌辦中華實業銀行,一千萬股有一半要向華僑招募,沈縵云來廈門請莊希泉再下南洋。
他們一行抵南洋后,籌募五百萬股份的任務三個月就完成了。1912年,中華實業銀行成立,孫中山任名譽董事長,沈縵云任總行行長,在新加坡設南洋總分行,莊希泉任協理。
1914年,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失敗,蒙難海外;沈縵云也遭通緝,中華實業銀行關閉。莊希泉眼看難在國內立足,又需處理南洋總分行的善后工作,即于1915年三下南洋開辟新天地。為實現實業救國,莊希泉與陳楚楠等合股創辦中華國貨公司,推銷國貨,抵制洋貨,他自己任經理。
1956年,莊希泉(右一)、何香凝、陳嘉庚、方方在中僑委第四次僑務工作擴大會議上。
創辦女子學校 反抗殖民統治
1917年,莊希泉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女子師范學校,余佩皋任校長,莊希泉任董事長。英殖民當局于1920年推出《海峽殖民地教育條例草案》,對華僑學校施加種種限制,企圖泯滅中華文化教育,莊希泉毅然領導了震動馬來半島的“爭人權、反苛例”斗爭,為此被捕入獄,關了3個多月,他即聘請律師告新馬總督,官司告到英國樞密院,樞密院發回復審,終審裁決莊希泉勝訴:總督拘留逾期違法,莊希泉予以釋放。
這場斗爭的勝利震動了南洋僑界,然而殖民當局卻不善罷甘休,在莊希泉獲釋并和余佩皋于1920年11月7日結婚的第二天,再次下令拘捕莊希泉,并宣布“永遠驅逐出境”。
莊希泉回國后繼續進行愛國救國事業。1922年5月,他們夫妻在廈門虎頭山北麓莊氏祖宅創辦“廈南女子師范學校”,后改為“廈南女子中學”,余佩皋任校長,莊希泉任董事長。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后,莊希泉、余佩皋即發動成立“廈門國民外交后援會”,由廈南女中帶頭發動罷課、罷市,抵制日貨。他們的愛國行動,激怒了日本帝國主義者。日本駐廈門領事館即以莊希泉之父莊有理在日本占領管轄的臺灣有商號并曾在臺居住,莊希泉是日本屬民為借口,拘捕莊希泉,廈門數十個愛國團體交涉無效,日本領事館將莊希泉關禁在其監獄10天后,又押送臺北監禁。廈門數千人到碼頭恭送莊希泉。
莊希泉在臺灣被關了9個多月,經許多愛國人士和團體多次營救,1926年4月獲釋。但只準在臺灣和日本居住,不準回中國大陸。1927年3月莊希泉搭乘由臺北經上海往東京的輪船,船在上海停泊時,他丟下行李潛入市區,翌日登報聲明:“我是中國人,并非日本屬民。”又取名“莊一中”,還刻了一枚圓章,以表心志,說明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變賣家產 資助抗日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莊希泉夫婦即流亡菲律賓等地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10月,莊希泉和王雨亭在馬尼拉創辦《前驅日報》,宣傳反蔣抗日。1934年夏,莊希泉回廈門省親,遭國民黨憲兵逮捕。后由日本領事出面交涉,引渡到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的拘留所關押一個多月才獲釋,莊希泉即離開廈門。此時,奔波革命,積勞成疾的余佩皋不幸英年早逝。
抗日戰爭開始后,莊希泉奔走于菲律賓、香港、上海、桂林、重慶等地,開展抗日活動。在香港,他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會,救濟難民,創辦建光學校、立華女中,協助臺灣革命同盟出版《戰時日本》雜志,直至香港淪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安排下,他轉移到廣西桂林,支持廣西地下黨的工作。
1942年,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南方工委和廣西地下黨組織遭受破壞,莊希泉的兒子莊炎林當時是廣西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省委交通聯絡員,莊希泉利用華僑關系,幫助掩護和安置許多地下黨同志,并通過他的關系使中共廣西工委與中央取得聯系。為營救并轉移被捕的地下黨員,黨組織迫切需要經費。莊希泉變賣了20多箱在香港的家產,全部所得悉數捐給當時的中共廣西工委支援抗戰,而他們一家人一日三餐僅以稀飯咸菜充饑。
1956年,莊希泉(左)與陳嘉庚(中)及莊明理(右)在中南海漫步暢談。
竭力開創僑務工作
抗戰勝利后,莊希泉重返新加坡,在新加坡創辦捷通行經營匯兌,并經營進步電影及進出口貿易。1947年在香港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新中國成立前夕,莊希泉作為中共中央的特使直飛新加坡,面邀陳嘉庚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莊希泉和陳嘉庚是摯友,在歷次革命期間互相支持和鼓勵,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莊希泉飛抵新加坡后,兩位愛國僑領鄉情加友誼,談得非常契合。莊希泉向陳嘉庚轉達了中共中央的真誠邀請,陳嘉庚當即欣然接受。不久陳嘉庚收到毛澤東主席發來的邀電,在1949年9月赴北京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新中國成立后,何香凝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莊希泉任副主任委員。1950年,年逾花甲的莊希泉回到北京赴任。他來到中南海懷仁堂,向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獻上南洋華僑贈給祖國的一面繡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五星紅旗。從此,莊希泉與何香凝、陳嘉庚、廖承志、方方等僑界領導人一起,為開創新中國的僑務工作竭盡全力。
1982年,94歲高齡的莊希泉宣誓入黨。
倡建僑聯 94歲入黨
新中國成立后,莊希泉一直從事僑務工作,為廣泛團結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他提議建立僑聯組織。1956年全國僑聯成立,陳嘉庚和他分別當選為正副主席。他榮任多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大學董事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等職務。
莊希泉作為新中國僑務工作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協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僑務政策。他深入僑鄉,接待僑胞,組團出訪,安置歸僑,發展僑鄉生產,以及維護僑胞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等,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
莊炎林自勉
1978年,莊希泉以90歲高齡出任第二屆全國僑聯主席。他在僑務界的撥亂反正,僑鄉文明建設,僑聯組織的恢復、健全和發展等方面傾盡了心血,真正做到了“心為僑所用,情為僑所系,利為僑所謀”。1981年,他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題寫:“永愛中華心向黨,九死未悔志不移。”
1982年,莊希泉以9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中共歷史上年齡最大的新黨員。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曾多次要求入黨,因種種原因被擱下來,新中國成立后再次要求入黨,因黨組織認為他留在黨外更有利于團結海外僑胞而一直未能實現。1982年他再次申請,中央很快就批準他入黨,實現了他數十年的愿望。1983年,他題寫“永愛中華,此志不渝”,并作為一生的座右銘自勉。
1976年,莊炎林(右三)陪同坦桑尼亞總理卡瓦瓦參觀坦贊鐵路。
父子僑領 佳話流傳
莊炎林是莊希泉的嗣子,1921年出生于上海,從小就跟隨父母四處奔波。16歲在上海參加革命,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在廣西參加學生軍赴桂南抗日,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莊炎林在廣西、廣東開展地下工作,參加游擊戰爭對敵戰斗。抗戰勝利后,任上海華僑通訊社記者、上海《經濟周報》編輯、上海各界人民團體聯合秘書處負責人和地下黨報紙《上海人民報》總編輯。
上海解放后,莊炎林受中共華東局組織部部長、福建省委書記張鼎丞之命,任上海知識青年隨軍南下服務團招生辦主任,負責招收上海知識青年及學生,從報名的1萬多人中選拔了6000多人,其中3000多人組成西南服務團,隨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2500多人組成南下服務團,隨三野十兵團南下解放福建。
新中國成立后,莊炎林歷任福建省青年聯合會主席、青年團福建省委書記、中共福建省委文教部、宣傳部副部長、閩江水電工程局黨委第一書記、南平地委書記、省人民委員會秘書長等職。1974年,莊炎林調到國務院對外經濟聯絡部,被派出國任中國駐坦桑尼亞經濟代表,負責包括我國援建長達1968公里的坦贊鐵路等數十個經濟援建項目,在場的中國專家和技工最多時有16000多人。因環境艱苦,疾病流行,又缺醫少藥,我國援建人員中有上百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性命。莊炎林咬緊牙關,堅持到勝利完成任務才回國復命。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莊炎林任剛成立的中國旅游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兼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副總經理。他以建設旅游飯店作為引進僑資、外資的突破口,在擔任國家旅游局領導期間,經他談成功的僑資外資合作的大中型項目達數十個,包括北京建國飯店、長城飯店、兆龍飯店、麗都飯店,南京金陵飯店,上海虹橋飯店、華亭飯店,廣東中山溫泉賓館,廣州白天鵝賓館、中國大酒店、花園大酒店等,都是由他聯絡、談判、組織論證建起來的。
1989年12月,在第四次全國僑代會上,莊炎林當選為第四屆僑聯主席。擔任中國僑聯主席后,莊炎林強調各級僑聯組織要了解熟悉僑情,認真為僑辦事,按照“健全機構,艱苦創業;興辦實業,廣泛聯系;積極服務,多作貢獻”的精神,僑聯成為充滿生機并真正得到廣大群眾信賴的“歸僑僑眷之家”和“僑胞之家”。
2017年12月7日,第十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在安溪舉行,96歲高齡的莊炎林回鄉出席聯誼盛會。開幕式上,高聲朗誦他即席作的詩《詠安溪》:“安居樂業美茶鄉,溪水長流奔小康。名揚四海鐵觀音,茶都騰飛進百強。”贏得與會鄉親陣陣熱烈的掌聲。他還在聯誼會前出席安溪縣第九次僑代會。
足跡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五大洲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行程幾十萬公里,莊炎林至今依然奔波在天南海北,為振興中華奉獻余熱。
專家點評
■王亞君(中國僑聯原副主席、福建省僑聯原主席)
1888年—1988年,百年歷史風云,百年壯麗人生,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我們祖國的命運緊相連。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他對祖國的徹骨之愛!為了祖國,他舍生忘死,披肝瀝膽,似黃河奔海百折而不回!早年,他追隨孫中山先生,探索實業救國道路,數度漂洋過海,輾轉奔波于南洋諸島,籌措物資支援辛亥革命;后來,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斗爭中,他攜夫人余佩皋一起創辦女子學校,歷盡艱辛,探索教育救國科學救國道路;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即使身陷囹圄亦無所懼,變賣資產亦不足惜;新中國成立后,他滿懷赤子之情,與摯友陳嘉庚先生并肩戰斗,嘔心瀝血,奔波勞碌,為新中國的僑務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僑聯的成立更是傾注了陳嘉庚先生和他的多少心血和汗水!他言傳身教,楷模僑界,與其子莊炎林一道成就了“父子僑領”的傳世佳話!
“永愛中華心向黨,矢志未改終不渝”!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歷經血與火的考驗,他從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成長為一個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一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他是著名愛國僑領,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僑務工作主要奠基人之一,家鄉人民的驕傲——莊希泉。他關心民眾疾苦,追求世界光明,為革命為人民奉獻出畢生精力;他胸襟寬廣,光明磊落,溫文儒雅,大家風范,深受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華人華僑的愛戴。
莊希泉,一個海內外僑胞廣為傳頌為之熱淚盈眶的不朽名字!
(通訊員 陳克振?記者 謝偉端/文?(圖片來源于《父子僑領畫傳——莊希泉、莊炎林世紀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