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郭瑞人(1905—1995年),祖籍福建泉州,新加坡歸僑,著名企業家、華僑領袖、社會活動家,曾任新加坡振亞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新加坡南洋出版社董事,新加坡福建會館執事,新加坡《南僑日報》董事,新加坡昆興企業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總經理,福建省僑聯主席、名譽主席,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

郭瑞人一生愛國愛鄉
誠信經商 嶄露頭角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雷霆萬鈞的聲音震撼了全世界,也振奮了千千萬萬海外炎黃子孫的心。當時,神州大地剛歷經連年戰亂,滿目瘡痍。在這百廢待舉的時刻,一批海外愛國華僑滿懷赤子之情,排除萬難,回國參與祖國的復興建設,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郭瑞人便是其中一位。
郭瑞人,祖籍福建泉州,1905年出生于廈門。幼年聰穎好學,但家境清寒無力支付他的學費,小學畢業不久即去商店當學徒,16歲時他用辛苦工作攢下來的錢到廈門禾山甲種商業學校就讀,但也只讀了一年即輟學,進入商鋪當店員。1925年,經好友陳森綿(又名陳三民)介紹,郭瑞人隨友漂洋過海到印尼蘇門答臘謀生,起初當店員,后來自己開店維持生計。1934年,經人介紹前往新加坡經商,在那里郭瑞人展現了他誠實守信、精明干練的特質,迅速提升了自己的聲譽,在當地商圈中嶄露頭角。
支援祖國 抗日救亡
郭瑞人的事業正處于騰飛之際,卻被無情的炮聲打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對日寇侵略行徑積憤于胸的郭瑞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他在新加坡不但一次次慷慨捐資支援祖國抗戰,還走上街頭進行抗日演講,動員華僑傾資傾力共赴國難。抗戰期間,郭瑞人還兼任新加坡福建會館秘書,參與組織福建會館主持下的籌款支援祖國抗戰、抵制日貨、發動華僑回國參戰、組織南洋機工回國服務團及動員華僑參加星華抗日義勇軍等活動,許多由福建會館發布的抗日檄文皆出自他的筆下。也正是在抗日戰爭中,他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特別是在新加坡福建會館聽取了陳嘉庚先生延安行的報告后,他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斗爭有了較明確的認識,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籌賑工作中,支持祖國抗戰。
1942年,兇狠的日寇南侵,駐守新加坡的英軍潰敗投降。郭瑞人與友人一起通過水路撤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避難,隱居于巴雅光務。在那,郭瑞人結識了亦到此地躲避戰火的胡愈之、郁達夫、楊騷、張楚琨等文化界進步人士。出于共同的愛國理念,他們成為患難與共的摯友。
抗日戰爭勝利后,郭瑞人于1946年重返星洲。他十分關心國內解放戰爭形勢,相信祖國前途光明。同年10月,回到新加坡的胡愈之與文化界進步人士籌組南洋出版社,當時需要資金1萬元,但胡愈之等人經多方奔走也僅籌到3000元。郭瑞人聞訊,慷慨出資7000元,補齊不足之數。南洋出版社鼎建后,出版了許多愛國進步書籍,還創辦了風行南洋各地的《風下》雜志,成為宣傳愛國進步思想的重要陣地。在投資組建出版社期間,郭瑞人還籌建了新加坡振亞有限公司,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并代表公司參加了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后被推為福建會館執事。陳嘉庚、胡愈之等人籌辦新加坡《南僑日報》時,郭瑞人慨然出資并擔任董事。可以說,郭瑞之不僅是華僑工商界的愛國人士,也是一位進步的文化人士。

1958年,陳嘉庚先生(右五)親切接見郭瑞人伉儷(左四、左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郭瑞人難抑內心的興奮之情,以各種方式來支持、支援新生的祖國。1950年初,郭瑞人與友人合資創辦新加坡昆興企業有限公司并任常務董事,該公司主要業務是為新中國爭取外匯。同年10月,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郭瑞人的指示下,昆興企業有限公司極力采購橡膠供應祖國。后來新加坡當地殖民政府禁止戰略物資出口,昆興企業有限公司載運橡膠回國的船只在公海被當地政府截回,貨物遭沒收,公司被搜查,經濟上蒙受了巨大損失。1951年,伍修權在聯合國代表新中國發言后,郭瑞人從經濟上支持新加坡《愛華》進步月刊復刊,并在該刊物上全文發表了伍修權在聯合國上的發言,這在當地引起了極大震動。
募集僑資 推動發展
追逐心中的理想世界一直是郭瑞人篤定的信念,他也一直在等待時機將這一信念付諸行動。1951年8月,作為印尼首批華僑回國觀光團中的一員,郭瑞人回到了新生的祖國,在這里他看到了光輝的前景,遂毅然決定留下來。這也使他成為當時該團第一位攜眷留下來參加新中國建設的著名華僑。在離開家鄉26年后,郭瑞人舉家重返福建,定居省會福州。

上世紀40年代,在印尼茂物植物園中談笑風生的郭瑞人。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前福建工業基礎極差,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因地處前線,國家未安排重點項目,福建經濟仍較孱弱。針對這種情況,1951年,郭瑞人和尤揚祖、蔡鐘長等人倡議成立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吸引僑資發展福建經濟,這在當時是一個頗有遠見的倡議。福建省領導不但接受了這一建議,還派當時福建省人民銀行行長高磐九和省僑委主任王漢杰同志協助郭瑞人成立省華僑投資公司籌備處。
1951年12月,省華僑投資公司籌備處正式成立。上世紀50年代,受帝國主義的封鎖,當時外部世界對于年輕的共和國還了解甚少,要動員海外僑胞回國投資談何容易。為了讓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能盡早成立,郭瑞人殫精竭慮,積極推動籌備處各項工作的開展。籌備處先后擬訂《福建華僑投資公司章程(草案)》和“華僑投資宣傳募股計劃”,向旅外僑胞、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進行宣傳,并聘請了一批募股委員,廣泛開展募股工作。
1952年7月20日,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正式成立。郭瑞人先后出任副總經理、總經理之職。在他的主持下,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一邊努力募集僑資,一邊籌建工廠。1954年至1955年,泉州糖廠、福清油廠等一批企業即先后投產。到1967年為止,華僑投資公司總共募集資金外匯人民幣8000多萬元,投資興建或擴建工礦企業62個。這批企業有力地發展了當時全省的制糖、榨油、造紙、食品四大輕工行業,為福建經濟的崛起奠定了一定的物資基礎。而郭瑞人擔任福建華僑投資公司領導職務長達15年之久,在這期間他嘔心瀝血,功不可沒。
熱心僑務 忠于職守
改革開放以后,郭瑞人已是古稀之年,但壯志不減當年。他精神煥發地投入到僑務工作中去,為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做了大量的接待服務和宣傳工作。他連續當選為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還先后擔任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福建省僑聯主席及名譽主席等職。
郭老一生與“僑”字緊緊相連、密不可分。在擔任福建省僑聯領導之職后,每次省僑聯召開會議,他總要提前來到會務組,詳細了解委員們報到及安排住宿的情況,逐個找他們敘敘友情、談談工作,忙個不停。平時經常出差到各地視察僑務工作,對基層僑聯的籌建、人事以及有關經費等困難和問題均了如指掌,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協助解決。
從1978年起,至其逝世前的10多年中,郭瑞人參與全國和福建省的許多重大政治活動,如:參加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的討論;參加有關保護旅外僑胞正當權益和歸僑、僑眷合法權益的許多法規和政策的制訂,等等。他積極反映僑界人士的呼聲,提出諸多建議,為落實一系列僑務政策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郭瑞人在征得摯友吳水閣的親屬同意后,將吳水閣委托他保管的余款如數捐給當時正在動工興建的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為該館的創建作出了貢獻。
此外,郭瑞人還充分發揮與海外華僑華人有廣泛聯系的優勢,熱情接待回國觀光旅游、探親訪友或投資興業的華僑華人,并多次出訪聯絡鄉誼,為加快發展福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逝世的前一天(1995年12月16日),他還特地從所住的醫院回家,交代家人為他整理服裝,以便他參加省僑聯五屆四次全委會議,共商僑聯工作。
謙恭友善 平易近人
郭瑞人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人正派,廉潔奉公,胸襟坦蕩,深受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愛戴。在子女的眼中,他還是一位克勤克儉、平易近人的父親。
在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籌建期間,郭瑞人任勞任怨,他經常騎自行車到福州華僑服務社拜訪回國華僑,宣傳投資優惠政策,動員華僑投資參加祖國建設事業。在籌辦時期,公司經費比較困難,郭瑞人于是謝絕公司給他發工資,看病也由自己承擔醫療費用,甚至因公出差的旅費、住宿費,都由他自己負擔,想方設法地為公司節約開支。直到1953年,公司成立一年多后,他才同意按省里文件規定的級別領取工資。公司有輛產自波蘭的汽車,但郭瑞人一直堅持非重要公務不乘坐的原則。于是,街坊鄰居時常能看到他踩著自行車穿梭在風雨中。
對待公司員工,郭瑞人不端架子,不打官腔,而是真誠地去關心他們的冷暖,令人倍感親切。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的通信員老安是一位普通員工,經常攜妻子到郭瑞人家中找他聊家常。郭瑞人從來都是以禮相待,有時還吩咐家里的保姆下廚,留老安夫妻倆在家吃飯。
郭瑞人年輕時在廈門的摯友陳森綿(即陳三民)是位進步人士,他對郭瑞人的一生影響極大。1927年“馬日事變”前夕,國民黨右派瘋狂追捕、屠殺共產黨人,聞訊慷慨激昂的陳森綿在給郭瑞人的信中寫道:“不能親自看到革命勝利成功,寧愿做革命道路上的小腳踏石”,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展現了革命的大無畏精神。
1936年初的一晚,陳森綿在伏案寫作時遭特務開槍暗殺,犧牲時年僅38歲。
陳森綿至死不渝的革命氣節,給郭瑞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和印象。中晚年時,郭瑞人常以陳森綿的事跡來教育子孫要甘于為國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他(陳森綿)都為國家犧牲了,我們還有什么不能放下的?”
嚴于律己 克勤克儉
對于僑領陳嘉庚先生,郭瑞人一向景仰之至。陳嘉庚先生在世時,郭瑞人曾多次攜家眷到集美他的住處拜望他。陳嘉庚先生逝世后,郭瑞人每到廈門,必到鰲園其陵墓瞻仰、祭拜。1991年8月,郭瑞人帶著全家三代人重訪鰲園,動情地向子孫們介紹陳嘉庚嚴于律己、艱苦樸素,把自己一生奉獻給祖國的事跡。他對子孫們說:“陳先生的赤子丹心你們要好好學習。”
淡泊名利的郭瑞人,從不為子女謀私利,他還時常教育子女要自尊自強。女兒郭堅,大學畢業后分配在浙江諸暨當工人,當地條件差,生活相當艱苦。郭老去看她時幾乎一聲不吭,也沒找關系幫她解決現實困難,只是勉勵女兒自己克服困難,把浙江當作第二故鄉,堅持下去。郭老嚴于律己、不以權謀私的高尚情操,由此可見一斑。
據兒子郭欣回憶,他在新加坡上學時,父親每次給他3至5角坡幣作為零用錢。第一次給這零用錢時,還遞給郭欣一個小本子,明確交代說:“書籍、筆墨等大件文具用品由我給你買,其他日常開銷你都要記在這個本子上,用完再給。”從此,郭欣買什么、花什么,都一筆一筆地記了下來。久而久之,記賬成了郭欣的習慣,在不經意間也養成了節儉的習慣。1972年,郭欣的弟弟郭卓卓前往香港謀生時,在經濟上尚未自立,郭瑞人每次給他生活費時,一樣要求他要時刻記賬并向其匯報。出于對父親“賬本審核”的擔憂,卓卓花起錢來戰戰兢兢,連每周搭乘九龍輪渡都是買最便宜的票,更談不上買什么奢侈品了。
郭瑞人一生都在用最樸實的行動傳承孝德觀念。父母在世時,郭瑞人一直對他們噓寒問暖,關愛老人。1951年回國時,父親已經去世,母親留在新加坡和弟弟一起生活。郭瑞人定居福州后,時常惦念母親在新加坡的生活情況,不時寫信問候。后來,母親在新加坡去世,郭瑞人聞訊后,非常難過,他在胳膊上戴黑紗表示對母親的哀思懷念。1990年7月,郭瑞人曾偕胞弟率子孫前去新加坡祭掃祖墓,用言行教育子女要飲水思源、為人不忘親。據郭卓卓回憶,郭瑞人還定期資助一些經濟較為困難的福建親友,他把這些親友的名字列在一個單子上,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他們匯錢,經年不斷。

1990年7月,郭瑞人偕胞弟率子孫祭掃祖墓。
在節儉方面,郭瑞人從來都是以身作則的。他一生衣著簡樸與普通大眾沒有任何區別。海外親友有時送給他的衣物、補品,他大多轉送朋友,自己身上穿的棉衣則是一補再補,一條羊毛褲甚至能補上十幾個洞,依舊不舍丟棄。1990年,子女陪郭瑞人去新加坡探親訪友,發現他的臉巾破了個洞,便買了條新的給他。他說:“那條臉巾只破了一點點,還可以用,干什么要換新的?”新臉巾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據郭卓卓回憶,父親晚年不愿多花錢買貴的襯衣,但出席會議等正規場合又要保持端莊儀表,所以他常年就在脖頸處套一個假襯衣領,這樣既省下了錢又不失禮儀。
隨著年歲增高,郭瑞人的體形有了些改變,原本合體的一些褲子都不能穿了。可他既不讓買新的,也不讓重做,只讓家人把褲頭改一改,就一直穿下去。據子女回憶,郭瑞人去世后,遺體火化時穿的那條褲子也是改過的,上面還帶著補丁。這就是郭瑞人,一位樸素的人。這位父親的樸素作風,也永遠地活在了兒女們的記憶之中。
專家點評
■郭景仁(泉州市僑聯原副主席、華僑歷史學會原會長)
在風雨如磐的舊中國,郭瑞人被迫南渡謀生。他白手起家,頑強拼搏,終成事業,仍始終心系家邦。抗日戰爭爆發后,他積極參與陳嘉庚“南僑總會”籌賑活動,組織發動廣大華僑同心協力,共赴國難。爾后,他又與愛國進步人士攜手并肩,不遺余力地反對內戰,支持祖國的解放戰爭,迎來了新中國成立的曙光。
1951年8月,他攜家眷參加印尼首批回國觀光團,并毅然留下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他欣然受托來閩籌組成立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為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該公司一邊募集僑資,一邊籌建工廠,截至1967年,共募集外匯人民幣8000多萬元,投資興建或擴建工礦企業62個,為助力福建經濟啟航,他建樹卓著,功不可沒。
他敬業樂群,忠公體國,無私奉獻的高尚節操,充分彰顯海外赤子的家國情懷。他恭謙率直、孝悌齊家、清廉儉樸的優良品德,深受僑鄉人民敬重。愛國僑領,實至名歸。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市委統戰部、市僑聯、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市海外聯誼會
泉州晚報記者吳拏云 通訊員 葉婧
圖片摘自《愛國僑領郭瑞人》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