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泉州華僑孝廉故事】陳清機:實業救國的華僑驕子
來源:泉州晚報 發布時間:2020-03-02 13:06

????他一生閃耀民主共和的光芒,在晉江安海打響“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實業救國,建成全省第一條民營公路,率先進行了農業、礦業現代化探索;心系桑梓,重教興學、關心百姓疾苦,興學堂、建醫院、辦慈善,是愛國僑領的典范。他艱苦樸素的創業風范,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他,就是晉江安海的陳清機先生。

????陳清機人物簡介

????陳清機(1881年—1940年)又名火螢、經綸,號穆亭,晉江安海人。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經商,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陳清機一生愛國,先后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討袁斗爭。陳清機通過募集僑資或以獨資的方式,發起創辦閩南泉安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安海電燈電力公司、泉州安海橋西墾殖公司等多項實業,致力于公路、碼頭、電力等公共設施建設和礦業、農業開發,為家鄉建設和民生發展貢獻良多。1940年7月,陳清機病逝于菲律賓,周恩來、林伯渠等中共領導人致電悼唁。

????革命先驅:打響“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

????清光緒七年(1881年),陳清機出生于晉江安海。清朝末年,國弱民窮,陳家無法獨力撫養家中孩子,即把剛十歲的陳清機送給其姑父王春牧撫養。姑父對乖巧伶俐的侄兒疼愛有加,送陳清機入私塾讀書。陳清機不負家人厚望,勤奮努力,兩年內即把私塾先生半箱線裝書啃完。

????之后,在姑父王春牧的資助下,陳清機在安海開設了“鴻泰”干果店。光緒三十一年初(1905年),他搭乘了外國貨輪東渡日本,僑居神戶。那年,孫中山先生正在日本宣傳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思想。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一腔熱血的陳清機毅然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陳清機走上反封建專制的革命道路,至死不渝地實踐孫中山先生的救國綱領。

????1924年,孫中山北上,取道日本,陳清機于日本神戶主持歡迎儀式,前排左起第八為孫中山、第五為宋子文,第六為戴季陶、第四為陳清機。

????辛亥革命前夕,陳清機受組織委派,回到晉江,與閩南同盟會骨干許卓然、陳少寶等人開展秘密活動。他們組織“革命軍”,時刻關注時局,伺機而動。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安海終于引發焚毀清朝安海衙門事件,打響“辛亥革命”福建的第一槍。

????華僑大學離休教師曾平暉介紹:“安海暴動也讓民眾知道了滿清統治者只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不堪一擊。安海暴動的消息驚動了福建省,引起了福建滿清統治者的驚恐,也對全省革命運動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之后,福州、泉州等地也陸續爆發革命。

????開路先鋒:建成全省第一條民營公路

????辛亥革命成功后,國家建設問題便成為孫中山思考的中心,實業救國的思想日臻成熟。“發展實業,乃振興中華之本”,實業建設是救國的根本之道。陳清機在日本經商,與人創設建東興行,經營棉織品和雜貨。身在異國他鄉的陳清機親眼目睹了日本工業和交通的發達,深受啟發。“今我國內政不修,道路、衛生以及種種事業都不講究……鄙人對于我國交通之不便,思之輒覺痛心,以非謀建筑道路,誠不足以應時代潮流。”陳清機決心返回家鄉安海發展交通道路。

????1913年,滿懷實業救國理想的陳清機,發起了“閩南摩托車路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晉江市歷史文化研究總會副會長高俊仁表示:“1914年7月,陳清機開始購地筑路計劃。但因當時軍閥混戰、封建勢力的橫加阻撓及其他因素,致使筑路的計劃成了泡影。”此后,又因參與反對袁世凱專制活動,受到袁屬軍閥通緝,陳清機被迫再次東渡日本。

????1919年,閩南靖國軍第二路軍進駐安海,時任司令許卓然電請陳清機回國主持路政。同年4月,陳清機偕旅日華僑商會會長王敬祥一齊回國,在安海創辦全省最早的民辦汽車運輸企業——閩南泉安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聘請留英的工程系碩士雷文銓為總工程師。“當時困難確實很大,主要是在征土地和資金問題。征地需要取得這一片土地所有農民的同意才可以,在土地就是農民生命的年代里,征地難度可想而知。”高俊仁說,“閩南泉安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首創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得到公路沿途各鄉村農民的理解和支持。

????而為了招募資金,取得華僑的大力支持,1921年4月,陳清機親赴菲律賓向馬尼拉、宿務、怡朗等地華僑招募股份,最終取得當地華僑的支持,獲得投資巨款。公司原始股為1250股,其中華僑、僑眷的股份占80%。泉安公路自1919年7月動工興建,采取“筑好一段通車一段”的方法,至1922年6月1日全線完工,總長27公里,這是我省第一條民營公路。

????六角亭,建于1935年的泉安公路候車亭。

????公路開通后,閩南泉安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改稱民辦泉(泉州)安(安海)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泉安公司”)。此后的短短幾年間,泉安公司又創建了青陽至石獅、安海至東石、石獅至浦內、安海至八尺嶺、靈水至石獅、瑤瓊至雙溝、安海至小盈嶺以及泉州至后渚等多條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16公里,并在東石港口建設碼頭,實現公路海運聯運,有力地促進了泉州公路運輸網的形成,對泉州各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抗戰期間,為了統一調配,當地政府曾想把泉安公司收為國有,但遭到公司董事的極力反對。”收藏有泉安公司大部分檔案的晉江收藏者吳偉新介紹,身在國外的陳清機寫信希望公司董事以國家大局為重,放棄爭權奪利,體現了陳清機大公無私、愛國愛鄉的崇高情懷。在回復時任公司副董事長李丹臣的信中,陳清機寫道:“凡屬政府所需,在此國難期間,咸宜悉力以赴,無論如何犧牲,亦非所計,倘有國賊欲乘機打劫,擾亂交通,破壞華僑愛國運動,將來決與國人共棄之。”為了紀念陳清機的功績,泉安公路的第一座大橋被命名為“清機橋”。如今這座橋還在,雖氣勢不再,但此橋卻是那段輝煌歲月的有力見證。而陳清機也終身擔任了泉安公司的董事長,致力于公司的發展。

????實業大家:進行農業礦業現代化探索

????既然路已經通,那么怎么才能致富,受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陳清機深知國家要富強,就要靠發展實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初期,陳清機打破藩籬,率先進行了農業現代化探索。

????1926年,陳清機任安海市區區長。次年,他在晉江大宅投資創辦“陶倚畜牧社”,意在培養和推廣畜牧良種,以利于農副業的改進與發展。1929年,陳清機又在南安縣康店墾地400多畝,創辦規模較大的“泉州安海橋西墾殖公司”,同時,他從日本等地引進桑苗、果樹、萊克亨雞、長毛兔等優良品種以及購買小型拖拉機、抽水機等先進的農業機械,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陳清機曾說:“親身致力農墾為民前鋒,冀期早日實現衣食住行四大政策。”“以符我先總理(指孫中山)在日本演講時所說的‘日本人能做得到,我中國人也能做到’的誓言。”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清機興辦的農場成功地培育出多種優良的動植物。據陳清機的孫子(實為繼孫)陳德賢生前介紹:“當時栽種的水蜜桃,單果就有半斤重,陳清機便將其命名為‘愛國桃’,進行單果包裝。水蜜桃的包裝紙,上印寬口小竹籃,提把下順著弧度一行寫有‘泉州安海橋西墾殖公司種植部出品’,中間四個小字‘實行生產’,籃子里面,放著一個碩大的桃子寫有‘愛國桃’字樣。主題突出、構思新穎,絕不亞于現在的創意廣告。”

????除了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陳清機銳意進取、大膽實踐,又將實業救國的步伐邁向了礦業。1932年初,陳清機聘請了臺灣籍技術人員到安海及鄰縣探測礦產,并編寫探礦報告和開發計劃。當年11月,即發起創辦“安(溪)南(安)永(春)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后因十九路軍反蔣失敗,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被解散而中止。1935年,李宗仁及廣西省政府曾邀請陳清機到廣西桂林,歡迎陳清機到廣西投資辦廠,并商談發動華僑投資事宜。1937年,陳清機投資5萬元,在廣西上林縣黎口隘創辦“陳清機金礦公司”,并在賓陽縣設立公司辦事處。礦廠創辦初期,陳清機親自帶領員工去探礦,常往返于廣州、廣西等地,并深入到山區。后因日寇迫侵,日機狂轟濫炸,以致人員疏散,工程不得不棄廢。

????興學楷模:開創了閩南辦學之先河

????雖然陳清機只念過兩年私塾,但他卻十分重視教育。1907年,他在家鄉安海參與創辦“養正小學”,并長期擔任了養正小學副董事長,此后,每當養正小學經費不足,陳清機都極力支持。1927年,陳清機等人又積極推動,在養正小學的基礎上,創辦了養正中學。1929年,陳清機捐贈養正中學圖書館《萬有文庫》全套,為當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百科全書。時隔90年,而今在晉江養正中學的圖書館內仍然藏有此套叢書,每冊都蓋有“陳清機捐贈”的圖章,所存目錄卷首“序”中,特別印有添置這套全書經過的詳細記載,和養正學校的歷史。晉江養正中學黨支部書記顏建增表示:“在那個教學資料極為匱乏的年代,這套百科全書極大地豐富了養正學校的圖書館,為提高養中、養小的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清機捐贈養正中學圖書館《萬有文庫》全套(養正中學 供圖)

????在那段歷史時期,養正小學的創立,可以說,開創了閩南辦學之先河,對于推動當地僑辦、商辦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后20多年間,安海興起了辦學熱潮,1萬多人的小鎮,竟然涌現近20家學校,再現了“家書詩、戶業學”的盛景,瑯瑯書聲遍安海的獨特文化景觀。高俊仁介紹:“當時整個晉江地區,除泉州市內,均沒有初級中學。隨著安海眾多小學的開辦,逐年增多的畢業生,卻無法進一步深造,這就形成大部分學生小學畢業后即結束學業。1927年,時任養正小學校長李永洞先生,會同地方有識之士發起組織養正中學校董會,陳清機積極參與,這才創辦了養正中學。”養正中學于1928年2月批準立案,定名為“私立養正初級中學”,學制三年。最初教室設在養正小學的主樓樓上,后遷進“周五福堂”,以陳清機經營的泉安汽車公司,與五谷同業公會共同承擔學校的初期經費。同時,陳清機建議,每年撥出一定款項作為補助養正中學的一部分經費。

????然而,養正中學創辦之初,正值戰火紛飛、民生凋敝之時。其設備簡陋、校舍狹小、經費拮據、條件艱苦,四年之中五易校長——他們皆認為難有發展前景。至1932年,時任該校校長的俞貴元不畏艱難,開始籌謀養正中學的長期辦學計劃。1936年,陳清機又與桂華山聯名邀請俞貴元校長,南渡菲律賓勸募學校建設資金。俞貴元抵達菲律賓后,陳清機等對其熱情款待、慰勉有加,并共同商定募捐對象,一一具列名單,逐個敲定。數月間募得捐款萬余元,即在“五福堂”后再建一列教室,添置新教學設備,為養正中學的生存與發展,作出非凡的貢獻。

????此外,陳清機還與秦望山、許卓然、梁披云等,創立黎明高級中學(即黎明大學前身),與馬來西亞華僑莊希泉創辦上海曙光女子學校。1939年,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陳清機從菲律賓匯款3萬元施賑于安海、泉州。

????醫衛范例:創辦安海民眾醫院

????陳清機出身貧苦,他十分同情百姓疾苦,關心貧困群眾的生活,除了經常捐資救濟困難群眾外,在安海,他還成立了許多的慈善機構,幫助了很多人,“1927年,陳清機就創辦了饗保堂,饗保堂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對本家人做慈善、獻愛心,一個是對外,主要是對貧苦的人進行救濟。”華僑大學文學院退休教師陳增瑞表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安海的醫療條件還十分落后。遇有大病,貧苦百姓醫治無門、坐以待斃的事情時有所聞。目睹現實慘狀,陳清機認為應推行新式的科學醫療,才能有效地解除勞苦民眾的病痛。為徹底改變家鄉落后的醫療狀況,陳清機創辦了安海民眾醫院,這是安海首家民間醫衛組織。在陳清機的倡導下,街上商人和各境慈善者紛紛捐款,購置醫療設備、資助藥物,不久就正式開診。設在石獅巷內陳氏祠堂的安海民眾醫院實行“免錢醫病”,深得廣大勞工、貧民的擁護。據陳德賢生前介紹:“曾聽附近的老居民說,當時患者眾多,每天都有兩三百人次。‘義務為老百姓醫病’消息傳開,實惠的醫療診治讓鄰近的鄉村如南安縣大盈、水頭一帶的患者也慕名而來。”

????然而,當自己一手創辦的安海民眾醫院正在救治更多人的時候,陳清機卻身染重疾,于1940年7月22日在異國他鄉——菲律賓碧瑤病逝。為了紀念陳清機生前為國家、為家鄉所作的貢獻,菲律賓的華僑團體和僑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和葬禮,此外,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其題筆“碩德耆老”,李宗仁唁電其“急公好義”,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林伯渠等人也為其致悼唁。同時,在故鄉安海,人們也為其舉行了告別儀式。

????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機橋在漫長的泉安公路上略顯渺小,養正小學、養正中學也幾度翻建,不再是當年模樣,但位于安海石獅巷45號的陳清機故居,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著閩南建筑特有的風貌,尤其是廳堂上的楹聯和匾額處處透露著主人家的不凡。“暫止飛鳥將數予,頻來語燕定新巢”,大門楹聯出自章太炎先生親筆。大門兩邊的墻上鑲嵌四塊雕花青石板,上面題刻林森、于右任、楊樹莊、丹初等名人為其故居落成而書寫的詩文。下廳大門上方懸掛“天下為公”的匾額,是時任孫中山先生機要秘書戴季陶手筆。

????陳清機故居

????作為陳清機的后人,陳德賢對陳清機故居的保護不遺余力。陳松年(陳德賢之子)回憶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故居楹聯和名人題刻曾面臨破壞的危險,父親事先用泥巴把楹聯和石雕題刻糊起來,才保留至今。時至今日,觀賞陳清機故居的楹聯和題刻,還隱約能看到當年留下的泥巴痕跡。2007年,晉江市人民政府將這座故居,列為“晉江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將陳清機宅,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讓先人愛國愛鄉、開拓創新的精神代代相傳,陳松年每年都會定時對故居進行修繕,他對記者說:“如果有機會,我想把故居對外開放,讓這里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專家點評

????■吳金鵬(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文博研究員)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華僑為革命成功之母”,這是對華僑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巨大貢獻的贊譽,在泉州華僑中,旅日華僑陳清機就是辛亥革命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之一,從青年時代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在故鄉安海領導安海暴動,打響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以實際行動在福建率先參與和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提出“中國實業應如何發展?首先道路建設”的綱領。陳清機率先響應,將日本發展經濟理念、技術并籌集資金,帶回故鄉,倡導“實業救國”,推動安海近代化進程,多個項目在福建、在閩南都是首創。充當開路先鋒,建成福建省第一條民營公路——泉安公路,成為福建公路交通的創始人;改造安海三里街并改名為中山街,開閩南鄉鎮街區改造建南洋騎樓的先河;關注民生,發展教育,開福建華僑辦學先河;注重醫療,創辦慈善機構和民眾醫院,開“免錢醫病”的風氣。

????陳清機情系桑梓,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忠義報國,堅定信念,踐行“三民主義”是其光輝的一生;為推動家鄉發展和實業救國,是一份心系民族復興的精神財富。在泉州僑領中獨樹一幟,成為典范,他的家國情懷彪炳史冊,影響深遠,在泉州華僑中代代相傳,為后世所頌揚。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市委統戰部、市僑聯、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市海外聯誼會泉州晚報記者 陳森森 通訊員 莊志陽 蔡熒瑩/文 高俊仁/供圖(除署名外)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