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泉州華僑孝廉故事】黃奕聰:心系故土的閩商巨擘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 發布時間:2020-02-28 21:41

  上世紀90年代起,他捐巨資在家鄉創辦包括幼兒園、中小學在內的奕聰學園,設立獎教獎學助學基金;以他名義創辦的基金會參與汶川地震等重大災難的抗災減災及災后重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他所創辦的金光集團第一時間向疫區捐款1億元。

人物簡介

  黃奕聰(1922年—2019年)祖籍福建泉州洛江,印尼著名華人企業家。他年少時遠赴印尼,靠著誠信、努力、才智,幾經商海沉浮,最終創建著名的跨國企業金光集團。事業有成后,他滿懷著對故土的熱愛,回鄉興建奕聰學園、金光大道,為推動家鄉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他還不遺余力地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祖籍國扶貧、救災、科研、文體、醫療、環保公益等領域的公益慈善事業。

2004年,黃奕聰(右三)再次回到故鄉,為家鄉教育事業而奔走。

  年少離鄉遠赴異國 搏擊商海鑄就“金光”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無數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疫情發生后,中國僑聯向海內外僑胞發出向疫區捐贈款物的倡議。

  聽聞此消息,金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黃志源第一時間與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聯系,通過該基金會捐款1億元用于抗擊疫情。同時,該集團還為疫區緊急調配捐贈了價值35萬元的消毒濕巾。

  提起黃志源,很多洛江人并不陌生。因為,他的父親黃奕聰便是從當地羅溪鎮走出去的商界奇才,是如今享譽海內外跨國企業金光集團的創始人。

  羅溪鎮四面環山,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重重的山巒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20世紀初,不少當地人為了改善生計,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前往東南亞一帶謀生。黃奕聰的父親黃則在就是其中之一。

  1922年,黃則在與鄰村姑娘賴汶娘喜結連理,誕下長子黃奕聰。1930年,年僅9歲的黃奕聰與母親告別故鄉,前往印尼與父親團聚,共同經營一家雜貨店。“做生意一要誠信,講話要算數,要不然在社會上沒法生存。”這是父親最常對黃奕聰說過的一句話,也成為他日后縱橫商海時始終恪守的人生信條。

  因為戰亂,黃奕聰無法正常完成學業,早早地踏入社會,做起了小生意。從賣油條、糖果餅干、面粉、水泥、椰油等起步,慢慢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上世紀50年代,他從椰農手中收購椰子,加工成椰干銷售到印尼多個地區,幾年時間下來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椰干商。

  上世紀60年代,黃奕聰創辦金光集團的前身“金光公司”,從事椰干等土特產品的進出口生意,企業規模日漸壯大,贏得“椰干大王”的美譽。上世紀70年代,他籌建椰油煉制廠,此后又轉向食用油生產,同時涉足造紙領域,靠著“誠信第一”的原則,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使他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食用油大王”和“紙業大王”。

  此后的幾十年,黃奕聰在商海中幾經沉浮。在他的帶領下,金光集團已發展形成造紙業、金融業、農業及食品加工業、房地產業、煤礦、移動通信等六大核心產業,投資范圍遠及亞洲、北美、歐洲、澳洲等地。

  其中,金光集團旗下的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簡稱“APP”)是世界紙業十強之一,亦為亞洲地區(除日本以外)規模最大的漿紙業集團公司。自1992年起,金光集團APP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投資重點,先后斥巨資建立了以金東、寧波中華、金華盛、金紅葉、海南金海等為代表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大型漿紙業企業,以及大規模的現代化速生林區。大眾所熟知的“清風”“唯潔雅”等紙巾品牌,便是出自這些企業。

  捐巨資建奕聰學園 提升家鄉教育水平

  盡管年少就背井離鄉外出謀生,但黃奕聰卻時時惦念著祖籍國和家鄉的發展。“教育對個人和社會都非常重要,是在啟發人的智慧。國家的富強,家鄉的發展,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他說,一個人有知識,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才能改善生活環境,才能讓社會走向繁榮。

  早在1957年,黃奕聰和一百多位印尼僑胞共同捐資,在家鄉創建了羅溪華僑中學(羅溪中學前身),改變了當地沒有中學的歷史;1964年,他與其他幾位旅居東南亞的僑胞再次集資,為晉江二十九中學(更名后的羅溪華僑中學)捐建一座大禮堂;1983年,他再次聯合二十位海外鄉賢捐資,為羅溪中學興建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各一幢,并為學校添置教學設備;1992年,黃奕聰回到羅溪中學,了解到學校的辦學成效及面臨的困難后,當即表示捐建一幢科學樓。

  “奕聰先生捐資助學,從來都是不求回報。”洛江羅溪鎮僑聯主席黃其東言語之間滿是感動與欽佩。1993年,為爭取更多海外鄉賢支持家鄉建設,當地政府幾位部門負責人組團前往印尼,受到黃奕聰的熱情接待,黃其東亦是其中一員。

  “我沒讀過多少書,吃過沒念書的苦。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盡力支持家鄉教育建設。”在與黃其東一行交流后,黃奕聰當即答應出資捐建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回到羅溪后,經過兩年時間籌備,1995年奕聰中學成立,因校舍還未建成,日常教學依托在當地一所小學進行。1997年元旦,奕聰中學和奕聰小學同時竣工并投入使用,黃奕聰偕夫人、子女一起回到家鄉,參加學校落成典禮。

在黃奕聰及其后人的支持下,奕聰中學辦得越來越好。

  2001年,黃奕聰再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連老家都沒回就直達學校。奕聰中學校長黃向榮回憶說,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參觀學校過程中,黃奕聰牽過黃向榮的手輕輕地拍了拍,語重心長地說:“校長,我們任務很重!盡管現在學校條件有限,但我們也要努力將孩子們培養成才。”

  在了解到家鄉教育發展仍有不足之后,黃奕聰于2002年繼續捐資新建奕聰中學科學樓和校門。同時,為改善家鄉幼教辦學條件,他捐資在羅溪鎮雙溪村新建羅溪中心幼兒園(后更名為奕聰第一幼兒園)。2004年,他再次回到家鄉,進一步捐資完善奕聰中學、奕聰小學和奕聰幼兒園的建設。

  由于奕聰中學建成之初僅是初中校,2005年,黃奕聰繼續捐資在原有奕聰中學基礎上增建高中部。在寫給當時省、市領導的信中,他言辭懇切地說:“我幼時在家鄉成長,經歷過貧困,深知要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只有盡力提高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再為家鄉設立一所高中,讓學子們能受到比較完整的文化教育,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使他們能走出貧困山區,改變貧困農村的現狀,從而能為國家社會貢獻他們的力量。”

2007年,黃志源(左一)偕夫人、兒子兒媳一同回到故鄉。

  2007年,歷時近兩年的建設,一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校園屹立在羅溪八峰山麓金溪水畔,翻開了奕聰中學辦學的新篇章。2014年,為繼續支持當地幼教發展,黃奕聰再次捐資,創建了奕聰第二幼兒園。2017年,奕聰第二幼兒園正式投用并招生。

  家國情懷言傳身教 六子助建“金光大道”

  身處異鄉的黃奕聰始終牽掛家鄉的親人。“逢年過節,伯父都會給我們寄錢寄物。”79歲高齡的黃世扶是黃奕聰的堂侄,從小在羅溪老家長大,如今居住在泉州市區。他清楚地記得,上世紀50年代正在上中學時,自己因為家庭困難無法負擔學費,伯父知悉后立即從印尼匯錢過來,資助他繼續讀書。上世紀60年代困難時期,伯父從印尼給在家鄉的親人們寄來面粉、罐頭、椰油,讓一家人免受饑餓的折磨。上世紀70年代,伯父幾次回鄉省親,每次都會帶些錢給親人。“后來,他給我們寄來電視機、自行車、電風扇、手表等物品,還給我們寄錢翻修破舊的房屋。”黃世扶回憶,此后他的父母生病、去世,伯父一得知消息,則立即寄錢過來幫助這邊的親人。

金光大道建成通車后,極大方便了洛江北部地區居民出行。

  除了關心家鄉親人外,黃奕聰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時常教育他們不能忘了自己的祖籍國和家鄉,有能力要盡力回報社會。為了讓孩子對故土有更深的感情,上世紀60年代,他將大兒子黃志源和二兒子黃鴻年送到中國接受教育,其間兩個兒子也多次回到家鄉。“黃志源回老家時,還在我家住了一個多星期。”黃世扶說。

  黃其東回憶,上世紀90年代黃奕聰幾次回鄉,都帶上幾個孩子同行。“雖然你們不是在羅溪長大,但這里是你們的祖籍地,是你們的故鄉。對于故鄉的發展,你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支持。”回鄉時,黃奕聰不止一次對隨行的孩子們說。

  黃奕聰的子女同樣不負所望,傳承父親愛國愛鄉的精神。2005年,為推動洛江北部經濟發展,當地政府決定對萬虹公路羅溪至馬甲段進行改建。但是由于資金有限,工程建設遲遲無法啟動。聽聞此事,黃奕聰的6個兒子每人捐出一筆善款,以金光集團名義,支持道路建設。同時,羅溪鎮政府發動當地民眾踴躍捐款,公務員、教師、醫生等公職人員捐獻一個月工資,中小學生也拿出了零花錢,羅溪籍的企業家和社會賢達更是捐資近千萬元。最終,社會捐資總額近4000萬元,保障了工程建設的資金來源。

  為表彰黃奕聰家族及金光集團對家鄉公益事業的重大貢獻,洛江區人民政府決定將所改建的路段命名為金光大道,金光大道的控制性工程嶺頭亭隧道命名金光隧道。2007年,金光大道順利竣工。通車后,羅溪到馬甲距離縮短了1500米,一路視線開闊,行車時間節省十多分鐘。

  奕聰第二幼兒園園長賴秀春就是金光大道建成后受益者之一。家住羅溪鎮三合村的她1989年考上泉州幼高專,每次上學都要搭車從羅溪前往學校。“金光大道未改建之前,從羅溪到泉州市區走的是一條彎多路窄坡陡的崎嶇山路。車在山路上顛簸,每次乘坐我都會暈車嘔吐。”她說,金光大道改建中開鑿了金光隧道,大大縮短了洛江北部與泉州市區的距離,讓當地人民告別了出行難,交通的改善進一步帶動了羅溪、馬甲、虹山一帶經濟發展。

  斯人雖逝精神永存 慈善事業子女傳承

  “一支小蠟燭點亮之后,可以引燃千萬支蠟燭,這千萬支燭光就可以照亮各個角落。做善事會從內心發出一種很自然的安詳,讓人喜歡親近。”黃奕聰曾這樣解釋自己熱心公益的初衷舉動。他身體力行支持祖籍國的慈善公益事業,也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影響著子女們。

  2007年,奕聰中學舉行盛大的高中部落成典禮,黃奕聰長子黃志源帶著家人一同出席。“家鄉的事情,你們都要全力以赴地支持。”黃志源用與父親相似的口吻對兒子黃杰勝和兒媳虞蘅說道。

  早在一年前,也就是2006年,黃杰勝與虞蘅為傳承祖父熱心公益的精神,捐出他們的結婚禮金,同時進一步捐資,發起創立“黃奕聰慈善基金會”。經過幾年時間籌備,該基金會于2010年正式獲得國家民政部批準,登記成為全國非公募基金會。

每年9月,“奕聰獎教獎學助學基金”表彰大會都會如期舉辦。

  “黃奕聰慈善基金會”成立后,積極投身助教、扶貧、救災,扶持科研、文體、醫療、環保等公益項目,推動慈善事業發展。這些公益項目包括聯合集團員工,與甘肅等偏遠地區的學校結對,開展資助活動,幫助學校改善硬件設施、添置文體用品;設立“奕聰獎學金”“金光希望之星班”,幫助廣西、甘肅等地品學兼優的高中生完成學業;實施“金光讀書樂”項目,幫助甘肅、河北等地偏遠地區中小學建設和豐富圖書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閱讀習慣;與寶貝基金會醫療合作,為4歲及以下患有先天性神經外科和胃腸外科疾病的孤兒提供醫療資金,幫助患兒得到及時的手術和治療等。

  “血濃于水,骨肉情深。”黃志源這樣形容對祖籍國和家鄉的感情。每次祖籍國人民遇到困難,他總是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親自籌措善款,敦促盡快執行;2008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暴雪席卷中國十幾個省份,金光集團和“黃奕聰慈善基金會”第一時間向受災地區捐款;同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金光集團和“黃奕聰慈善基金會”就向國務院僑辦捐款捐物,同時發動集團3萬多名員工為災區奉獻愛心……

  2008年,在金光集團和黃奕聰支持下,“黃奕聰慈善基金會”成立奕聰學園獎教獎學助學基金,每年拿出30余萬元,獎勵優秀教師與學生,幫助困難學生。“這項獎勵極大地激勵了學園師生,為更多學子的成長成材提供物質上的幫助,對學園吸引優秀師資和生源、提升教學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黃向榮高興地說,如今的奕聰中學辦學成績蒸蒸日上,最近兩年高中學生高考成績均取得歷史性突破。2018年,賴騰輝同學以639分獲洛江區理科第一名,錄取武漢大學,本科上線人數178人;2019年,賴瑩瑩同學以609分成為洛江區理科第一名,錄取廈門大學,本科上線人數235人。

  2019年1月26日,黃奕聰走完自己光輝而傳奇的一生,享年98歲。“奕聰先生的去世,是家鄉的重大損失。”聽聞這個消息,黃其東心情悲慟不已,第一時間向其家人發去唁電。

  斯人雖逝,精神永存。如今,黃奕聰的子孫后輩仍秉承其志,為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年6月,黃奕聰孫媳婦、“黃奕聰慈善基金會”創辦人、副理事長虞蘅一行再次回到家鄉,繼續關心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發展。

  專家點評

  ■劉以榕(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會長)

  童年時期家鄉的青山綠水、鄰里鄉親、鄉村生活給他深刻印記,華人社會濃郁儒家文化與商業競爭文化交融的成長環境,使他更加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父親樸素的話語蘊含著儒家思想的生活化表達:“做生意一要誠信,講話要算數,要不然在社會上沒法生存。”

  他的成功是華人在海外拼搏奮斗的縮影,具有典型意義,內心世界有著優秀企業家的情懷,有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競爭力,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彰顯華人的優秀品質,成就其事業的“金光大道”。

  他對家鄉的情感和對教育事業育人功能的獨到見解,是他用心用情傾力辦學的源泉,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持續不斷捐資辦學,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傾注大量心血,每一次捐贈都促進家鄉學校硬件設施建設的跨越式提升。

  他的善舉與奉獻不僅僅局限于生他養他的家鄉,更升華為人類社會最美的慈善事業,在他看來慈善是一支“蠟燭”,光芒燭照世界,慈善是其內心的“自然”與“安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親近。而他善良的基因與品質也得到子孫傳承。

  華人善良、勤奮、拼搏與義利觀的代際傳承,是華人成功的密碼。因此,他的精神世界更貼近了“上善若水”的境界。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委、市委統戰部、市僑聯、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市海外聯誼會

  泉州晚報記者 許文龍 通訊員 莊培榕 邱宏明/文

  奕聰中學/供圖

【責任編輯:龔岑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