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懂事起,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品”春晚,時不時再來一番品頭論足,成為了除夕夜雷打不動的“節目”。然而,今年一個電話卻讓這檔“變味”了。
“行,我馬上到!”除夕當晚,父親接了個疫情防控的電話,留下一句“航航,等會,你陪媽媽在家好好看春晚!”,就馬上趕往單位。
今年的春晚很有“料”,但是我坐在電視前卻沒有以前那種感覺,沒有父親的陪伴,以往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舌戰”氣氛也不復存在。
父親是鄉鎮的一名紀檢干部,在隨后的幾天里,他總是堅守在一線,連逗留家中的短暫時光也都貢獻給了繁忙的“手機”。母親有時嘴上會埋怨他“你呀,總是顧大‘家’,不管小‘家’!”,但父親總笑著回答,“大‘家’好了,小‘家’才會更好!”
“永春存在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這下子,父親更忙了:忙著排查湖北等重要疫區來永春的人員,忙著給居家隔離觀察的群眾送去米面蔬菜等物資,忙著監督、推動村(居)及相關職能部門有序開展疫情防控,避免出現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雖然父親很忙,但也會抽空接下我的電話,電話中他總是叮囑我,“好好在家呆著,不要別亂跑”“出門記得戴口罩”之類的話,可是大多還沒聊兩句,他就跟我說那邊有事情,很快就把電話掛斷了。
父親是一個很細心的人,把工作當作一種雕刻。在仰賢社區的碧桂園二期建筑工地進行監督檢查中,針對鎮村干部對“留守的工人有沒有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從外地回來的工人有沒有按規定進行隔離觀察”“對工人的合理訴求有沒有及時解決”等細節都進行細查。
父親是一個很樂觀的人,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有一次,父親加班回家,疲憊的神情中透露出喜悅和驕傲。他還沒來得及坐下歇會兒,便興沖沖地告訴我,今天他們冒雨到村里排查武漢來永春的人員,足跡踏遍了整個村莊。離開時,一位老人從屋里追出來,硬要塞點水果給他們,并表示“你們說話都沙啞了,快吃點自家產的蘆柑,潤潤嗓子。”老人的話語樸實,哪怕未曾親眼看見,我也能感受到其中承載的深情。看著父親掩飾不住的喜悅,我由衷地替他感到自豪。
父親給我講抗“疫”一線的故事還很多,比如:醫生為了少上洗手間節省防護服,干脆不喝水;村干部利用“大喇叭”宣傳帶有鄉土氣息的疫情防控歌謠;村民自發當志愿者,開展聯防聯控……或許這就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大家同呼吸、共命運。
奮戰在前線的,不止有我的父親,還有許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英雄。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和牽掛,但卻堅持選擇堅守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的前沿陣地,正如《詩經》里古人慷慨仗義的言辭: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他們正同心協力,共抗疫情,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春天已經來臨了,待到花朵爛漫之際,我們仍會記得是他們播種守護我們的春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讓我們同披盔甲,打贏戰“疫”。(作者:福建省永春一中學生 康志航;其父親:福建省永春縣五里街鎮紀委書記、監察組組長 康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