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愛國忠君,雖顛沛流離,而有所不顧;其立身行道,遺死生禍福,而有以自全。所謂公家之利,知無不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世之所謂大臣,圣門之所謂君子歟!——明·何喬遠
????張岳 (1492-1552),字維喬、號凈峰,謚“襄惠”,福建省惠安縣凈峰鎮西頭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舉進士,入仕四十年,從禮部行人司行人起,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西南六省軍務,文治武功俱稱于世,傳列《明史》。
????張岳一生高志好學,精于治學,為官清正,不畏權貴,既是做學問的大儒,又是安疆撫民的良臣,還是領兵征戰的統帥,耿直敢諫,世稱“凈峰風骨”。張岳的剛烈氣節讓主修《四庫全書》的紀曉嵐感嘆道:“其剛正之操,天下推之”,明代惠安縣令葉春及曾贊嘆:“凈峰寺愛有襄惠,為世仰之,山增而高矣。”
????剛直不阿 與三位權相勢成水火
????明朝中后期是政治最腐敗的時期,張岳因不肯媚奸,先后與權傾一時的張璁、夏言、嚴嵩這三位權相勢成水火,還冒死進諫正德和嘉靖兩位皇帝,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旋渦。
圖為張岳家廟與龍山書院全景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皇族寧王朱宸濠覬覦正德皇帝無嗣,勾結太監劉瑾、幸臣江彬,唆使正德皇帝南巡,想趁機弒君篡位。張岳與與兵部郎中黃鞏等朝臣冒死上諫,勸阻皇帝南巡,被驕奢成性的正德皇帝罰跪暴曬宮廷五天,被廷杖幾乎死去。
????嘉靖皇帝嗣位后,要追封死去的父親興獻王為帝,入祀太廟,因有違封建正統禮法,遭諸多朝臣反對,一百多人被下獄。這時張岳已官復原職,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提議設“皇初祖位”,得到嘉靖皇帝的同意。為此,首輔權臣張璁想延攬張岳為己用,但張岳不肯趨炎附勢,被張璁借機貶出京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張岳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恰逢江西九江、廣信等地災荒。當時,夏言罷相,朝廷“賜塋”,要在廣信七縣攫取千金,嚴嵩兼武英殿大學士,朝廷“賜第”,又要增斂五百金。張岳以“江右民困極矣”加以抵制,申報朝廷停租減稅,而只批給嚴嵩五百金,給夏言一百金。因此,嚴嵩父子對其恨之入骨,伺隙加害。朋友邱少卿寫信勸道:“聞公批金忤嚴相,減銀逆夏丞”,恐有殺身之禍。張岳回書:“棱棱之寒骨,少馬革一張!”其剛正不阿之精神,令人欽敬。
????張岳故鄉——惠安縣凈峰鎮風光
????心系民瘼 必使吏常勞而民常逸
????張岳為官雖屢遭貶謫,但他并不因此喪氣,而是切身處地為民眾著想,認為“必使吏常勞而民常逸”,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己任,深受后人愛戴。
????嘉靖十二年,張岳被貶為廣東鹽課司提舉,他對鹽民的勞苦十分同情,一上任就著手“正版籍之訛舛,究丁灶之互詭,辨官私出納交易之弊”,提倡并推行“以田辦鹽,以畝科稅”辦法,革除種種鹽務弊端,使鹽務納入正軌。
????廣西合浦縣明倫堂,系張岳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主持建設
????嘉靖十七年(1538年),張岳調任為廣西廉州知府(今廣西北海、合浦等地)。他一到任即巡行郊野,察訪民情,“督民墾棄地,教以桔槔運水”,使農業生產大為發展。《廉州府志》記載:“廉民不樂耕植,其天性云。自凈峰張公蒞其地,廣為陂池,教民稼穡。當時田疇之利,開于公者十常八九。”此外,張岳還注重當地文化的開拓,在偏僻的廉州施行教化,“又改建郡縣二學,巍然一新”,大振士風。
????在巡撫江西之時,遇到嚴重的旱災,面對老百姓“居無可食,出無可住,饑寒切身”的困境,張岳心急如焚,向上級申請減租和停征農稅,并把自己累積的余薪,結合濟預改兌換米十萬石,分發賑濟饑民,百姓賴以不至殍餒。
????鎮海樓,位于廣州市越秀山上,張岳于嘉靖二十四年(1547)主持重建,為之題名“鎮海樓”,并撰寫《鎮海樓記》
????張岳入仕四十年,曾多次以文官掛武職,率兵征剿匪患,海南征黎,封川平亂,柳州滅寇,寧息西南邊境之亂,建功無數,為大明朝守住了半壁江山。在議征安南時(今越南),張岳審時度勢,堅決反對用兵,以一紙書信,宣威講策,不戰而屈人之兵,使安南“入貢如前”,被贊譽為“今之(諸葛)武侯”。
????在處理少數民族的事務中,張岳一改前任濫殺無辜的做法,堅持除殘救民、招討并舉,只懲處首惡,而對脅從者加以撫諭。在安撫歸順苗人時,張岳給招撫的人“分賞魚鹽”,令他們“回寨耕種”。對那些濫殺幼小冒充軍功的害群之馬,責“皆削之,使之不敢以幼口充數。”張岳對各少數民族起事的處理方法,對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統一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清正廉潔 “不持一珠”傳佳話
????
“不持一珠”雕像,位于廣西合浦縣廉州廣場
????張岳任廉州知府時,在府署后堂屏風上寫著“勸君莫用半點私”、“勸君莫用半點術”,以此自警。該地盛產珍珠,但朝廷嚴禁民間私采珍珠。由于利益所驅,官員想盡辦法侵吞珍珠,導致廉州腐敗橫行,民盜珠難治。張岳上任便嚴于法制,整肅治安,招撫盜賊,并采用收購方式追珠入庫,對屢犯、重犯者嚴厲懲處。張岳自己身體力行,在任四年從未私取一珠,當他要離任時,其家人尚不知珍珠為何物,只好去府庫借來觀看,而后歸還。張岳以自己的清廉正派,帶動一地風氣的改觀,廉州百姓深受其惠,無不感激張岳。
????任兩廣總督兼巡撫時,張岳雖掌控巨額軍餉,但從不私取一分一毫,史載:“時兩廣公私供億、歲費數千金,岳力裁之。餉無私入,自岳始。”為改變官場陋習,張岳嚴禁下級送禮,規定“州縣吏非宣勿進,至入內不得手持一物”。
湖南芷江龍津風雨橋,最早為張岳主持興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因積勞成疾,張岳卒于沅州(今湖南芷江)任所。沅州州官去收殮時發現,張岳的衣床褥席皆“枝梧綻裂”,不禁感嘆道:“公簡儉一至此耶。”《明通鑒》記:“岳卒于沅州,喪歸,沅人迎哭者不絕。”嘉靖皇帝感其忠君愛國愛民之心,及冰操一生,贈“太子少保”,謚“襄惠”,大學士徐階為他撰墓志銘。
????廉隅世家 謹守“儒素寒儉”之風
與張岳家廟一巷之隔的龍山書院,是張氏子弟讀書的地方
????張岳出生在一個“先業素薄”的書香門第之家,先祖至其父四代為明朝地方官員,始終清明,卓有名望,被譽為“廉隅世家”。張岳先世張祖,任南京知衛事,冒罪為靖難之變被明成祖逼死的的吏部尚書一家大小收尸,被貶任安吉縣丞。曾祖父張茂任過浙江桐廬縣丞,在官廉謹,“治家嚴整”,曾“立家規,教兒孫”。張岳父親張慎,曾任廣東英德縣令,“興文教,正禮俗,毀淫祠”,建校講學,秉公斷案,輕徭薄役,“以勞致痰疾”,卒于任上。正是良好的家風家教家承,養成張岳勤政廉明、剛直不阿的品德,也影響著張岳的后人。
????張岳對子孫后代的教育相當重視,在長子張宓小時候即為他講解“古之賢人章”,使他從小就立志要當賢人,張宓要回鄉,張岳專門寫下《還鄉事略付宓》,對他諄諄教誨。張宓后來也果然成為一名清官,卒于廣西慶遠知府任上。張岳之孫張迎,任兵部武庫司郎中,公正威嚴,有“清風百世師”之譽。此外,還有張廣、張鏘、張焞、張蒲壁等后裔均在仕途中自覺堅守清廉之風。
張岳的代表作《小山類稿》,被收入《四庫全書》
????張岳是明代泉州理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明史·張岳傳》稱張岳“自幼以大儒自期”,“經書湛深,不喜王守仁,學以程朱為宗”。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是王守仁(號陽明)心學,許多儒生都拜于其門下,張岳推崇程朱理學,反對王守仁的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據清朝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記載,張岳曾親赴浙江,與王陽明激辯了整整三天,結果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王守仁稱贊張岳,“子亦一時豪杰,可畏也!”
惠安凈峰寺原名凈山寺,后人為紀念張岳而將其改名為凈峰寺
????張岳愛靜好讀,“過目成誦”,博學多藝,工于文章,一生雖戎馬倥傯,卻著述宏富,著有《圣學正傳》、《載道集》、《小山類稿》等十幾部文集,還修撰了家鄉的《泉州府志》、《惠安縣志》等志書。他的代表作《小山類稿》被收入《四庫全書》,詩文總集《凈峰稿》被收人《明史》藝文志,理學觀點被錄入黃宗羲的《明儒學案》。
????正如張岳的詩句“寧為巖畔柏,不隨秋葉揚”所寫的,張岳一生就像一棵挺立在崖壁上的松柏,始終傲骨迎風,挺起了閩南人的精神脊梁,樹立了值得人們用一輩子去追求的人格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