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建甌市紀委監委通過走村入戶、個別訪談等方式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收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線索。圖為近日,該市紀檢監察干部深入農村一線了解鄉村干部作風情況。黃健 攝
初秋的一早,福建省德化縣上涌鎮扶貧干部李志清和同事正在趕往桂格村的路上,準備上門了解村里幾戶已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遠遠望去,桂格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督查檢查的次數少了,和群眾打交道的時間更多了。”當談起“減負”的話題,李志清十分感慨:“減負后,再也不用成天坐在辦公室里埋頭整理各類迎檢材料了。”
李志清原來的煩惱,源于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這種現象曾一度成為基層干部難以承受之重。
今年3月,中央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4月初,福建省委辦公廳發出《通知》,通知共分為八大方面、26條措施,其中就把“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作為整治工作的一個重點,著力為基層干部減負松綁。
“減法”減掉累贅
拿出有效管用辦法,切實把基層痛點解決好,為干部減負松綁,是大家的普遍心聲。
制定督查檢查考核年度計劃,對每年開展的綜合性檢查考核進行限制,嚴格實行督查檢查考核年度計劃和審批報備制度……今年以來,福建各級各部門按照該省“減負26條”要求,相繼出臺有力舉措,因地制宜,合力整治,成效明顯。
扶貧領域從去年開始就已發生明顯改觀。2018年,省級原計劃開展的檢查從20項整合為4項,設區市原計劃開展的檢查從219項整合為29項,縣級檢查項目也由623項壓縮至309項,今年的檢查數量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減少。
三明市梅列區徐碧街道扶貧干部王茜茜對此感受十分明顯,她說,今年上半年他們接待各級扶貧檢查僅4次,比去年少了六成。
“臺賬如山、經常加班”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填表式”幫扶、“留影式”入戶、“卷宗式”總結等現象大大減少。黃燕萍對此很有發言權,作為清流縣嵩口鎮扶貧干部的她,過去經常受到填寫各種表格的困擾,“現在好了,沒有那么多表格要做,上級檢查更多的是到貧困戶家中,具體了解生活困難解決了沒有、幫扶有沒有成效、對工作滿不滿意,有效杜絕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可有可無的檢查剔除了,考核指標中的“水分”擠掉了,考核回歸了本真,這一點在紀檢監察機關也得到了印證。在開展“基層減負年”中,福建省紀委監委堅持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建立健全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出臺省紀委監委機關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23條措施,同時明確為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減負13條具體措施,著力解決過度“留痕”、調研不深入、問責不精準等問題。
閩侯縣紀委監委辦公室干部胡煒煒拿出去年和今年的兩份對鄉鎮(街道)紀(工)委、縣紀委派駐紀檢監察組履職情況考核辦法進行對比,“以前每個類別都要求具體準備領導重視、部署、分解之類的材料,如今這一類書面證明材料整合起來,砍掉了一些重復和不必要的內容,更注重看具體工作落實情況。”
對此,福鼎市行政服務中心綜合股負責人吳麗芳感觸頗深,“今年以來,市里各項檢查明顯少了。”吳麗芳說,現在除了年終的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檢查和績效考評兩項考核,其他監督檢查大大減少,讓她切實感受到松綁減負后帶來的獲得感。
精簡重在增效
督查檢查考核,目的是了解問題、促進工作。過度留痕問題,根源在于缺乏監督的有效手段。如何實現督查檢查考核減量提質?創新監督檢查方式,是福建減量增效的關鍵舉措。
8月5日上午8點,連城縣扶貧辦工作人員楊先鍵按照約定好的時間,帶著扶貧花名冊,與紀委監委、財政、審計相關人員會合,準備到文亨鎮開展扶貧聯合監督檢查。楊先鍵介紹,這是今年他們開展的第1次聯合檢查,單項檢查也僅進行了2次。
檢查次數少,得益于福建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扶貧、民生專項治理等工作中探索引入“1+X”監督機制。“1”,是指紀委監委對各職能部門履職情況的專責監督;“X”,是指各職能部門根據職責定位和管理權限,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扶貧和民生相關政策落實情況的職能監督。
能少則少,能并則并,能簡則簡。該機制整合現有各類監督檢查,在總量上控制檢查項目,各職能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聯動聯合,共享監督檢查成果。
機制的建立煥發了基層活力,德化縣美湖鎮洋坑村黨支部書記許金獻就大力點贊:“從多次檢查到‘一鍵通關’,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真正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減的是檢查數量,強的卻是震懾效果。省總工會財務部部長林源直言,以往工會經費審查監督只是內部糾偏,發現問題后最有力的處理往往僅是“責令退回相關款項”,權威性不足。“現在,我們定期把監督檢查中發現的疑似違規違紀違法問題線索及時移交紀檢監察機關處理,震懾效果明顯增強。”
如果說“1+X”監督機制給監督檢查帶來了“正確的打開方式”,那么建設扶貧(惠民)資金在線監管平臺,則為監督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助力基層提效松綁。
前不久的一天,福州市紀委監委干部林賢浩將殯葬人員信息數據導入平臺。不一會兒,近百條可疑度較高的扶貧(惠民)資金發放數據便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以前,即使動員市、縣、鄉、村四級大量干部,全面開展人工核查數月,也不一定能發現這么多可查性強的疑似問題線索。
監管平臺的全過程覆蓋,讓各類資金數據從分配、撥付到“最后一公里到人到戶”一目了然。
記者了解到,福建省紀委監委在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過程中,通過梳理近幾年扶貧領域資金監督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推動職能部門建設扶貧(惠民)資金在線監管平臺,橫向連接省級11個扶貧(惠民)資金管理部門,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37項扶貧(惠民)資金被納入系統全程監管,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監管資金規模達137億元,惠及群眾630多萬人。通過該平臺,群眾可輕松便捷地查詢自己及“左鄰右舍”的資金發放情況,發現問題,一鍵咨詢、一鍵舉報。
從線下搬到線上,資金在線監管平臺實現數據一次錄入、多級共享、長久使用,省時又省力。福建省各級職能部門對資金管理使用實行在線監管、在線核查、在線反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基層松綁減負也就“水到渠成”。
靈活、高效的督查檢查方式體現在福建省各個行業和領域。以生態環保領域為例,一方面,按照“大平臺、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約化建設思路,建設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云平臺,有效打破部門壁壘,推動精準治污;另一方面,緊盯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通報的問題,開展“三合一”督察,由住建、農業農村、海洋漁業等多部門聯合進行綜合性督察,讓督察問題更聚焦,避免多頭督察、重復督察問題,減輕基層迎檢負擔。
建章著眼長效
“2019年6月,25條小流域水質全部優于Ⅴ類,其中Ⅰ-Ⅲ類小流域水質斷面達到21個,水質達到20年來最好水平。”近日,上級部門通報的一組數據,讓龍巖市新羅區干部十分欣喜,這意味著該區的水質污染問題得到了根本性扭轉。
該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段時間里,小流域水體黑臭、生豬養殖業污染、水質不達標等問題曾經十分突出,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多次被上級部門通報,“‘九龍治水’是一大癥結,多個部門各自為戰,各種督查檢查看似‘來勢洶洶’,實則流于形式,干部在迎檢工作中疲于應付。”
為了解決督查檢查過多又沒有實際效果的癥結,龍巖市新羅區抽調紀檢監察、組織等相關部門人員成立“大督查大落實”工作督查推進組,開展“靶向式”督查,精簡合并、高效推進。在治理小流域水體污染過程中,環保干部從過去的迎檢壓力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成效立竿見影。
采訪中,基層干部對督查檢查考核數量降到合理區間,解除“賬冊因檢查被翻爛的苦惱”,回歸促進工作的初衷感到十分欣喜,但也有人說出擔憂:過段時間,“過多過頻、過度留痕”會不會卷土重來?
對此,福建省著眼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專門印發《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從省直機關做起,對各類督查、督導、檢查、巡查、考核、考評等進行全面清理,堅決防止反彈回潮。同時,出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若干意見,著力解決為官不為,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為保障基層減負有實效,各地因地制宜,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給基層干部吃下了“定心丸”。廈門市湖里區從提高檢查質效、優化考評體系等方面入手,出臺了9項制度措施,著力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南安市明確要求各單位不能簡單將有沒有領導批示、開會發文、臺賬記錄、工作筆記等作為評價標準,不得要求通過微信、QQ、APP等曬工作痕跡。
在實施過程中,各地對照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問題的突出表現,將其納入巡視巡察等工作中,著力發現問題,推動整改到位。紀檢監察機關承擔起“監督的再監督”角色,堅持問題導向,以精準監督推動政策落地落實。
記者在福建各地了解到,隨著督查檢查考核的“瘦身”,廣大基層干部普遍從沉重的迎檢負擔中解脫出來,工作更有效率了,勁頭更足了,在一線聽民聲、察民意、解民憂成為常態。(作者 陳金來 涂志斌 鄭鑒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