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1歲盲童高雅“獨自”上學的視頻引發網友廣泛關注。高雅在哈爾濱市特殊教育學校讀四年級。對于每天368米的上學路,她都拿著盲杖,一路敲敲打打,不僅要繞過盲道上停放的車輛,還要挑戰坑洼的路面、散落的石塊……這些細節在視頻中展現,有網友評論說:“這路況怎么讓媽媽放心?”盲道不全,盲道很“忙”,正是孩子媽媽擔心的事情,為了保證孩子安全上學,媽媽經常躲在他后面充當“影子”。(據新華網報道)
????圖片來自網絡
????盲道的配套,在主要街道基本都有,但正如視頻中出現的那樣,有的地方的盲道很“忙”,經常會有私家車、自行車、電瓶車擠占它的空間,讓盲人無法正常通過。即使有的盲人走久了,憑著感覺和經驗能化險為夷闖過去,但遇到垃圾桶、大型堆放物,盲人行走還是有危險存在。再加上有的地方城市改建后,卻沒有將缺損的盲道及時補修好,也給盲人出行帶來了很多障礙。
????盲道的鋪設,就是為了方便盲人的日常出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合社會生活。如果盲道通暢了,他們的出行就不會磕磕絆絆。雖然有的地方會經常組織志愿者清理盲道,但仍阻止不了部分居民、車主的我行我素。在他們眼里,路遇盲人的機遇并不大,暫時的停放也無大礙。正是這種認知上的錯誤,導致盲道很“忙”。
????要讓盲道很“忙”的不文明現象及早消除,相關部門須對市民隨意擠占盲道的行為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也要對盲道的作用進行宣傳。通過公益廣告、微信公眾號等群眾容易感知的媒介,幫助他們認識盲道的作用,從而自覺主動維護盲道的通暢。另外,在建設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應當全方位檢查盲道中的細節問題,將那些被磨損、被占用的盲道盡早打通,加大力度還原盲道本該有的樣子。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視力殘障人士多達1700萬,數量如此龐大的盲人群體,要保證他們的安全出行、方便出行,盲道的規劃設計一定要更加人性化。對于盲人來說,這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突破心理障礙,樹立生活自信。正如上述新聞中,高雅媽媽呼吁的那樣:“希望城市設計、道路規劃管理更多為殘障人士考慮,希望每個市民都盡己所能維護盲道,不破壞、少占用,幫助更多視障人群更有尊嚴地出行。”
????只有盲道不再“忙”,盲人背后的愛心“影子”才不會揪心,社會的文明進步才得以更好地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