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嘗試新“玩法” 讓博物館有樂趣更有溫度
來源:成都文明網 發布時間:2019-05-20 15:38

????近年來,全國各地興起“博物館熱”,逛博物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熱”的背后,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的生動實踐。各地博物館不斷創新發展,提供了很多教育性強的活動和讓觀眾感興趣的展覽,互動式的觀展體驗更是層出不窮且形式多樣。在傳統節日期間,各大博物館充分借力,挖掘藏品文化內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在各種節假日,博物館人氣絲毫不亞于5A級景區,出現“人從眾”的盛況。

????“我心中的中山艦”社教活動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博物館+活動 參館變得“有趣起來”

????走下高高在上的“殿堂”,現今的博物館儼然成為人們身邊的文化“課堂”。除了各種主題展覽,全國各大博物館常態開展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一體的主題活動,邀請名家、專家做客,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烹飪”出一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讓博物館“活”起來。

????今年,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這一主題,全國各地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武漢推出50余道“文化大餐”,系列活動覆蓋整個5月,包括臨時展覽、互動活動和學術講座。在武漢博物館主會場,觀眾可親身體驗“青銅器修復那些事兒”,或是拿出家中藏品請文物專家免費鑒定。成都各大博物館也推出了“文博大餐”。5月17日晚上7點,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鹿鳴之會·詩意金沙”文化交流沙龍,與文化名流、詩人、考古學家一起,詩會金沙。5月17日一6月2日,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主辦的“詩禮傳家一家族文化展”以展現民間優秀家風家訓文化內涵為出發點,甄選出姓氏家譜、祖宗畫像、家風家訓對聯、姓氏堂號匾額等珍貴文物百余件展品公開展覽。浙江省“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于5月13日至15日舉行,活動內容包括“講好浙江故事——全省博物館優秀講解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主題學術報告會、主場慶典紀念活動、文物鑒定咨詢公益活動、文瀾閣商店博物館聯盟文創產品展賣和文博企業新技術展示等。

????博物館代表一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和最明亮的窗口,怎能少了志愿者的身影?全國各大博物館長期招募志愿者,負責博物館咨詢、講解、宣傳教育等活動,為博物館注入新的活力。馬鞍山市博物館創新形式招募“博物館之友”和“小小講解員”,為觀眾講述馬鞍山的歷史和一件件“寶貝”。“博物館之友”由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博物館志愿者組成,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和志愿服務吸引了眾多青少年走進博物館,走近歷史,走近傳統文化,如今,“小小講解員”已逐步成為馬鞍山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浙江省博物館打造特色志愿服務小組,古琴志愿服務小組周末在博物館展廳帶來現場表演,誦讀志愿服務小組,每周六下午帶領親子家庭誦讀國學經典,深受觀眾喜愛。

????江蘇南通推出“掌上博物館”

????博物館+新技術 博物館“互動起來”

????移動互聯網時代,為了滿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館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VR技術、大數據的應用,從更現代的角度豐富了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構筑出真人與虛擬交織、人在畫中的沉浸體驗;湖南省博物館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動,每場預約名額都被一搶而空……湖北省博物館則嘗試用“國寶講解機器人”在“互聯網科技+中華文明”方面進行破題。該機器人主要服務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其中之一“元青花四愛瓶梅瓶”,互動量超過7000次。“國寶機器人”很好地彌補了客流高峰期的講解人員及講解設備不足,并重點“復活”了重要館藏,提升了博物館綜合服務水準。三峽博物館推出“重慶人重慶城”AR里逛“母城”、《大三峽》環幕電影,自然博物館推出的《達爾文星球》VR、AR互動體驗免費體驗活動等,呈現全景漫游、體感互動、歷史重現的效果,推動文物資源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進一步增強民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感。無錫博物院推出的“掌上錫博”,除了能在手機上參觀博物院的主要展覽,了解其藏品、活動等,還可360°全景參觀“周懷民藏畫館”“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無錫碑刻陳列館”“程及美術館”“張聞天舊居”五大專題館。結合虛擬展廳的科技優勢,“掌上博物館”真實還原了展廳現場,在互聯網中為人們營造出“永不閉幕”的博物館景象,極大地延續了展館的生命力。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互聯網+中華文明——鄂爾多斯智慧博物館+社區”項目作為文博領域數字化創新實踐和自治區大數據建設成果應邀參加了在福建省舉辦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該項目,以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為元素,以中原青銅器歐亞草原文明為背景,以數字化的手段進一步活化資源,輔以場景模擬復原、VR游戲等形式,踐行讓文物活起來,以實現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旅融合和公共文化建設的有效連接。

????故宮文創走"萌萌噠"路線深得網友喜愛

????博物館+文創 文物藝術“流行起來”

????手機殼、帆布包、小玩偶、膠帶、耳機……如今文創產品已成為各大博物館的“圈粉神器”。從故宮的朝珠耳機、行李牌到2018年上線的彩妝,故宮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爆款不斷;蘇州博物館根據鎮館之寶秘色蓮花瓷器衍生而來的秘色蓮花曲奇餅干,讓很多人體驗了“舌尖上的國貨”;甘肅省博物館的金屬鏤空書簽、異形和紙膠帶等敦煌系列文創產品被譽為最美文創。文創產品是博物館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通過對館藏文物資源的深度挖掘,讓觀眾們“把博物館帶回家”,在使用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

????近年來,上海博物館探索“版權+設計”模式,引入“版權經紀人”,由版權局工作站對文物版權、再創作版權進行保護和利用。這為博物館類文創產業發展,奠定了資源和版權的基礎。上海博物館配套文創服務與活動開發出相應的親子課程。如通史類導覽課程:“100件文物看世界歷史”;專題類課程:勾勒皮影歷史的“影子的奇幻世界”;嚴肅類話題:“生命的禮物”;令人捧腹的別樣觀展方式:“一個吃貨的進化史”。隨著成都文創產業的發展,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也風生水起,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將詩歌文化、傳統文化與時尚創意、非遺技藝、地方特色相結合,進行產業規劃和布局;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展銷搭建新的平臺;與文創機構、高校、非遺項目開展深度合作,共筑“草堂·生活”文創空間。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創開發由自主研發、合作開發、授權開發三種主要模式組成。在宣傳內容上,以陜西歷史博物館重要展覽、特色館藏為主。在宣傳理念上,活用多種媒體形式,在傳統媒體上堅守陣地,在自媒體上靈活運用,在新媒體上強勢引進。在宣傳思路上,進行“廣聯絡”、“強聚焦”、“多角度”、“全過程”、“深合作”。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積極回應社會需求和期待,努力優化和拓展服務新模式。如今,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生活,成為公眾文化生活必需品,成為市民和游客接受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熏陶、增強文化自信的場所。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努力實現在文化自信中的動力、活力、潛力和保障力。(策劃:中國文明網,綜合:成都文明網)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