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深化“五統一” 站好“監督哨”
來源:安溪縣紀委監委 發布時間:2019-05-15 17:00

  入戶走訪群眾2760戶,發現收集問題線索138條;開展廉政談話77人次;立案16件,其中自辦案件12件……

  這是今年第一季度安溪縣24個鄉鎮紀委監察組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成績的背后,源于該縣按照泉州市紀委監委的部署要求,不斷鞏固深化鄉鎮紀委監察組“五統一”規范化建設試點成果,做實做細做深監督首要職責。

  注重規范引導,釋放改革效應

  “‘五統一’最核心的是‘有人好辦事’,鄉鎮紀委的監督力量得到顯著增強。”該縣紀委監委組宣部部長殷愛珍介紹,縣紀委監委不僅明確了24個鄉鎮紀委75名行政專項編制,而且深化鄉鎮紀委片區聯動協作機制,把24個鄉鎮紀委整合成6個聯動片區,由3名委班子成員牽頭,6個紀檢監察室聯系督導,在專項監督檢查、問題線索處置、案件審查調查等重點工作中,構建上下聯動、異地交叉的協作機制,有力破解能力不高、力量不足、人情干擾等現實問題。

  不僅如此,針對“五統一”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該縣把“五統一”的工作要求轉化為工作清單,讓鄉鎮紀委一目了然,方便操作。“十有”建設標準、后備干部提名推薦、年度考核、評先評優、福利待遇……一項項任務清單、一個個改革措施有條不紊、有序推進。

  立足賦予鄉鎮紀委監察權限的新任務新要求,該縣還對去年出臺的《執紀審查工作流程和文書規范文本(試行)》進行修改、補充、完善,把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能細化成具體操作流程、文書范本,便于按圖索驥、掛圖“施工”。

  “實踐證明,‘五統一’規范化建設極大地激活了監督的‘神經末梢’,實現了監督力量、監督保障、監督能力‘三到位、三提升’的改革效應,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一線有力延伸、有效拓展。”安溪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林文超表示。

  強化督導整改,推動見地見效

  “我們鄉鎮目前專干有幾人?”“在實施‘五統一’過程中有什么困難嗎?”3月中旬,該縣紀委監委組織干監室、辦公室、組宣部、黨風室等內設機構相關人員,分兩組對24個鄉鎮紀委監察組落實“五統一”情況進行全覆蓋督查。

  “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要求提供總結材料。”參與此次督查的干部監督室主任張萬全說,督查組以不增加基層負擔為原則,堅持去繁從簡、靈活高效,圍繞“五統一”要求逐一列出督查事項,對鄉鎮紀委在人員調配使用、考核待遇、硬件配備、經費保障、工作標準等方面逐項核實,實行項目化管理。同時,針對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開具整改清單,責令限期整改。

  “訪前只有做足了功課,帶著問題導向,才能提高走訪的針對性,防止大水漫灌;訪中要注意從群眾的言語、眼神中發現‘不尋常’;訪后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分析研判,分門別類處理。”3月8日,在該縣基層紀檢監察組織監督執紀“半月談”活動上,龍涓鄉紀委書記、監察組組長陳貴明結合自身感悟,講述進村入戶過程中實踐探索出的“三訪”工作法。

  這是該縣紀委監委為推動落實“五統一”、提升一線監督能力的又一探索。

  從3月開始,該縣利用每半個月的周五下午,推行“半月談”活動,指定3-5名鄉鎮紀委書記重點發言,匯報交流“五統一”“五個必”落實情況、經驗做法,最后再讓各參加對象出“考題”,現場接受點評、質詢,通過談、問、答、評,傳導責任壓力,倒逼工作落實。

  “‘半月談’ 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臺,主講人都是一線紀檢干部,內容里干貨滿滿。”“如果沒有真做實做,在這個講堂上不但講不出東西,而且容易丟‘面子’。”參加過“半月談”活動的紀檢監察干部紛紛坦言道。

  打通“神經末梢”,推動監督直抵一線

  “以前,總認為監督身邊的村干部是件得罪人的事,通過培訓,我們知道這是在保護他們。”“怎么監督?從哪入手?經過一番培訓,心里總算有點底了。”這是3月下旬該縣24個鄉鎮紀委對村級紀檢委員進行業務培訓后,部分村級紀檢委員的感受和體會。

  在去年11月的鄉鎮紀委“五統一”規范化建設試點中,安溪縣紀委監委專門制定《村級紀檢委員管理辦法(試行)》,對村級紀檢委員的任職條件、任免程序、主要職責、權利義務等作出規定,各鄉鎮紀委按照“每村一人”的原則,在全縣481個村(社區)選配481名村級紀檢委員。但在后面的實踐中發現,村級紀檢委員不會監督、不敢監督、不能監督的問題普遍存在。

  “加強對這支處在最末梢監督隊伍的培訓、指導很有必要。”殷愛珍表示,讓村級紀檢委員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切實提升他們的履職能力。

  與此同時,該縣24個鄉鎮紀委還分發了監督日志,推行“1+N”監督模式,即把轄區內的村(社區)劃分為若干片區,由每個鄉鎮專職紀檢監察干部各自負責一個片區,聯合片區內的村級紀檢委員開展交叉監督、異地監督,既著力解決鄉鎮紀委監督力量不足的短板,也減少人情干擾,讓村級紀檢委員發揮出應有作用。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