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丹,現任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先后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圖為去年底,林丹(左)為社區老人分糍粑。陳偉 攝
3月12日,一個普通的周二上午,王奶奶像往常一樣來到家門口的養老照料中心,找了個好位置等著看閩劇表演。“我每天都來,除了每周二有免費的戲看,平時還能在這吃飯、看病,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多虧了咱們的‘小巷總理’,讓老年人生活既充實又快樂。”王奶奶的感慨得到了周圍老人的一致認同。
王奶奶口中的“小巷總理”,就是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
軍門社區坐落于市中心繁華地段。作為老城區,這里人口密度高,沒有高樓豪宅,也沒有亮眼的花園,硬環境比不上那些花園式新社區,卻因優質的社區服務而聞名。居民們都說,住在這里舒心,因為環繞在這個社區的,是愛與和諧的濃濃氣氛。在這背后,離不開林丹多年的付出。
林丹與小巷的不解之緣,要從上世紀她作為知青剛剛回城說起,時任居委會老主任邀請她到居委會幫忙,誰知這一“幫”就是47年。
“社區忙的都是‘婆婆媽媽’的事,忙到現在,自己都成了‘老婆婆’。”回首在社區工作的四十多年,林丹這樣調侃自己。
雖然嘴上說社區的事情是瑣事,但她卻沒有一絲怠慢。環境衛生、就業就學、居家養老、防火防盜、文化娛樂……事事都要操心。在軍門,“有事找林書記”已成為居民的習慣。
每月10日是軍門社區雷打不動的“居民懇談日”,林丹邀請各職能部門來到社區,與居民面對面協商討論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場協商,馬上就辦!”
“在懇談日我們反映的大事小事,林書記和社區黨委都會不遺余力地幫忙解決。”家住津泰18號樓的居民鄭順寶說。不久前,鄭順寶在懇談會上反映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很快得到了改善。
“一位黨員一面旗,一個支部一盞燈。”對做好社區工作,林丹一直堅持“關鍵時候就要黨員先上”。
2012年,軍門社區作為福州市首批景觀改造工程落地社區,很多舊樓的柴火間需要拆除改建,但遭到一些居民反對。
面對困難,林丹沒有回避。她帶領社區黨員拆除自家柴火間,為社區居民帶了頭,也得到大家的理解。2015年,景觀改造工程順利完成,軍門社區的面貌和居民生活也隨之悄然改變。
為了做好社區的每一件事,林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那些最棘手的事,她也二話不說攬了下來。
軍門社區有個一直獨身的吳老太,長期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唯一的侄子也遠在海外。于是,林丹就義務擔起了照顧吳老太的重擔,一日三次雷打不動送飯菜到老太床邊,還不時把自家的水果、牛奶也送過去。
3年后,吳老太過世。火化遺體需要家屬簽字,林丹沒有猶豫,在家屬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個居民好心提醒,你的母親還健在,這樣做不吉利。但林丹回答很干脆:“她在我心里,也是我的母親,我就是她的女兒!”
不止吳老太,在另外8位五保戶、孤寡老人那,林丹也是“女兒”:“作為社區黨委書記,照顧社區里有困難的人,是一份責任,但更是一份愛心。”
社區居民小王因盜竊罪曾被判刑8年。釋放回來后,小王舉目無親,無家可歸,是林丹及時伸出了溫暖的雙手,把他直接接到自己家中。
對此,婆婆堅決反對,兩個女兒也滿臉不高興:“這不是引狼入室嗎?”面對親人的怨言,林丹耐心地說服:“多給他獻一份愛心,他也許就能重拾生活的勇氣。”
每天買菜,林丹先買小王愛吃的;小王衣服換下來了,她主動幫著洗;小王過生日,林丹一早就到廚房做長壽面……在林丹的努力下,小王懂得了感恩,也有了上進心,不僅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還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47個春秋,林丹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她的根深深地扎在了這里:“只要大家需要,我愿意一輩子留在這里,這也算是我的不忘初心吧!”(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