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悠揚響起,志愿者與村民們揮舞著國旗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共同唱響新時代的文明之聲……3月8日上午,一場“迎‘三八’·表白祖國”快閃活動在榮成市尋山街道清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
“來參加積極向上活動的村民志愿者越來越多了,做好人好事的越來越多了!”清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秀平這樣總結新時代文明實踐開展以來村民的轉變:“以前,做好事像做了壞事,怕被知道;現在,沒做好事像丟了東西,感覺吃虧。”
一根信用引領的“線”貫穿文明實踐全過程,一張志愿服務的“網”覆蓋22個街道800多個村居,一個精準對接的“點”打通城鄉服務活動供與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蒲公英”在榮成落地生根,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3月8日,在榮成市尋山街道清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愿者與村民共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吳建波 攝
扭住一根線
信用建設接地氣
1月22日,榮成市人和鎮大莊村對100多名“誠信明星”進行隆重表彰。獲獎村民張忠憲高興地說:“這輩子沒得過啥證書,得了這個獎,我們全家人臉上有光啊!”人和鎮40多個村居陸續舉行表彰儀式,6000余名群眾受到表彰,并領取到信用獎品。
2012年,榮成市在全省率先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為國內首個將黨政機關、村居組織納入征信管理的縣市,入選“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依托信用建設和“志愿之城”建設的優沃土壤,榮成把信用當作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最有效抓手和貫穿主線,創新探索出“文明實踐+信用”的特色模式。
為了將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向農村延伸,榮成市制定誠信千分制考核的“農村版”。“市級層面有規定的,原則上使用市級評價標準;市級層面沒有規定的,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制定村級評價標準。原則就是村村都有一個接地氣、能落地,管用好用的信用考核標準。”榮成市社會信用中心主任楊豐釗說。翻開各村的信用標準,不按規定養犬、無序燒荒等行為都列入扣加分項目,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進行考核。
有了完善的評價標準,還得有科學的評價程序,確保每一分都公開透明,讓老百姓服氣。為此,榮成市出臺了農村居民信用管理辦法,各村居建立信用議事會,配備2811名采集員,并通過微信群提報、視頻監控抓拍等途徑征集信息。按照“采集員征集—議事會認定—集中公示”的程序,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定。
為切實提升參與感、獲得感、榮譽感,榮成市把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納入信用管理,根據參與次數、時間等賦予個人一定的信用加分,把信用評價結果與評先選優、福利待遇、享受便民服務等掛鉤,讓守信者臉上有光,失信者抬不起頭。
榮成還創新推出村級信用基金,村民達到一定的信用分值,可享受相應的信用基金獎勵以及“信用貸”“信用醫”“信用游”等86項守信激勵產品,22個鎮街設立鎮級基金283.8萬元,833個村居設立村級信用基金773.4萬元。目前,受益群眾達8.6萬人次。
信用管理激發了榮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夯實了基層黨建,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榮成,過去村里不好管、管不了的大事小情,都用信用管了起來。信用管理調動起農村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落地生根。
撒下一張網
“三級隊伍”全覆蓋
“蘿卜絲蝦仁餡的包子,兩個夠不夠?”大年初八中午11點半,陽光灑在位于東島劉家村的榮成首家以志愿服務建起的暖心食堂里。
志愿者劉愛華等人為20多位老人盛上剛出鍋的熱包子。早上4點開始和面,劉愛華還特意從家里拿來了一捆蔥當配料。說起為何如此積極,劉愛華笑著說:“管誰都有老的一天!”這支“美廚娘”志愿服務隊只是東島劉家村7支志愿服務隊中的一支。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第一批試點市,榮成強化頂層設計,創新機制體制,建立了“實踐中心-實踐分中心-實踐所(站)”三級組織架構。
為了確保“建一個,成一個”“接地氣,有活力”,榮成市、鎮街、村居三級書記親自抓,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基層黨建相結合、與文明建設相結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大力推行“中心+基地”模式,突出文明實踐的陣地化、專業化、實用化。
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榮成市重點打造了理論宣講、紅色教育、科技科普、文化服務、體育健身、青少年教育等6大類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點對點、面對面的文明實踐服務。同時,還組建市、鎮、村三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統籌建立文明實踐人才庫,志愿服務隊的成員主要來自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以及鄉土文化人才、農村黨員干部、志愿者、產業帶頭人等。
一個個專業基地、一支支特色隊伍、一個個特色活動……目前,榮成市22個鎮街文明實踐分中心、140個市級文明實踐試點村已全部掛牌。35個各類基地將重點培植30支文明實踐專業志愿服務隊,而這些都是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內涵的升華提升和“全新表達”。
找準一個點
“互聯網+”實打實
今年過年,嶗山街道地寶圈村家家戶戶都貼上了自家人親手剪的窗花、福字。
原來,年前很多村民想要學剪紙,村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知道后,馬上委托鎮上通過云平臺“下單”,“下單”情況自動生成短信通知了榮成市文化志愿服務隊席英愛老師。席老師“接單”后,在約定時間到村里講解剪紙相關知識,并手把手教村民剪窗花。
通過“講、評、幫、樂、慶”等多種形式,榮成常態化開展政策理論、文化惠民、扶貧濟困等服務,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活動多了,不見得都對老百姓胃口。形式活了,不見得內容都有料。為了避免鎮街、村居文明實踐活動的低俗化、形式化及“大呼隆”,榮成整合全市文明實踐資源,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建立起“群眾吹哨、部門報到”的文明實踐工作機制。
今年元旦,榮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云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經過調試運行,已經初步實現了組織活動網上審核、志愿服務網上對接、獎懲考核網上公開等功能。
各文明實踐志愿團隊通過云平臺以“菜單”形式亮出服務項目,鎮街分中心根據群眾需求在平臺“下單”,“下單”情況自動生成短信通知團隊負責人。志愿團隊在約定時間深入鎮街、村(社區)以及各類文明實踐基地,開展理論宣講、法制宣傳、農業科技等服務。
目前,榮成22個鎮街文明實踐分中心、30支市級文明實踐專業志愿服務隊先在云平臺上注冊,鎮街分中心、村居實踐所計劃發起的每項文明實踐活動,事先都要通過云平臺上報活動方案,經批準后方可組織活動,從而做到從源頭把準導向,確保活動不偏軌。
據統計,榮成已通過云平臺開展活動1000多場次,參與群眾12.8萬人次。“新時代·中國夢”“榮成講堂”“黨員傳幫帶”等3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重點志愿服務項目獲得群眾廣泛好評。
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榮成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村民參與慈善捐助、環境整治等公益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漲,義務工變成了信用分、志愿者取代了保潔員、獻愛心成為了自覺行動……去年“慈心一日捐”,榮成889個村居都有捐款,平均每村捐3400元,“清潔家園”行動全部由婦女義務參與。(威海日報記者 杜曉瑩 通訊員 劉兆陽 李鐘蕓 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