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監督“神經末梢” 主動服務“強基促穩”
安溪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
林文超
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把強化監督作為2019年的一項重點工作進行部署,強調要求做實做細監督職責,著力在日常監督、長期監督上探索創新、實現突破。這既是對黨的十九大以來實踐探索的總結提煉,又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紀檢監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必將有力引領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作為縣一級紀檢監察機關,履行好監督職責,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是要落實“兩個維護”,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政治監督的要求,堅持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縣委的決策決議到哪里,監督檢查就跟到哪里,有效激活監督“最后一公里”。特別是要緊扣市委“強基促穩”三年行動的部署要求,以精準有力有序的監督檢查提供堅強的法紀保障。
一要突出整合提升,把監督力量向一線傾斜。十九屆中央三次全會和省、市紀委全會明確指出,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落實好這一職責,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人監督”。今年我們將持續深化鄉鎮紀委“五統一”工作,并有效整合縣、鄉、村三級的監督力量,構建“縣牽頭、鄉負責、村配合”的上下聯動監督機制,發揮6個紀檢監察室掛鉤聯系6個涵蓋鄉鎮紀委、派駐紀檢組的聯動片區的牽頭協調作用,聯片聯動、“交叉”監督,握指成拳、形成合力。特別是要把村級紀檢委員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這兩支隊伍用起來,建立監督工作清單,推行“1+N”監督模式,即以鄉鎮為單位,把轄區內的村(社區)劃分為若干個片區,每名鄉鎮紀委專職干部各負責一個片區,帶領村級監督人員對村務公開、財務收支、資產資源處置等群眾關注的事項開展“異地”監督,保持監督常在、震懾常在。
二要突出精準有力,促監督成效在一線彰顯。監督的本真之義在于預防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立足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形成了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格局。作為基層一線,必須把精準思維貫穿到監督的全過程,靶向監督、精準發力,不斷提升監督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系統性思維統籌推進紀律、監察、巡察和派駐監督,強化執紀監督部門與巡察機構的信息互通,根據日常監督情況提出巡察建議,把巡視巡察整改落實情況納入日常監督的重要內容,以片區聯動協作機制為主線帶動派駐監督的“探頭”、基層監督的“前哨”。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扎實推進開門接訪、帶信下訪、全員接訪、入戶走訪“四訪”活動,特別是要落深落細“五個必”進村入戶工作,督促縣鄉兩級紀檢監察干部走出辦公室,發揚“腳下有泥,心中才有底”的應有作風,深入基層一線、農家大院、田間地頭,聚焦群眾痛點難點焦點,從群眾中的“牢騷話”“怨言聲”“不滿處”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講求監督方式方法,防止“大水漫灌”。充分借助大數據、大科技、大平臺等,實現快捷、精準、高效監督;探索開展“菜單式”專項監督,對重點人、重點事、重要風險點集中掃描,建立重點問題監督清單,提高監督精準度;完善“片區式”協作機制,實現異地交叉監督執紀;立足“監督的再監督”,緊盯重大工程、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在督促主管單位部門加強監督的同時,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部門和行業的“再監督”,把懲治腐敗作為有效監督的強大后盾。
三要錘煉監督本領,讓監督能力在一線提升。監督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特別是隨著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對紀檢監察干部履行監督職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主動適應執紀與執法雙重要求,補齊監督短板,切實解決“能力危機”和“本領恐慌”問題,做到敢監督、會監督、能監督。今年,我們將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交流、大練兵活動,不斷提升紀檢監察干部的監督意識、監督能力。首先,要努力增強對黨忠誠、敢于監督的本領。繼續通過各種學習培訓教育平臺,深學精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把“四個意識”“兩個維護”融入到內心里、落實到監督上中,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增強履好監督職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努力增強依紀依法、規范監督的本領。牢固樹立依紀依法開展監督的思維和意識,準確把握權力邊界和政策界限,用好黨章黨規黨紀和憲法法律法規兩把“尺子”,推行“請上來”匯報和“一月一主題”交流活動,建立鄉鎮紀委、派駐紀檢組干部向縣紀委監委報告工作制度,重點報告、交流監督工作落實情況,確保監督程序、監督內容、監督措施合規合法,實現監督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此外,還要嚴格落實省紀委監委“六帶頭、六嚴禁”的要求,堅持行使監督權力上慎之又慎、自我約束上嚴之又嚴,自覺規范監督行為,以過硬素質、高強本領履行好監督第一職責,交出一份黨和人民滿意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