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建設在細節上下大功夫 武漢大力推進文明晾曬
來源:中國文明網 發布時間:2019-02-26 19:08

  “不得在城市主要道路臨街建筑物的陽臺外、窗外、屋頂堆放、晾曬、吊掛有礙市容的物品”,《武漢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如此規定。

  然而,部分臨街住宅或門面業主,因受房屋條件限制和晾曬習慣影響,在樓外空間、道路、綠化帶、電線桿上隨意晾曬,花花綠綠的衣被隨風搖曳,存在安全隱患還大煞風景。迎接軍運會,武漢大力推進文明晾曬,并設法破解居民晾曬難。

  “文明晾曬”漸成共識

  “徐東大街國際城社區,部分一樓住戶曾在空地上拉繩晾曬,今年初響應文明晾曬倡議,小區專門搭建了公共曬衣架。”2月21日,武昌區文明晾曬推進會上,區美麗晾曬聯盟志愿隊負責人、國際城社區業主常大建女士說。“小小晾曬折射出文明素質,文明晾曬需要每一個人從點滴做起,不在草坪上、公共設施、樓外晾曬衣物,婦女在家庭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要做美麗晾曬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武昌區南湖街中央花園業委會主任羅臘香女士表示。

  武昌恒大首府小區物業負責人孫軍介紹,小區2015年剛入住時,有人在地面公共場所隨意晾曬,物業因此專門在樓頂天臺搭建晾衣鋼架,方便業主晾曬。目前入住業主達2900戶,物業又在小區空地上,建起共享晾曬空間,引導居民文明晾曬。

  武昌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物業科負責人沈智勇表示,管理部門督促物業企業,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為業主晾曬提供方便,并將相關服務作為物業星級服務考核標準,目前,武昌區273個小區90%的外部環境已很整潔。

  近來,武漢市城管委、武漢市婦聯等部門大力推進文明晾曬,發揮志愿者、婦聯干部和代表的示范帶動作用,文明晾曬漸成廣大市民的共識。

  如何晾曬問計于民

  “晾曬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糧道街轄區小街小巷多,有的寬不到2米,居民晾曬需求如何解決?”武昌區糧道街黨工委副書記徐嵐表示,一方面要對利用電線桿、樹木和花壇進行晾曬的行為進行勸阻,另一方面請居民出謀劃策,切實解決晾曬難。“老舊小區停車都緊張,更難找到晾曬場。”硚口區城管委負責人表示,該區六角亭南巷社區有1400戶,22條巷道多數寬度不到3米,四周還被高樓遮擋,遇上晴天,社區很多公共場所掛滿“萬國旗”。為此,街城管和社區問計于民,動員4戶有樓頂平臺的私房戶主,參加文明晾曬志愿者服務團隊,將其頂樓平臺開發成鄰里“文明曬場”。

  江岸區解放公園路34號居民樓建成于1981年,共有7個單元112戶,朝南陽臺空間狹窄,樓外亂搭晾衣架和竹竿曾較為普遍。2018年12月,街道、社區開展“美化陽臺大行動”,勸導居民文明晾曬,居民突遇晾曬難。“我的厚衣和被子沒法曬了,都讓兒子拿到他百步亭的家中去清洗晾曬!”解放公園路34號4單元3樓2號85歲的周德珍說,4樓90歲的周鄂芬婆婆,因無處晾曬,將被單和被套送至干洗店清洗。

  2月13日,武漢市城管委在江岸區勞動街藝苑社區召開“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問計會”,邀請解放公園路34號居民代表和小區物業、社區、街道等部門負責人,共商解決晾曬難之道。

  晾曬習慣或需改變

  2月初以來,武漢陰雨天氣持續10余天,平均每天日照僅一個多小時,許多市民有“不見陽光不舒服,拿著衣服跟著太陽跑”的晾曬習慣,晾曬難問題愈顯突出。

  對此,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皮膚科專家宋唅表示,貼身衣物曬在室外,空氣中許多過敏原微顆粒很容易吸附在衣服上;太陽中的紫外線可以穿透玻璃,陽臺內晾曬也可達到殺菌效果;此外,醫院常用高溫消毒蒸汽發生器消毒,醫院床單和工作服常常采取烘干而非晾曬,目前陰雨天,居民烘干衣物是個不錯的選擇。

  烘干衣服,要改變人們的晾曬習慣。

  武昌區恒大首府小區,2018年12月建起一個共享烘干空間。“投入200多元購買設備,一個小時內可烘干10件衣服。”小區物業負責人孫軍表示,近期準備再購買10臺烘干設備,讓居民感受到烘干的便利,漸漸養成烘衣的習慣。

  曾在國外生活六年的李泓宇表示,樓外晾曬衣物如果引來鄰居投訴,業主會受到相關部門的警告,甚至收到罰單、扣掉信用分,居民洗衣后均為烘干機烘干。

  武漢市城管委綜合管理處處長張同文表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展示武漢的美麗與魅力,需要廣大市民共同參與,將繼續引導市民文明晾曬、美麗晾曬,提升城市顏值。(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純武 通訊員 董德禹 殷莉紅 )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