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傳承中國民間藝術 編織點亮幼兒生活
來源:中國文明網 發布時間:2019-01-25 22:38

    

孩子們展示各自編織作品。

  “一經一緯編出無窮創意,千絲萬縷織就有形精品。”編織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它結合了編和穿的技巧、方法種類繁多,圖案花紋變化多樣,是一種極富特色的傳統技藝。

  為了弘揚民間編織藝術,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及審美能力的教育價值,平潭實驗幼兒園以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成長所需為出發點,將編織工藝融入到環境創設、主題活動、游戲活動中,探索編織特色藝術教育,讓孩子們享受編織的快樂,傳承民間傳統,提高藝術素養。

  傳承民間藝術

孩子們享受在編織藝術的世界里。

  近日,記者走進實驗幼兒園。沿著樓道往三樓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編織活動區域長廊。在這條面積不大的長廊里,共有3個編織活動區域,編織機、圍巾機、鉤針、梭子、長條編織器套裝、中國結、竹條等編織的工具和材料一應俱全。每個活動區域內,都張貼了詳細的編織步驟圖,供幼兒自主學習。此時,孩子們圍坐在圓桌旁忙碌著,有的在繽紛刺繡區,埋頭穿針引線,做刺繡活兒;有的在百變花籃區,利用廢舊材料,制作著花籃;還有的在五彩編織區,操作圍巾機等工具,完成手中的作品。

鉤編的仙人掌盆景。

  “這是我的作品,是一頂毛線帽。”大二班幼兒林飛鴻介紹道。這頂毛線帽小巧精致,很難想象是出自一位6歲孩童之手。除了編織帽子外,林飛鴻還會勾杯墊、編手鏈等,是班上的編織“小能手”。“編織很有意思,我喜歡編織,我還能給妹妹編帽子呢!”林飛鴻開心地說。

  從去年起,實驗幼兒園將民間編織藝術引入區域活動,借助適合幼兒的編織技法,通過游戲讓孩子們在編織中享受快樂童年。實驗幼兒園副園長林娟說:“教研組前期查找了很多資料,發現編織活動很適合幼兒期的孩子,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專注力,鍛煉動手操作能力。”

  豐富幼兒生活

編織草席

  為了讓幼兒們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了解編織藝術,激發學習興趣,實驗幼兒園內19名教師用盡了心思,下足了工夫,創設編織環境,營造編織文化氛圍,開拓幼兒的自主性;學習編織技巧,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豐富區域活動內容。

  回憶起實施編織活動的過程,大班年段長周麗珍告訴記者,每天加班成為常態與習慣。“剛開始,我們只設置了‘五彩編織’和‘繽紛刺繡’兩個活動區域,但發現刺繡對孩子們來說難度太大,超出了大部分孩子的能力水平,他們一下子就失去了興趣。我們立即進行調整,縮小繽紛刺繡區面積,減少精細材料的投放,增設‘百變花籃’活動區域。”

  在材料投放上,教師們也動了一番腦筋。“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尤其是大班的活動材料十分豐富,很多是老師們從未接觸過的,所以一般是先由年段長自學,再組織其他老師共同學習。”林娟說。

  “編織技巧比較復雜,在新材料投放前,我們會在班上向孩子們介紹新材料的玩法,然后逐步在活動區域內投放相應的編織材料。”周麗珍說,“一些孩子遇到操作困難時,我們采取同伴互助的形式,讓孩子們在相互合作中學得更快。”

  培養孩子自信心

制作鞋墊

  編織區域活動開展至今,已有近四個月時間。如今,孩子們越來越喜歡編織活動了,興趣以及積極性與日俱增,參與活動從開始的被動變為現在的主動,從開始的一味模仿改變為現在的主動探索、大膽嘗試,不少孩子甚至學會了編織圍巾、帽子、花籃等。

  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家長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幼兒園開展編織活動挺好的,培養孩子耐心的同時又提高觀察力。兒子現在還會幫我編頭發,雖然沒有女生編得好,但我還是很開心。”大三班幼兒項浩宸媽媽翁女士說。

  編織是一項精細的手工活,要認真仔細,馬虎不得,稍不留神,編織錯了地方,就必須拆開重來。對還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完成一件完整的手工編織作品,這是一種挑戰。

  平潭實驗幼兒園將編織工藝融入活動中,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林娟說:“ 幼兒和成人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我們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在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幼兒養成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嘗試、堅持到底的學習品質,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平潭時報記者 馮榮/文 江信恒/攝)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