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奏響,改革春風正迎面吹來,也吹進了我的家。
1986年,我4歲,那天,我正在家門口玩耍,父親忽然帶回一架龐然大物,實際上是一輛“武夷”牌腳踏車,那時在村里還掀起一場小小的轟動。80年代,腳踏車算得上稀物,鄰居們不約而同地聚到我家,大家左看右瞧,圍著它摸了一遍又一遍,有的還牽著車走幾步過過癮,嘴里發出嘖嘖聲,眼里盛滿了羨慕。父親自豪極了,拿塊嶄新的毛巾將腳踏車從車把到車輪擦個烏黑锃亮。他還特意交代媽媽用漂亮的花邊布縫了一個小墊,套在腳踏車的座椅上,三角架的橫杠也用彩色的綢布一圈圈纏著,打扮得跟要出嫁的姑娘似的,又時髦又漂亮。
那時候,父親在老家閣樓上開了一間小小的雜貨店,這腳踏車成了家里的大功臣,幫了不少忙,父親去街上進貨時再也不用步行了,只要將貨物綁在車后架上馱回家就行,省時又省力,父親也倍加珍惜,每次回家,都要將腳踏車擦得干干凈凈后才推進家門。
周末,我們姐弟仨會吵著父親用腳踏車帶我們去城里兜風,我這個老幺總是坐在前面的橫杠上,盡管坐到屁股生疼,卻總舍棄不了前面最直觀最亮麗的風景,還能時不時按動一下車把上的鈴,這“鈴鐺……鈴鐺……”的鈴聲讓我好振奮。此時,姐姐和哥哥兩人只能挨個擠在車后架上。一路上,我們仨講笑話、猜謎語、哼小曲……玩累一天后,又興沖沖跳上腳踏車讓父親馱回家去,那時候,小小的開心便是大大的幸福。
我們總趁父親不注意將腳踏車偷偷推到到家門口的曬谷場溜達幾圈,后來又開始偷偷學車。由于個子小,哥哥索性跨過腳踏車的三角架,一只腳踩著踏板,一只腳踩另一個踏板,一手扶住車把控制方向,另一只手則緊緊握住橫杠,屁股懸空,就這樣邊踮著地面,邊蹬,再慢慢往前,一趟一趟反復地學。學車當然夾雜著危險,現在想來心有余悸卻也滑稽無比,我們仨現在回憶起這事,仍然會笑到前俯后仰。
1997年,我15歲,90年代的小城每天都在變樣,風風火火,腳踏車依舊可見,農用三輪滿大街的跑,拖拉機騰騰騰騰的冒著煙兒,拉貨,倒貨,各種小買賣,那時候趕集,能騎上摩托車是件很榮耀的事情,誰家買了摩托車,街坊鄰居都圍過來看看,多少錢,在哪里買的,什么牌子,性能如何。于是,父親也趕了回時髦,花了好幾年的積蓄,有了第一輛屬于他的“太子”摩托車。記得父親剛騎回摩托車,威風朝我招手,“上來,帶你兜風去。”我心中一陣歡喜,飛快坐上摩拖車后座,閃亮的黑色,流線的造型,風馳電掣,在鄉間馬路上或在街道上穿梭,盡情在山間小道上享受涼風。每當學校放假,父親便會帶上我,去不遠處的游樂場游玩、去親戚家串門,有了它,生活多了份清閑。就連高考期間也是父親用這輛摩托車來回接送我往返學校。
再后來,摩托車的品牌、樣式漸漸多了起來,有小巧的女式摩托車,最適合小女生騎。2009年,我回家鄉上班,也有了一輛屬于自己的摩托車,潔白的外殼、輕巧的身子,就這樣,在小城,她陪伴我多年。
2011年,我已工作整五年,我們家徹底告別了腳踏車、摩托車代步的年代,這一年,父親換了一輛大眾速騰轎車,他如同疼惜他的孩子一般,每天擦得油光發亮,轎車在出動前,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先是在轎車四周轉了一圈又一圈,確保車子檢查無誤后才駕駛車輛。如今,走到街上,電動車、摩托車,小轎車如雨后春筍般涌上道路,我們只有幾百戶人家的村子里,家用轎車的普及似乎是一夜之間,近處的,遠處的,上下班的路上,小巧,實用,省油轎車都成了首選。幾年過去了,有的人家轎車也實現了迭代,現在沒有轎車的家庭倒是變成了少數。
從腳踏車到摩托車,從摩托車再到小轎車,功能越來越強大,速度也越來越快,效率也越來越高,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風光無限了。是啊,車子的變遷,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幸福生活的打造,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積累下來的都是一種純純的幸福感!(德化縣紀委監委 作者:寇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