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尾樹碑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8-12-05 14:00

????山左一道氣勢如虹的瀑布,每當艷陽照射時,瀑底便有彩虹出現。這一奇觀觸動“智者”的神經,便以瀑布的征象把山巒命名為虹山。后來,山名成了村名,因虹山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村名又成了鄉名。

????我又一次造訪的虹山鄉,地處閩南地區。車在群山中繞行,翻越翠綠色的山嶺。

????穿過村莊的漈溪,在盆地結束溫柔之旅,便穿行于峽谷,由西向東,遇到石頭會濺起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流向木蘭溪,歸入東海。溪堤兩岸的農舍形制多樣,老房子大都是閩南風格的古大厝,也有土樓。它們與現代樓房,共同扮靚了新農村。

????虹山村口,一座清代單孔石拱橋——水尾橋從溪流跨過,橋面的鵝卵石相當光滑。石橋南側小山上的酒瓶寨,是古時村民防盜的烽火臺。

????橋北,老松將村莊守護,粗茁的枝干,雙臂勉強合抱住。一株、兩株……松針之間裊繞著薄薄的霧氣。這個稱為水尾的保護區,立著一方護林石碑,篆額“水尾樹碑”。明清時期,基于護林,各地立有形狀不一的護林碑,“水尾樹碑”是其中之一。如今,但凡來到虹山觀光,都會移步碑前,了解“漈水虹山”古樹林的形成過程。

????彭姓是虹山的大姓,立“水尾樹碑”的是彭建,時間為1844年。用心撫摸古石碑上裸露的歷史,我傾聽到彭建護林的呼吁。這方石碑藏有一段故事:水尾是漈溪在虹山村的最后歸宿,彭氏先祖心懷慈悲,在水尾的山坡上植了一片樹木,有油杉,有松柏,也有雜木,但一些不肖之徒受利益驅使,偷偷把樹木伐后運出牟利……現狀堪憂,再不制止,恐怕虹山將成禿山。彭建坐不住了,于是在清道光年間仲春的一日,他和村中耆老決意劃定片區種植雜木供人平常采伐使用,其余區域封山禁伐。

????彭建感覺口說無憑,立碑為據更有說服力。碑刻300字,對于山里讀書人來說,下筆還算酣暢,又是引經據典,又是宣傳育林的好處。其中寫道:“凡在界中所考竹木,照顧成林,永庇千秋……自茲以往,姓無論同異,房無分強弱,不得私自伐,致累風水。如有砍伐復蹈前非,立即率眾共誅,決不寬縱:各宜凜遵,毋違。大清道光甲辰仲春之日存素公裔孫彭建立。”碑文寫到這里,完全可以煞筆了。彭建斟酌沉思,覺得用筆有點寬泛,“率眾共誅”不如實際條款管用,又在落款后面續上了幾句:“一禁盜砍松柏雜木及茅草者,罰戲一臺餅十斤;一訂松柏雜木或被風雨損壞,公議出賺,不得私自搶奪盜砍。”碑文界定了林地保護范圍,并約定不管什么姓氏,家境如何,都不得擅自砍伐樹木,一旦違反規定,“決不寬縱”。補充后的“一禁”“一訂”便于操作,提振了執行力度。

????泉州是戲劇之鄉,有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鑼鼓一響,觀眾蜂擁而至。盜砍松柏雜木及茅草者,“罰戲一臺餅十斤”數額雖然不大,但在眾人面前丟面子確實劃不來。那么,遇上請不起戲班子的違規者如何處置?當地人講了發生在上世紀初的一件事:村中一位孤老阿婆,家境貧寒,到水尾撿拾枯枝燒柴火,觸犯了鄉規。村中管理者沒有“高抬貴手”,私下贈她錢財,讓阿婆“主動”交納了“餅十斤、戲一臺”的“罰金”,如是“暖心行為”融化、警示著后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定下的規矩要不折不扣執行。正因為一代代人將護林思想付諸實踐,虹山才有了眼下的水秀山清。

????山巒是虹山的脊梁,疊翠的層巒承載著希望。高地上看風景,山野與村莊清靜和諧。樹碑的文字已成了鄉規民約,植入民心,傳承了170多年。村人秉承先人珍愛生態的理念,村莊的規劃建設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為靈魂,主干道注重綠化美化,房前屋后植上適宜生長的鄉土樹。從漈溪到瀑布,用心打造田園風光觀光帶。在觀光帶周邊的農田里,分片種植水稻、地瓜、蔬菜;這里山高霧重適宜栽茶,村里投入資金改造茶場,引進高檔烏龍茶品種,農家的日子便注入了回味無窮的香韻。

????返回水尾橋,太陽耀眼的輝光灑在山體上,灑在護林碑上。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確定“水尾樹碑”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過了兩年,又在樹碑側畔立了文物保護碑。碑在,鄉魂在,一方樹碑群山綠。洛江虹山讀樹碑,點滴悟解上心頭。(作者:蔡飛躍)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