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人生——我讀《哲學·科學·常識》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18-09-26 21:33

????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顯而易見,在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眼里,“生存”“覺醒”和“思考”都是人生關鍵要素,但是“生存”僅僅是簡單需要,“覺醒”和“思考”才是窮其一生需要孜孜以求的崇高行為。回顧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懷疑、辯論、求證和獲得中以曲線狀態運行著。人類每前進一小步,都可能會是個體人生一大步。這個時候,社會屬性之所以優于自然屬性,高貴美好之所以蓋過庸俗低下,全在于是否具有“追問”的精神品質。伴隨著“追問”,人類社會從此邁入文明有序的發展軌道,純粹個體也從此展現出自信從容的精彩樂章。

????世界是多維度的,人生是多元化的。陳嘉映先生就是一個善于追問人生終極意義的人;《哲學·科學·常識》也是一本善于追問生命和人生真理價值的書,是關于“科學”和“哲學”論辯的個性化特色表達的書。這本書一方面系統回顧人類歷史上的求知歷程,另一方面對人之本、知識之本進行追問——科學因何能取得成功?科學能為這個世界提供精確答案嗎?科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求道之途?我們應該如何拓展人類知識邊界?我們又該怎樣消解現實生活困惑?陳嘉映先生這樣不厭其煩地娓娓道來,仿佛是在講堂之上傳道授業解惑,既把深奧人生問題講透講明,更把高深哲學話題說清說全,引導我們自覺思考哲學和人生,用哲學思維裝點人生精彩,用人生實踐豐富哲學感悟。

????作為一本較為貼近普通讀者的哲學著作,《哲學·科學·常識》充分照顧到普通讀者閱讀感受,通過直白淺顯語言闡述深奧哲學道理,通過通俗易懂講解傳達深刻人生過程。直接套用陳嘉映自己的話來說,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他自己則是嘗試用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講述一遍。因此,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閱讀《哲學·科學·常識》的整個過程,不僅是輕松舒服的哲學知識體驗,也是愉悅滿足的心靈靈魂洗禮。不僅大大減輕了人們的閱讀負擔,大大減少了人們的追問桎梏,而且可以直接開始一段神奇美妙的人生追問。由此可見,《哲學·科學·常識》這本著作,之于哲學家來說是一次開拓性嘗試,哲學完全可以這樣“接地氣”地通俗講述;而之于普通讀者則是一次動人心魄的閱讀之旅,原來哲學能這樣令人欲罷不能難以釋懷,這是何等賞心悅目的人生追問嘗試。

????老子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陳嘉映也說:“他關心的是哲學的命運,或者,思想的命運”。《哲學·科學·常識》其實也是在暗示我們:當代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們,一方面愜意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方便實惠,常常會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另一方面不可回避要直面生存和信仰危機,常常也會驚慌失措無所適從。正是在這樣多面沖撞夾擊下,作為純粹單薄的人類個體本身,孤獨感和無助感必然隨之而來。孤獨源于思想的自我封閉,無助源于肉體的無所依附,這些都是今天乃至以后人類勢必會遭遇的共同命運。現實既已然如此,哲學又該當何為?同為哲學家身份的叔本華說過:“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孤獨為思想的孕育準備了溫厚土壤,孤獨為內心的平和提供了現實推力。孤獨與平和,或許可以直接就理解為孿生關系,它們最初的原始母體都一樣,唯一稍顯區別的是事物的兩種不同表現狀態,它們兩者始終需要倚靠思想發出的光芒,最終讓人自然而然產生認可進而尊崇膜拜。

????哲學雖然蘊含無窮無盡的智慧力量,但是本身卻不能給人們帶來任何現實功利性好處,反而常常會讓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尷尬窘境,有時候難免也會因此懷疑世界和人生。不過話說回來,懷疑,總歸不是一件什么倒霉事,反倒可以說是一件幸事樂事。那是因為,只要開始懷疑了,就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不完整和不健全。蘇格拉底不就說過:“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由此看來惟有通過反思才能求取領悟,唯有通過回顧才能把握將來。陳嘉映和《哲學·科學·常識》真的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讓我們對于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于他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對于世界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對于人生有了更深沉的感悟,對于未來有了更通達的預期。《哲學·科學·常識》讓每個人都可以從模糊、混沌和自我中解脫釋放出來,再次審視研究眼前世界和身邊人生,并且收獲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和幸福的人生。(作者:姚添丁)

【責任編輯:莊秀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