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檔案
????鄭芳卉,泉州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音樂教研組組長,泉州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泉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世界南音聯誼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省級南音傳承人、泉州市文化名家,泉州市民主同盟文藝支部副主委,泉州曲藝家協會南音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鯉城區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長,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子課題“在中學實施南音多聲部合唱教學的研究”課題組組長。
鄭芳卉(左三)和母親吳淑珍(右二)正在彈唱南音
??
鄭芳卉女兒陳琳(左三)正在演唱
鄭芳卉(右一)一家同臺演出
????如果說古城泉州是閩南歷史文化的沃土,那么南音就是一顆從中原傳來,并在此落土、生根、發芽的種子。南音也稱“弦管”,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主要流行于閩南及臺灣地區、東南亞閩南華僑居住地區,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
????如今,在泉州,南音早已經融入市民百姓的起居、建筑、民俗、信仰等諸多方面之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曲千年唱未休,管弦韻美出泉州”,泉州南音之所以至今依然擁有鮮活的生命力,與一代代本土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探索和傳承是密不可分的。
????鄭芳卉今年47歲,是泉州七中的一名音樂老師。她出生于南音世家,是家族南音第四代傳承人,如果連同下一代的女兒和侄女算起來,這個家族已有五代人,共計一百余年,堅守在泉州南音的保護和傳承這條路上了。
????五代人奏響南音世家最強音
????近段時間,每周三下午傍晚時分,鄭芳卉都會在位于鯉城區文化館一樓的泉州市南音研究社,開辦公益南音課堂,為南音愛好者進行授課指導。這些愛好者中,既有不少穿著校服的學生,也有一些自發前來、對南音感興趣的社會人士。認真、嚴格,想必是學生對于鄭老師最多的評價。從節奏、音準,到表情、動作、形體,只要學生在演出過程中稍微有所偏差,鄭芳卉都會毫不客氣打斷,對其進行反復指正,直到學生最終能夠完全糾正錯誤為止。這種一以貫之的認真、嚴格的教學態度,其實與鄭芳卉的家庭以及她的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
????鄭芳卉出生于南音世家。從曾外祖父開始,便與南音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她的外祖父吳序輝,則是泉州浮橋一帶有名的南管樂師。母親吳淑珍自小隨父學南音,繼承了其父傳統的南管教學經驗;父親鄭澤勝在泉州高甲劇團工作,從事編曲、譜曲和后臺伴奏,對南音有著很深的了解。他們以南音為緣,共同切磋南音技藝,合作對一些曲譜進行改編,讓古樸的南音有了新的活力,更富有節奏感和欣賞性。尤其是母親還曾將泉州的南音傳播到了海外,真正實踐了“音樂無國界”。1990年,應印尼華僑之邀,吳淑珍前往印尼雅加達開館授課。在吳淑珍的影響下,許多當地人都喜歡上了南音。隨后,吳淑珍又先后于我國臺灣、金門等地區授課,高超的南琶技藝使她享譽海內外。可以說,他們奏響了南音世家的強音,逐漸形成了一家三代精通南音,四代、五代都是地道的南音迷,甚至一度被中外南音弦友稱贊為“南音世家”。
????名師出高徒 留住南音的原汁原味
????當被問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南音時,鄭芳卉表示,她的南音學習之路,其實早在娘胎里就開始了。“如果沒有家庭良好的南音教育,我就不可能走上今天這條南音傳承的道路。”在鄭芳卉看來,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的影響,是促使她走上南音傳承這條道路最為關鍵的因素。受家庭祖輩的熏陶和啟蒙,從小就喜歡南音的鄭芳卉,在5歲那年,就開始登臺演唱南音。當她稍大時,父母就開始教她吹拉彈唱,讓她對傳統南音藝術作較為規范系統的研習,不但唱得好,對洞簫、琵琶、二弦、三弦、嗩吶等南管樂器也樣樣精通。八九歲時,她已經開始跟隨著名南音老藝人馬香緞老師學習南音。這也為其一生的南音事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至今我依然記得,父母對我在南音學習上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鄭芳卉回憶,不少家長僅是將南音作為一種孩子的課外娛樂和興趣愛好來培養,而父母親卻不一樣。她們要求她將南音當成一門藝術,需要將自己完全浸入其中,而且要精益求精,不斷地進行打磨、練習。為了能夠將最傳統、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傳承下來,哪怕是有一絲一毫的偏差,在父母親看來,都是不允許存在的。“藝術是永無止境的。”這是父母親最經常對她說的話。經常,當自己已經認為達到了至臻至美的水平,父母依然每次都能夠從中挑出微小的瑕疵,并嚴厲地要求她再進行改正和提高。
????“雖然歷經艱辛,但我回想起來,覺得當時父母親對自己要求嚴格是非常有必要的。古語有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尤其對于南音的傳承工作來說,如果對學習者嚴格要求,其中很多原汁原味的、傳統的東西,有可能就會消失或者變質。”鄭芳卉表示,如果沒有當初父母親的嚴格要求,哪怕自身各方面的條件再好,也不可能很好地將南音傳承下來,更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能夠在南音的傳承教學工作中獨當一面。也正是本著這樣的想法,對于自己的學生及孩子,她毫不手軟,嚴格要求。“南音,不應是一種休閑娛樂。要真正學好南音,僅憑三分鐘熱度的一時興起是難以成器的。具備吃苦耐勞,敢于承擔的品質很重要。”鄭芳卉總結道。
????高標準高格局 為宮廷雅樂南音正名
????關于如何更好地學習和傳承南音,鄭芳卉和父親也曾有過觀念上的沖突。初中時,父親就曾希望鄭芳卉能夠考藝校,修讀南音專業。在當時特殊的時期,泉州南音從業者地位普遍較低,且多出現于民間紅白喜事等場合,這令鄭芳卉產生了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要能夠更好地傳承南音,就應該要有高要求、高標準和高格局。南音,曾經是古代中原宮廷的雅樂。如果受利益驅使,將其濫用于民間紅白喜事,不僅使傳統變了味,而且也無法對它的傳承發展起到真正的作用。”基于此,她繼續考讀了高中,并進入泉州業余藝術學校南音班。
????大學期間,鄭芳卉主修聲樂,嚴謹的專業教育使她獲益匪淺。她把西洋音樂的科學方法與南音結合在一起,對南音的唱腔進行改革嘗試,拓寬了南音的發展領域,使自己的南音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并獲得福建省聲樂比賽“十佳”歌手稱號。后致力于中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鉆研于泉州傳統南音的傳承與發展,受聘于泉州師院、泉州藝校南音專業、臺灣金門縣浯江南樂研習社傳授南音唱腔、器樂演奏(兼職),出版個人南音專輯及學生的南音專輯12集,被選定為“中國南音經典系列”“中小學南音十大教材”,還多次應邀赴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和中國港澳臺地區進行傳統南音的教學與演出交流,將南音帶到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南音藝術界。
????如今,作為南音世家的南音傳承人,鄭芳卉正致力于泉州南音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她一如既往地發揮自己經年積累的傳統南音學識,以鯉城區南音藝術家協會和泉州南音研究社為平臺和基地,進一步挖掘、搶救與推廣本土的傳統南音;發揮老城區南音發祥地的優勢,創建更多傳統南音研習活動,保存傳統泉腔方言獨特讀音的泉州南音,培養了無數的地方南音藝人和南音愛好者,傳承與發揚泉州南音,并使之代代相傳。
????南音悠悠,傳承千年傳統文化。家訓淳淳,培育社會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