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榜樣的力量不會因時代變遷而遞減,黨性的光輝也不會隨歲月流逝而黯淡。如果把榜樣比作夜空中的璀璨群星,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無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顆。
在東山縣任職的14年間,谷文昌始終牢記自己是黨的領導干部,心中時刻裝著人民群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擔當作為、清正廉潔自律,為改變東山舊面貌、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帶領干部群眾奮斗不止、戰斗不息,建成了一批關乎當地長遠發展的民心工程,被百姓尊稱為“谷公”,“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已成為當地多年的習俗。習近平總書記稱贊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在與全國200多位縣委書記座談,叮囑大家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時,總書記又一次深情談起谷文昌。
歲月流逝、時空轉變,谷文昌身上的黨性光輝和精神魅力愈加熠熠生輝。領航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尤其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繼承發揚谷文昌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履職、為民奉獻,一刻不停地往前干。為此,本報今日特推出長篇報道《敢教日月換新天——重溫谷文昌精神》,敬請關注。
有一種人,時間上相隔久遠,卻近在心間;有一種精神,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承,始終歷久彌新。
福建東山,共和國第七大島嶼。谷文昌的名字從這里走向全國,從過去走向現在、走向未來。
他是當地群眾心中的“谷公”,他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默默奉獻”的好干部,他是新時代新征程呼喚的“四有”干部楷模,他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先進典型和道德標桿。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在福建調研期間,專程到東山縣谷文昌紀念館參觀,要求紀檢監察干部向先進典型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履職、為民奉獻。
置身新的歷史方位,肩負新的時代使命,學習谷文昌,重溫谷文昌精神,正當其時。
“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黨,相信黨組織”
——對黨忠誠是他一生的堅守
黃石麟不記得這是本月第幾次來谷文昌紀念館。作為東山縣谷文昌精神研究會會長,館內每一幅圖片、每一件實物,甚至連大門外的樹種,他都如數家珍。
“紀念館建成后,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很多。有人問我,谷文昌最可貴的精神品質是什么?我覺得首先就是對黨忠誠。”黃石麟將記者領進館內,“相信看后你也會有同感。”
透過一張張珍貴的黑白照片,半個多世紀前的場景一幕幕浮現眼前。谷文昌的身影,也愈加清晰……
谷文昌是河南林縣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入閩時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第三中隊黨小組組長。部隊原來的任務是接管蘇滬杭,后來情勢突轉,上級要求他們隨軍南下接管福建東山。聽說當地語言不通、氣候濕熱,甚至“三個蚊子能炒一盤菜”,很多北方來的同志犯了愁。
“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里,就去哪里。”谷文昌第一個舉手。從1950年5月隨軍渡海解放東山島,先后擔任東山縣第一區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縣長、縣委書記,直到1964年調任省林業廳副廳長,這一干就是14年。
14年間,谷文昌時刻牢記自己是黨派來的領導干部,為改變極其惡劣的生態環境、推動東山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帶領大伙兒遍植木麻黃,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難治”的風沙;通過圍海造鹽田,使財政收入大幅增加;通過修公路、建海堤,圓了群眾“天塹變通途,海島變半島”的夢想;通過大辦水利,解決了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問題……
就拿種樹來說,面對試種失敗、倒春寒等嚴重困難,這個不服輸的硬漢明確表示:“共產黨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隸,不能聽天由命,不能在困難面前退縮。”他用共產黨人戰天斗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氣神,在歷經八次失敗后,最終獲得成功,讓東山島的沙灘披上了濃濃綠色,用行動踐行了諾言。
老城銅陵鎮面朝太平洋,每逢天文大潮和臺風季節都要飽受狂風巨浪威脅。看到村莊被淹,群眾無家可歸,谷文昌當即立下“軍令狀”:一定要修筑海堤,堵住浪口。經過一年的施工,克服資金、技術、施工難度等一系列障礙,一條長1200多米、寬3米的大堤終于建成,成為東山人民半個多世紀來的“守護神”。
無論肩負重任還是身處逆境,谷文昌始終堅守信念,從沒忘記自己是名共產黨員,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是他的新戰場。
1969年,已經調離東山5年的谷文昌全家被下放到寧化。妻子覺得有些委屈,谷文昌則說,當初南下時,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國、建設共產主義,個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在禾口公社,谷文昌與妻子一起拾糞積肥、檢查蟲害,幫助生產隊發展生產,帶著村民攻克了糧食難題,成為人們交口稱贊的“谷滿倉”。
在隆陂水庫,看到同樣被下放的技術員鬧起了情緒,谷文昌語重心長地說:“我是經過溝溝坎坎的人,但我始終堅定,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黨、相信黨組織。”大半年時間里,已是56歲的谷文昌,與大家同吃同睡、干同樣的重活苦活,感動和激勵了所有人。
大女兒谷哲慧對接二連三的打擊心灰意冷,打定主意不再去為入黨轉正的問題煩心。谷文昌得知此事,專門找其談心:“一個人不能沒有信念。你過去有著共產主義的信念,也盡了自己的努力。不能因為受了委屈,就喪失信念。要相信黨,向黨靠攏……”
翻閱50多年前的東山縣委會議記錄,盡管紙張已經泛黃,字跡開始模糊,但仿佛仍能聽到谷文昌擲地有聲的話語——“只要對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萬難也要做到;凡是對黨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回顧谷文昌的人生歷程,無論何種崗位和境遇,他都牢記自己是黨的人,時刻不忘對黨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始終為群眾謀利造福。他對黨的忠誠,就像滿山挺立的木麻黃……
“谷文昌身上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堅強黨性、遠大理想、博大胸懷、高尚情操。邁入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需要大力弘揚谷文昌精神。”福建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劉學新說。
“不關心群眾利益,還叫什么共產黨員”
——一心為民是他不變的情懷
陳城鎮澳角村,北臨東海、南靠南海,是東山縣多次獲得全國榮譽的明星村。
望著剛剛竣工的漁港路,村黨總支書記林華忠露出了笑容:“這條路是漁民出港的必經之路,由于道路狹長、拐角多,經常發生交通事故。去年村里籌集了800多萬元用來修路,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
工作之余,林華忠喜歡寫詩。在他主編的一本詩集里,有兩首注明“獻給谷文昌爺爺”。
“我們村曾經是風沙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經常顆粒無收,老百姓只能逃荒去外地。”林華忠說,“多虧來了谷爺爺。”
正如林華忠所言,風、沙、旱,是以往祖祖輩輩東山人頭上的“三座大山”。近百年間飛沙埋沒村莊13個、房屋1000多座。看著肆虐的災情、受難的群眾,谷文昌立下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1954年開始,谷文昌與全縣干部群眾、解放軍一起,在風口地帶筑沙堤、撒草種,但都以失敗告終;試種了十幾種樹,也無一成功。當得知廣東電白種植木麻黃成功,他立即組織試種。然而,持續一個月之久的倒春寒,再一次殘酷地揉碎了東山人的綠色之夢。
“東山一定能長樹!”一個帶著濃重河南口音的堅定樂觀的聲音,回響在東山貧瘠的土地上,激勵著一顆顆沉重的心。3年下來,東山島413個山頭、3萬畝沙灘“盡披綠裝”。
“看見木麻黃,想起谷文昌。”從此,谷文昌瘦弱的身影和偉岸挺拔的木麻黃,扎根在東山人民的心中。
三年困難時期,由于缺糧,東山約有百分之二十的群眾患了水腫病,腳桿上一按一個深窩。谷文昌心如刀絞,他反復強調:“革命的目的,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活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關心群眾生活,就是沒有群眾觀點,就無所謂革命。”
“不準在東山餓死一個人!”抱著這樣的決心,谷文昌對上不隱瞞、不虛報,及時爭取了地委、專署的糧食調撥;對下,要求全縣干部全部下基層,組織生產。
當時,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頭暈、咳嗽、出冷汗,但他仍然堅持到困難較大的樟塘鎮樟塘村蹲點。他說:“我們要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相信我們。”在他帶領下,全縣上下一條心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終于平穩度過了困難時期。
在對自己近乎苛刻的同時,谷文昌卻始終把群眾的困難放在心上。“不帶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即使在下放勞動期間,他一個月的工資有大半都花在隊里需要幫助的人身上,資助貧困學生,為烈軍屬、五保戶送溫暖,為來訪群眾買車票,為工友買紅糖熬姜湯……
“不關心群眾利益,還叫什么共產黨員!”谷文昌一心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東山人。“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已成為當地多年的習俗。
“谷爺爺的為民情懷,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學習和踐行。”林華忠說,澳角村能斬獲多項榮譽,離不開谷文昌精神的示范和感召。前些年,看到其他地方發生小學校舍安全問題,村里果斷決定,把用于村部建設的資金全部用來翻建小學,使孩子們能夠安心學習。
“共產黨人要敢于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
——初心不改,只為那份責任與擔當
24歲的劉博嫻原本是一名護理人員,3年前通過全縣選拔,來到谷文昌紀念館從事講解工作。
“從小就聽家里人講木麻黃,講谷爺爺植樹造林的故事,雖然很佩服谷爺爺,但直擊我心的,是后來聽說谷爺爺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當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小劉告訴記者,她姑丈的媽媽就是“寡婦村”的“兵災家屬”,一個人撫養姑丈長大,非常不容易。
時間再次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當時正值解放前夕,國民黨殘部瘋狂抓壯丁,從僅有1.2萬余戶的東山抓走4792名青壯年,留下無數殘破的家庭,這些壯丁的家屬們也因此背上了“敵偽家屬”的黑鍋。解放后,對這一群體的身份認定,成為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
對此,時任東山第一區區委書記的谷文昌說:“共產黨人要敢于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他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向縣工委建議,將“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政治上不歧視,困難戶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
從“敵偽家屬”到“兵災家屬”,一詞之變的背后,正是谷文昌寧可不要“烏紗帽”,也要為民“鼓與呼”的擔當精神。
在“大躍進”口號震天響的年代,上級要求大力推行水稻和地瓜密植。頂著千鈞壓力,谷文昌在1959年召開的省黨代會上表示,對于工作中的成績和缺點,做得對或者不對,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是就是、非就非,好就好、壞就壞,多就多、少就少,該怎樣就怎樣,嚴肅謹慎地對待。
在谷文昌的堅持下,東山縣委鄭重決定不推廣水稻和地瓜密植。同樣,“大煉鋼鐵”也沒有在東山鋪開。面對東山實際,谷文昌和縣委一班人把群眾對“大躍進”的熱情,引向了種植木麻黃“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的干勁中來,維護了人民利益。
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這就是谷文昌的用權準則。他用一生的堅守,回答了一個共產黨員“入黨為什么,當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點什么”的歷史課題。
對于東山縣委書記陳云水而言,成為谷文昌的又一繼任者,令他既激動又倍感壓力。
“來東山工作三年半的時間里,我來過很多次紀念館,每一次都有更深的感悟。老書記對黨忠誠、心系群眾、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精神和作風,時刻鞭策著我。”陳云水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的條件比老書記那時候好多了,更要把學習老書記精神具體落實到政策執行、聯系群眾、生態保護、發展民生等方面,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抓好全縣最后753戶貧困戶脫貧。
作為講解員,雖然工作辛苦,但劉博嫻感到很滿足:“能夠在谷文昌紀念館工作,我非常榮幸,我將時刻銘記谷文昌精神,也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把谷文昌精神帶給更多的參觀者,讓大家都能記住谷文昌、學習谷文昌。”
“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
——克己奉公,堅守干凈做人底線
盡管有些耳背,但和記者說起與谷文昌共事的經歷,前樓鎮岱南村86歲的林木喜老人頓時來了精神,激動處不自覺地講起了閩南話。
林木喜曾在谷文昌身邊工作多年。谷文昌留給他最大的一筆財富,就是克己奉公的精神。
據他回憶,谷文昌給自己和家人定了不少在別人看來不近情理的規矩。比如,壓住愛人史英萍的工資不許調,一壓便是32年,直至他去世3年后才長一級;招收別人進單位,偏偏不安排符合條件的自家子女入公職;哪怕是單位的一輛自行車,也不許孩子們用;小兒子高中畢業,符合招工政策想留在漳州,他偏要兒子下鄉當知青,因為“我不帶頭,怎么說服別人”……
蹲點湖尾村,谷文昌和村民一起勞動,一起喝地瓜湯,原本就有胃病、肺病的他,得了水腫病,痛得在床上打滾。警衛員小潘看不下去,溜回縣委秘書室開證明,買回一斤餅干。一向好脾氣的谷文昌發火了,硬是讓小潘把餅干退了回去:“老百姓在挨餓,這餅干我吃得下嗎?我們是人民勤務員,不是官老爺!”
“‘谷公’常對身邊人說,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他不僅說到,而且切切實實地做到了。”林木喜告訴記者,受谷文昌影響,自己在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的十余年時間里,堅決不讓子女參加公職考試,“因為這是‘谷公’教給我們的規矩。”
說起老領導,谷文昌當年的通訊員朱財茂充滿感情。據他介紹,1964年初夏,谷文昌調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臨走時,找來縣委秘書朱炳巖,讓他向谷文昌提提意見,“特別是我有沒有欠公家的東西,千萬別落下什么。”
朱炳巖想了很久,很誠懇地說:“就是那次請客花了20多元。”“請客?”谷文昌聽了一愣,怎么也想不起來,但還是要拿錢給他。
朱炳巖不肯多說,更不肯收錢,谷文昌只好暫時作罷。一個月后,朱炳巖收到了谷文昌從福州寄來的30元錢和一封信。谷文昌在信上說:“我記起來了,就是兩年前,駐島部隊領導調離東山前,來縣委征求意見。我想部隊對東山支持很大,中午就請他一餐。按規定,誰請客誰出錢。這事是你經辦的,錢從哪里開支,請你把錢還給哪里。”
不管在什么時候,也不管身處怎樣的境況,谷文昌都不搞特殊,更不占公家的便宜。
1961年,谷文昌的肝、胃問題愈發嚴重,不得已停下手頭工作,到漳州去檢查身體。地區接待處按照級別給他安排一天10元、帶有衛生間的客房套房,谷文昌一聽,連連擺手:“我們東山是貧困縣,不能住這么好的房間。”硬是拉著通訊員找到一家小旅館,住進了一天只要1.2元的普通客房,兩人還是同擠一張床。
熟悉谷文昌的人說,老谷一生有“三怕”:一怕黨的事業干不好,二怕黨的形象受損害,三怕身為黨員被老百姓戳脊梁骨。這“三怕”,正是谷文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度自覺。
“谷文昌精神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進入新時代,谷文昌精神歷久彌新、常學常新。我們要持之以恒地把谷文昌精神繼承好、發揚好,深入挖掘谷文昌精神的時代特征,更好地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能力、增強宗旨意識、弘揚務實作風,爭做谷文昌式的好干部,奮力譜寫新時代福建發展新篇章。”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表示。
歲末的八閩大地,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東山島上望潮頭,一片碧海藍天。山頭上,海岸邊,一排排木麻黃巍然挺立,默默講述著谷文昌的故事。
幾十年來,谷文昌從未離開。谷文昌精神已化作一面激勵共產黨人不斷前行的旗幟,閃耀出新的時代光芒。(本報記者 瞿芃 通訊員 楊特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