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咸:大愛無疆 赤子情懷
來源:東南早報 發布時間:2017-08-08 08:57
黃仲咸先生紀念館坐落在南安市黃仲咸文化藝術中心二樓,走進紀念館細細參觀,一位戀祖愛鄉、造福桑梓的慈善老人形象浮現在眼前。他是一位億萬富豪,不是高高在上的老者,只是故鄉親人口中非常熟悉的可敬的“黃爺爺”。

?黃仲咸

黃仲咸過八十大壽

人物名片

黃仲咸(1920-2008年),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人,著名愛國華僑、企業家、銀行家、慈善家,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的創立人,也是“養金母雞下金蛋”捐助模式的首創者。

黃仲咸先生紀念館坐落在南安市黃仲咸文化藝術中心二樓,走進紀念館細細參觀,一位戀祖愛鄉、造福桑梓的慈善老人形象浮現在眼前。他是一位億萬富豪,不是高高在上的老者,只是故鄉親人口中非常熟悉的可敬的“黃爺爺”。在兒子黃湘江的記憶中,黃仲咸老先生既是慈父,也是嚴父,總能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應該秉承什么樣的品德。他有著高瞻遠矚的胸懷,把慈善為懷作為家族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他知道,慈善不僅是回饋社會、捐錢那么簡單,還可以教育下一代如何實現既定目標、如何用錢、如何做人。

正如黃湘江先生所說,“老爸培育的艱苦創業愛國奉獻的家風我們要繼承下來,要繼續按照他既定的家教去做,這是我們家族終身受教的珍寶”。

艱苦創業誠信經營就一定能成功

1920年1月,黃仲咸出生于南安碼頭仙都村一個貧農家庭。7歲上學之后,他還要干農活,上山砍柴并做些小買賣貼補家用。1935年,15歲的黃仲咸遠赴印尼,開始異國創業。

黃仲咸的父親黃賢奕從小就對他說:“你是會有成就的人?!蹦赣H葉直娘則告訴他:“要學會吃苦,才會成功?!?于是他在印尼的生活從做農活、養豬、當水手開始 。

黃仲咸在農場干過、組建過船隊,在上世紀60年代,他開始轉戰金融業。經過四年的準備,1964年他組建了自己的銀行——大眾福利銀行?!八Uf,做生意沒有資本是難以起步的,白手起家靠的就是信用,信用是他最大的資本。”黃湘江說,這些信用在很多小事情上也一直影響著他的兄弟姐妹。

在“千島之國”,黃仲咸靠能吃苦、敢打拼,靠“誠信為本”,靠能抓準商機,穩扎穩打。涉足的行業涵蓋日雜小店、收購土特產、農業、航運業、紡織業、造紙業、銀行業、房地產。他做一項,成功一項,尤其是銀行業,使他大有斬獲,資產呈幾何級數增長,最終成為華僑界大富豪。

勤儉持家以身作則 嚴父與慈父的融合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年少的艱苦生活和創業的不易,給黃仲咸的性格打上了一層難以磨滅的底色——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品格,同樣也成為黃仲咸家傳承幾代的生活準則。

在黃仲咸先生紀念館里,有一部分是黃先生的生活場景展示區。其中有一部分是他在廈門必利達大廈32層的生活工作區還原場景。會客廳室內擺設的都是普通的沙發、桌椅,臥室大小也不過10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柜,墻上安裝著壁扇而非空調。一頂帽子用了30年,一張床用了50年,衣服大多是從地攤上買來的便宜貨,一件衣服穿了十幾二十年也舍不得換,手上戴的也是幾毛錢一副的勞動手套……

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是黃仲咸的八十大壽花了80元錢操辦。中國人都很重視八十大壽,但是黃仲咸擺擺手說不要浪費,沒有任何操辦的意思,最后虧得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湊了80塊錢買個生日蛋糕,黃仲咸的八十大壽才算有了點生日氣氛 。

“我們周圍老板的孩子都是穿戴名牌、出門豪車接送、頭等艙,但我們沒有名牌,出門也沒有豪車,從來都是經濟艙,我父親也都是這樣。他用行動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所以如果還那么奢侈的話就不好意思了?!?/p>

黃湘江說,這樣的家族傳統在他的孩子身上也傳承了下來,“我的幾個孩子都在新加坡留學,我從小就對他們說,你們不要認為有一個有錢的爺爺就可以亂花錢。他們在外的生活都自力更生,也不會像別的有錢人家孩子那樣要求家里買車,基本都是搭乘公共汽車”。

在黃湘江的眼里,父親是一個嚴父,“小的時候不聽話會挨打,他經常對我們說,不要生氣,爺爺比我更嚴格”。對孩子工作上的要求亦嚴格?!拔耶厴I以后就進了父親的公司,從底層做起,每個部門都走了一遍,18年后才做了一個部門的經理,又過了3年才成為總經理?!备赣H雖然嚴厲,但默默關懷子女的事情也很多。

散盡萬金投身慈善 灑向人間都是愛

在黃湘江心中,從不理解到徹底理解的還有他父親傾盡家財為社會做的慈善事業。

1959年,黃仲咸應邀回國,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國慶觀禮。目睹新中國成立后祖國的巨變,也看到了家鄉落后的面貌,黃仲咸遂捐款資助家鄉興建仙都小學,以此開啟了他近半個世紀捐資公益的善舉。1990年,黃仲咸創建了“南安市黃仲咸教育基金會”,開始把慈善事業從自己的業余活動變成正式的職業。

成立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不是一個偶然,那是他長期海外生活親身體驗后得出的“教育強國”理念,“父親經常要出國考察,發覺外國人尊重他是因為把他當作日本人,這讓他心中激憤不已,國弱民受欺,國家一定要強大,這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的培養,于是,捐資教育成了他后半生的主要事業”。

1998年,黃仲咸在事業如日中天時毅然變賣了海外所有財產回國。2000年,定居廈門,專心做公益。2004年,為了進一步擴大捐資助學的力度和覆蓋面,黃仲咸創建了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次年,他再次作了一個重大決定——黃仲咸和夫人在廈門市公證處立下遺囑,除了留給幾名子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外,他將其在海外打拼近70年積攢的財產(時值5億多元人民幣)全部捐贈給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

基金會運用南安廈門兩座必利達大廈等財產從事物業租賃和理財投資等,實現“自我造血”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收入持續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奉獻。黃仲咸把這一模式形象地比喻為養“金母雞下金蛋”。截至2016年底,黃仲咸先生及其創立的基金會捐資教育、文化、衛生、扶貧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累計6億多元人民幣。

黃湘江坦承自己開始不能夠理解父親那種“愛國奉獻”的家族情懷,“慈善可以是全人類的,不一定非要回國,但他和我說他是中國人,他應該回到他的祖國”。之后他慢慢開始理解父親,覺得父親做的是對的?!拔覀兓饡诟=ㄊ确?個大區開展助學金發放工作,每年我們都會去走訪捐資過的一些地方。”

黃仲咸沒讓六個子女繼承他的遺產,他的理由是做大事業賺大錢的,都不能過代。

黃仲咸捐資建樓無數,卻沒有一座寫上自己的名字,大多以家鄉“仙都”命名(他去世后,基金會和受贈單位為了紀念他,將一些學校大樓命名為“仲咸樓”);黃仲咸說他最大的財富就是八閩大地學子寄來的那10萬多封感謝信。2008年,黃仲咸先生在廈門與世長辭,但他一手創辦的教育基金會和他的愛國奉獻精神還在源源不斷地幫助、影響著更多人,他的名字將永遠為人們所銘記。(早報記者 張博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黃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