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財富。一句家訓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種家風影響一整個家族。能夠把這些美好的、充滿智慧的家庭理念傳播開來,讓更多人從前輩的經驗中獲得認知和成長,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當前,“家+文化”建設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泉州市紀委、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工商聯、泉州市地稅局、泉州晚報社特別策劃了“泉南名家家風故事”系列報道,深入挖掘大泉州地區閩南名家家風傳承的當代故事,講述30位閩南名家的家風故事,讓閩南優秀家風得以更好地傳播。
????第一期名家檔案
????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收藏與研究者、著名考古學家。吳幼雄,吳文良之子,現年80歲,退休前為泉州師范學院教授。
吳幼雄教授講述三代人的故事
少年時期的吳幼雄(后排右二)隨父親吳文良(前排左二)與家人郊游留影
吳文良(右三)一家合影,左二為其父吳玉成。
????吳幼雄家中保留著一個陶瓷茶盤。陶瓷茶盤的圖案是中國傳統山水畫,做工很精致,上面寫有吳幼雄三兄弟的名字。當年,父親吳文良以他三個兒子的名義,將此贈送給教堂神父作為禮物。這個陶瓷茶盤曾經流落民間多年,現在又回到了吳幼雄手中。吳文良先生是宗教石刻收藏與研究者、著名考古學家,曾編寫重要史料《泉州宗教石刻》。半個世紀之后,吳幼雄繼承父親的衣缽,出版該書增訂版,繼續將熱血播撒于冰冷的“石頭”上,挖掘和探索關于海絲泉州的歷史變遷與陳年舊事。談起父親,吳幼雄表示,當年,父親潛移默化地讓他接受多元文化,以及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上言傳身教,令他在學術研究這條道路上受益匪淺。
????多元宗教文化 萬道歸一
????吳幼雄的爺爺吳玉成是一名基督教徒,而吳文良后來認識了陳光純的女兒,則來自于天主教家庭。除了在成長和情感經歷中接觸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吳文良還與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均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經歷均為他日后的宗教石刻研究工作,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吳文良多次到世界僅存的摩尼教遺跡草庵考察,將草庵的面貌披露于世,并與廣空大師結為好友;解放初,有人乘機亂挖城墻基石、古墓石頭,泉州靈山圣墓眼看即將遭受破壞。這時,吳文良挺身而出,他向時任晉江專署專員的許集美提議,發出布告禁止,最終保護了這個泉州重要伊斯蘭教文物……
????對于吳文良來說,“萬道歸一”,是他對于宗教的態度和精神境界。而在兒子吳幼雄眼里,父親在研究和治學過程中,對于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所秉持的“開放、包容”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成了他今后研究和治學的重要標桿。
????言傳身教 儒家思想
????如今,說起吳文良,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宗教石刻收藏與研究者、著名考古學家。而事實上,最初,對宗教石刻進行搜集和研究不過是他的業余愛好。他真正的職業是一名中學教師。從廈門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吳文良先后在福建省立晉江中學(今泉州五中)、集美中學、安海養正中學、晉江縣立中學(今泉州一中)、泉州培元中學、泉州凌霄中學等學校任教,他所教授的科目有語文、英語、歷史、生物等。他所培養的學生,更是桃李滿天下。
????盡管擁有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但對于生物學科班出身的吳文良來說,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對他產生的影響最大。進化論是對生命起源和發展的一種假說,主張的是以史為鑒,力圖找出生命生存規律和發展方向,它代表著現代科學的理性思維。在生物進化論影響下,吳文良不信神、不信鬼,一心追求科學和真理,這也為他今后研究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與此同時,從生物學學科中獲取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亦為他日后研究石刻、制作標本和拓片,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教師出身的他,對于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自然也是尤為重視。雖然對于多元宗教,秉承著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但所謂“萬殊一本”,貫穿始終的則是儒家思想。據吳幼雄回憶,小時候,父親便懂得寓教于樂,時常給他們講各種有趣的關于傳統文化的故事。這其中聽得最多的故事,便是關于孔融讓梨和陶侃搬磚了。孔融讓梨,讓他深刻地認識到謙讓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陶侃搬磚,則教育他應時刻保持勤勞的優良品格,切不可貪圖安逸。
????除此之外,父親還經常給他講一些關于泉州本地文化的故事,比如俞大猷與練膽石、少林十八銅人以及泉州趕考秀才的故事。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讓他從中獲得關于人生意義的啟迪,更重要的是,同時培養了他對于泉州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好奇心。而正是因為這份熱愛與好奇,才使他在多年之后,義無反顧地踏上和父親一樣的道路,花費畢生心血,執著于一塊塊冰冷的石刻,反復鉆研、探索,只為從中挖掘出當年有關于泉州這座古城的傳奇過往。
????子承父業 嚴謹治學
????吳文良對于宗教石刻的熱愛,源起于一場講座。一次偶然機會,吳文良參與了廈門大學教授、中國著名史學家張星烺所做的一場題為《泉州訪古記》的學術報告講座。在這場講座上,他了解到了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多元的宗教石刻。從那一刻起,他迷戀上了歷史學,并將一方方貌不驚人的石刻,作為他探索歷史的指南針。
????他幾乎將所有除去生活費用之外的收入,用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終于引起了陸上絲綢之路研究泰斗夏鼐的關注。1956年,《泉州宗教石刻》終于得以首發出版。這本頗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書籍,總共有81000字,162頁。《泉州宗教石刻》首發出版后,馬上在學術界引發很大反響。甚至有一名日本專家,專程通過郭沫若寫信來探討吳文良一處文章中的學術問題。但由于出版時間倉促,內容較少,夏鼐決定日后尋適當時期,重新增訂。1958年,泉州市政府籌備建立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吳文良從泉州五中調任海交館,參與籌建工作。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夏鼐得以平反。恢復工作后,他立刻讓《考古》編輯部主任黃展岳前往吳文良家,了解《泉州宗教石刻》增訂本的進展狀況。想不到,吳文良已于“文革”中去世,接待他的是吳幼雄。他解釋道,石刻都已經被抄走了,事實上有一小部分資料他帶到學校去藏起來保護下來了。書也沒有了,當時被造反派收到一起不知道是燒了,還是弄到哪里去了,搞不清楚。黃展岳提出:“一定要搶救!”吳幼雄回答:“盡力吧。”從前,他一直只是協助父親工作,而從那一刻起,他正式接過父親的工作。隨后,吳幼雄在考古研究所的支持下整理收集資料,并被借調到考古所……
????經過一番波折之后,2005年,在泉州市政府的資助下,由吳文良、吳幼雄父子合著的《泉州宗教石刻》增訂版面世,共計977000字,674頁。此時,距離這本書首發已經相隔半世紀。這本書,不僅記載了中國溝通世界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也濃縮了半個世紀來,父子倆對泉州海絲文化研究工作的接力與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