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樸行其素 貧窮任所安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7-04-20 10:50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這也正是清代縣官蘇履吉的為官之道,他親民愛民、平息冤獄、樂育人才、詩詠敦煌,堪稱官德流芳。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這也正是清代縣官蘇履吉的為官之道,他親民愛民、平息冤獄、樂育人才、詩詠敦煌,堪稱官德流芳。

????一

????蘇履吉,字其旋,號九齋,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生,卒年無考,福建泉州德化人。

????他自幼好學,工于詩。六歲入私塾啟蒙,未弱冠,以詩受知學使陳春淑補博士弟子員,二十二歲補廩。蘇履吉雖出身書香人家,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但補廩后卻屢躓鄉闈,其父也非官宦之輩且辭世較早,蘇履吉只得在家鄉亦耕亦讀。他二十九歲曾開設教館,做了幾年教書先生,及至三十五歲方才登拔萃科,入選以知縣用,簽分甘肅,實乃大器晚成。

????既做過“田舍郎”,又登過“天子堂”,蘇履吉對貧苦百姓的生活有著較深切的感受體會,也有著深厚感情,他曾在《碾麥歌》一詩中,借老翁與老嫗的對話,表達對底層勞苦農民的同情。詩云:南方種麥復種稻,一年兩次收成早。西北地寒歲一收,年豐還賴雨水好。今年見說歲豐穰,碾麥碾麥處處忙。磨牛托轉他山石,滿堆珠粒揚粃糠。

????其中有“安得年年無逋負,家無余積亦神仙”,與杜子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更在《閏五月七日喜雨》一詩中寫道:

????皇天原不困蒼生,底事吾人怪久晴。

????昨日驕陽猶烈烈,今朝甘澤已盈盈。

????地多宜黍鋤云種,田少流泉帶雨耕。

????慰望豈惟農者輩,一溪新水助書聲。

????久晴未雨,焦慮的不僅僅是地里的農家,喜逢甘澤,歡喜的更有憂民心切的蘇履吉。當真是“一溪新水”能夠助書聲嗎?恐怕是百姓的難題得到解決,而喜上眉梢以“助書聲”吧。

????二

????正是對百姓的疾苦了解甚多,感同身受,所以蘇履吉為官廉潔,極力推行惠政愛民政策,招賢納士,興資辦學,勵精圖治,更強調工、商并進,切莫偏廢農業。

????據史料記載,蘇履吉為官清廉,不阿權貴,把百姓利益掛在心頭,辦案主張慎獄慎刑,要求辦事唯求公正,刑罰唯秉科律,忌徇情枉法,百姓只需“知法不知恩”,斷案人勿“曲直憑片紙”。

????民國年間《德化縣人物志》中記載,“在隴西,他(蘇履吉)為替民伸張曲直,明察秋毫,曾指派妻張淑芳與一女囚同寢共餐,了解其身世及案情。案犯依仗其出身權貴之家,有恃無恐,為非作歹,偽造棺內僵尸邊上頭顱十八具現場。履吉俯察實情,偵破‘夜半殺夫’奇案,揭開‘途經墓前,突然霹靂雷鳴,騰風駕雨,旋而轎夫昏迷,新娘衣裙不翼而飛’之謎。”

????在官場中,蘇履吉時時警醒自己:“為民父母官,視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動以父母比。顧我此番來,撫字情難已。”正是這難能可貴的將心比心,處處為百姓著想,令百姓感念有加。

????署安西州時,蘇履吉“累請蠲除安西州征糧一千四百七十余石,草八千七百一十余束。”在他闊別五年后,“重過武陽,士民迎謁道左”,離別洮州時,士民出郭送三十余里,戀戀不舍,蘇履吉感而作詩志謝:出郭三十里,送我大道旁。道旁雜士庶,跪列如堵墻。使君來一載,恩惠及四鄉。使君今一去,涕淚垂千行。我聞道旁語,感愧為悚惶。古來親民吏,著績重循良。我何德于民,民胡不我忘。左手持一靴,右手持一觴。愛我留遺跡,勸我飲酒漿。嘉哉爾士民,何日為爾償……

????受民愛戴卻不居功,萬民相送卻誠惶誠恐,只愧疚自己為民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只關心百姓們的生活是不是更加富足,這正應了王冕那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蘇履吉的為官之道,便是為民辦實事,而“功成不必在我”,百姓們得到實惠,那便是為官者最大的慰藉。

????三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此四句為蘇履吉所書箴言,這也恰是他一生修身之道。

????貧富貴賤,在蘇履吉眼中,只是人生的外界處境,真正能堅守本心,為國為民的,是每個人時刻內省而堅持的德行,其詩句“富不可求從所好,食無庸飽樂吾貧”深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道。

????無論在家鄉攻讀詩書、擔任塾師,還是歷仕邊塞州縣,蘇履吉一家人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在仕宦地領取的俸銀除安排家用、接濟長輩、資助弟妹外,更捐助當地的文教發展。在家鄉雙翰,蘇履吉家人生活與百姓無異,“妻還知儉親澆菜,子亦安貧學種瓜”,他甚至在《家居》一詩感嘆:儉樸行其素,貧窮任所安。高堂春晝永,菽水足承歡。

????蘇履吉心懷民生疾苦,愛民甚于愛金銀。他三十六歲赴隴為官,人至中年,卻不忘舊時族叔長輩的支持與告誡,牢記著要當好官,廉潔奉公。其詩《懷族中諸祖伯叔》寫道:

????為借行資就道難,多蒙贈我上長安。

????馬蹄春色勞鞭策,鵬翮秋風振羽翰。

????敢道宦途將利達,猶憐家計本貧寒。

????幸今無負諸公望,尚冀教余作好官。

????蘇履吉長年在外,雖覺“長程苦”,但他志向遠大,以國家為懷。雖飽受邊塞荒漠霜雪之苦,但不自怨自艾,而是胸懷寬廣,淡然處之,對普通百姓的關愛依然十分執著,絲毫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在蘇履吉歷職邊塞的二十來年里,曾三知敦煌,足跡遍及甘肅隴東、河西,及今日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區。所到之處,“荒政所活者數萬人,書院所成者數百士”。道光十年,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陸芝田在為《友竹山房詩草》作序時稱:“(蘇履吉)弭節蘭皋,請纓青海,再臨安息,三知敦煌,業已縣號神君、民呼生佛。”可見蘇履吉廣受河隴地區人民尤其是敦煌人民的景仰和稱頌。(吳超燁 王雙季)

【責任編輯:黃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