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沉浮”與“百世擔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7-04-10 16:30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36歲的國史編修李綱被貶謫到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當了個管庫的監稅,同時,他還“兼攝武平縣事”(兼任武平代理知縣)。從沙縣到武平,山水迢遙,即使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走高速公路也有五六百里,實在難以想象,在那個只能用腳步來丈量峻嶺叢莽的年代,李綱是怎樣“兼攝武平縣事”的?此情形下,他會怎么做?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36歲的國史編修李綱被貶謫到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當了個管庫的監稅,同時,他還“兼攝武平縣事”(兼任武平代理知縣)。從沙縣到武平,山水迢遙,即使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走高速公路也有五六百里,實在難以想象,在那個只能用腳步來丈量峻嶺叢莽的年代,李綱是怎樣“兼攝武平縣事”的?此情形下,他會怎么做?

????不禁想起三國時那位曾與諸葛亮齊名、被贊“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的超級牛人龐統。龐統投奔劉備之初,劉備以貌取人,不喜歡他,讓他去耒陽縣當了個縣宰。龐統到耒陽之后,整天飲酒作樂,錢糧詞訟一概不管,任憑耒陽縣民政財政司法所有政事全面荒廢。直到劉備派張飛去興師問罪,面對這位一言九鼎的御弟欽差,龐統才大顯身手,不到半天的時間就把上任百多天來積壓的所有公務全部處理完畢。龐統震住了張飛,也獲得了劉備重用。

????可是,萬一從頭到尾都沒有張飛這等大人物前來視察呢?“鳳雛”龐統,是不是就打算在耒陽一直尸位素餐下去?在我看來,拿了俸祿就要干活,否則干脆辭職另謀高就,豈可占著位子,誤了一縣百姓?

????相比之下,29歲就中進士、身懷濟世之志的李綱并沒有這么做,而是不避艱難,積極作為。當時的武平是荒僻之地,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且因為地處三省之交,“盜賊奸宄從此出沒”,要保境安民比其他縣邑更為艱難。他迎難而上,對癥下藥,千方百計整頓治安:“申嚴保甲,盤詰奸宄,凡各隘口俱令同心守望,巡緝稽查,協力提防,夙夜無間;團結民心,安內攘外”。于是,壞人望風而逃,老百姓都能睡個安穩覺,商人也不再裹足不敢上路了。

????與此同時,李綱見當地民風尚武,覺得還是要以文化人、實行“仁義之治”才是上策。于是他在縣城西邊建起讀書堂,經常召集士子課文講藝,教導他們“道德文章為修身之本,忠孝節義為致君之源”。在他的引導推動下,人們無不感而思奮,都以道德文章為榮,武平從此“忠孝迭興,貞烈相繼,皆其流風余韻,普被無窮者也”。離任時,當地百姓依依不舍;離開后,人們一直感念崇祀。

????后來,在大宋江山危急存亡之際,李綱兩度臨危受命,被火線提拔為相。他丹心未死壯懷不餒,苦心孤詣周密籌劃,欲以獨木支大廈,成為彪炳史冊的名臣。難怪《宋史》評價李綱:雖然屢遭貶斥,卻忠誠不減,不因重用與否而灰心。就像赤子對母親一樣,即使母親怒喝,他依然噭噭牽著母親衣裾緊緊跟隨。

????無論官大官小,無論順境逆境,無論治小縣還是掌大國,到哪個崗位都勤勉任事兢兢業業,真正做到范仲淹所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不正是“擔當”二字的題中應有之義嗎?(林永芳)

【責任編輯:黃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