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琦:吾腕可斷 牒不可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站 發布時間:2017-03-30 16:38
一篇文章講得好,官員離任后“名聲也好,政聲也罷,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但人民會在心中為他們立碑,青史會為他們留名”。元代良吏、詩人盧琦就是這樣的人,他關心民瘼、為官清廉、興學重教的精神,值得后世為官者學習與借鑒。

????一篇文章講得好,官員離任后“名聲也好,政聲也罷,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但人民會在心中為他們立碑,青史會為他們留名”。元代良吏、詩人盧琦就是這樣的人,他關心民瘼、為官清廉、興學重教的精神,值得后世為官者學習與借鑒。

????一

????盧琦(1306-1362),字希韓,號圭峰、立齋,今福建泉州泉港區人。

????盧琦故居不遠處的湄洲灣南岸有座圭峰塔,塔下有圭石遺址,石壁勒有“觀瀾”二字。相傳盧琦幼時,母親曾指著圭石說:“兒乎!兒乎!當效此石為一方之保障。”盧琦牢記母親的教誨,用心治學,于至正元年(1341)中舉,次年榮登進士。

????元朝立國后,科舉考試時斷時續,并且實行將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的族群政策,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南人)列為最后一等。南人參加科舉考試,競爭異常激烈,即使考上了也只能擔任層級很低的官員,上升的渠道十分狹窄,因此盧琦中進士后直至病逝的二十年間,擔任的最高職務不過是縣尹,而且是在落后的山區縣。

????然而“官不在大,有功則行”,盧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名載青史。他是泉港歷史上唯一進入正史列傳的人,《福建通志》《永春縣志》《寧德縣志》等地方志也為其立傳,把他列在“名宦”或“卓績”目下。

????二

????至正十二年(1352)到十六年(1356),盧琦任永春縣尹,政績卓著。至正年間已是元朝統治的末期,百姓遭受的剝削愈來愈嚴重,賣官鬻爵的行為層出不窮,加以天災人禍連年不斷,各族人民紛紛反抗,農民起義風起云涌。

????就在盧琦上任前三年,至正九年(1350)七月,永春突遭空前大風雨,水漲山崩,三千余人罹難,村舍田園大量流失。及盧琦永春視事時,仍是歲荒年饑,滿目瘡痍,百姓生存維艱。他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疏解民困。永春當時有官倉五處,盧琦上疏請予啟用濟急,以施賑、放貸等方式將糧食發給百姓,因此路無餓殍。他還上疏請求減輕永春百姓的賦役負擔,免于繳納各種苛捐雜稅。

????至正十三年(1353),泉州城發生大饑荒,史載“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攜,就食永春”,盧琦妥善處置災民,下令讓當地大家族和各寺廟提供飲食,“幼稚有棄于道者,命以舟載之”,全活民眾無數。

????盧琦十分關心百姓的收成,為此他常常下鄉訪視。當他看到田地深耕細作、稻麥茂盛,就在田間地頭和農人親切攀談。如果發現耕地籬落不整或溝渠充塞倒坍,就加以質詢并引導解決。

????盧琦在永春的惠政,“尤以教化為首務”。他重修了永春學宮,擴大學田以解決學宮的開銷問題,又延聘德高望重的名儒來永春講學,并親自檢查學生的學業,因此在他的治理下,“闔邑明人倫,知廉恥,保信義,持忠孝……官曹事少,學風翕然,教化大行”。

????元末戰亂頻仍,地方官除了勸農興學,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境安民。盧琦的惠政不僅讓永春百姓受益,也讓賊寇受到感化。《永春縣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臨縣仙游一群賊寇在路上遇見了盧琦,拜問道:“是永春盧大夫耶?有君如此,誰忍負之,吾等為縣官所苦至此。”盧琦對他們曉以禍福,最終竟使他們放下武器,解散而去。

????至正十四年(1354),有賊寇數萬人襲擊永春,盧琦對永春百姓們說:“汝等能戰則與之戰,不能,則我當獨死之爾。”百姓聞言感奮地說:“彼寇方將虜掠我妻子,焚毀我室廬,乃一邑深仇也。今日之事,有進無退,使君(對地方長官的尊稱)其勿以為憂。”在盧琦的率領下,永春百姓同仇敵愾,經過“大小三十余戰,斬獲一千二百余人,而邑民無死傷者”,那時兵火四起,各地都不得安寧,“獨永春晏然,無異承平時”。

????至正十六年,盧琦調往寧德,永春父老為他設生祠奉祀,并由翰林直學士林泉生撰寫《盧公去思碑》勒石紀念,表達了永春人民對盧琦的思念。

????至正十九年(1359),盧琦受命管理福建鹽政,任上他敢于冒著被罷官的風險乃至生命的危險得罪權貴。那時有一番商權勢顯赫,竟脅迫戶部下令讓福建四所鹽場的鹽引在市場上自行交易。元代實行鹽專賣的政策,鹽商需要通過政府發的鹽引買鹽,再運到指定地點出售,盧琦認為番商此舉“上虧國課,下毒亭民”,對他們說:“吾腕可斷,牒不可署”,堅決拒絕了他們的無理要求。

????三

????盧琦不僅是一個勤政愛民的良吏,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有著深沉的民本意識。《惠安縣志》評論盧琦的詩:“元詩三十大家選,公詩淡遠,意境絕高,出三十大家上,蓋韋孟(西漢初詩人)之詩也。”我們不妨讀一首他的《有事居庸關》:

????居庸關,天蒼蒼,

????關南多暑關北涼。

????天開曉,虎豹臥,

????石鼓奮擊云雷張。

????關門鑄鐵半空倚,

????古來幾度戰士死。

????草根白骨棄不收,

????冷風悲雨哭山鬼。

????道旁老翁八十余,

????短衣白發扶犁鋤。

????路人立馬問前事,

????猶能歷歷言丘墟。

????夜來鋤豆得戈鐵,

????雨融風吹失顏色。

????鐵星尚帶土花濕,

????猶是將軍戰時血。

????前年又復鐵門開,

????貔貅萬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佩玉印,

????死者誰能招孤魂。

????居庸關,何崢嶸。

????上天何不呼六丁,

????驅之海外休甲兵。

????男耕女織天下平,

????千春萬古無戰爭。

????宋元之際,北邊戰事連連,殘酷的戰爭帶給人民深重的災難,青壯征戰,白骨露野,翁嫗耕鋤,田地荒蕪。盧琦的這首詩呼喊“男耕女織天下平,千春萬古無戰爭”,表達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的強烈愿望,與杜甫的“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有異曲同工之妙。

????盧琦的另一首詩《汀州道中》也體現了這樣的關懷:

????七閩窮處古汀州,

????萬壑千巖草樹稠。

????嵐氣滿林晴亦雨,

????溪聲近驛夜如秋。

????云間僧舍時聞犬,

????兵后人家盡買牛。

????但得龔黃為太守,

????邊方從此永無憂。

????他設想戰亂之后,農民紛紛歸田,爭相購買耕牛,過著太平日子。只要有像漢代循吏龔遂、黃霸這樣體貼民情的地方官,邊地就可以永無憂患。這不僅是盧琦的愿望,也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愿望。(黃建聰)

【責任編輯:黃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