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辦法的“李扶貧”
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6-01-25 11:04
記河北衡水阜城縣扶貧辦主任李雙星

記河北衡水阜城縣扶貧辦主任李雙星

李雙星

  平常人一年工作240多個工作日,李雙星一年工作時間折算起來超400個工作日。

  上任13年,李雙星幫助河北衡水阜城縣152個貧困村發展棚菜生產,讓“窮得叮當響”的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李扶貧”。

  “雙星是扶貧干部,但更是兄弟,是親人”。李雙星走過的地方,帶走了貧困,引來了資金和項目,村民們捧著沉甸甸的豐收果實,爭著獻給這位帶領他們奔向小康的致富帶頭人。

  書記縣長心中的不二人選 鐵下心來立誓要大干一場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東北部的阜城縣,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多年以來,這里的農民收入一直在貧困線以下掙扎,村民們致富的心情極為迫切。

  自幼從“家無余糧,更無余資”的環境中長大,李雙星比別人更了解貧困家庭的苦和痛。1981年,從衡水財貿學院畢業后,李雙星謝絕了學校把他分到大城市就業的機會,而是抱著改造家鄉貧困面貌的愿望,毅然回到了家鄉,并主動要求到條件最差的鄉鎮工作。

  “在農村工作,你就得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吸收營養,根深葉茂”。懷著這樣的認識,李雙星一年到頭幾乎天天都和農民在一起,尤其是晚飯后,他最樂意的事就是跑到農民家里聽呼聲、拉家常、講政策、尋富路。從一名普通干部到后來擔任大龍鄉鄉長,再到蔣坊鄉黨委書記,李雙星從未間斷過。

  2002年,阜城縣被列為省級扶貧重點縣,縣扶貧辦正式掛牌成立。扶貧工作非小事,務必要找個工作踏實、有想法、有能力、肯干事也愿干事的人來挑起這個重擔。究竟讓誰去?時任阜城縣委書記的王鎖馬和縣長吳平把縣里的人在心里過了一個遍,兩人在紙上寫下了同一個名字:李雙星。

  縣扶貧辦成立之初,總共就3個人,一切從零開始。一面是領導語重心長的囑托,一面是百姓渴望脫貧的目光,李雙星立誓要改變窮縣的面貌。

  帶領著其他兩個同志,從認真學習研究國家扶貧的政策和經驗入手,李雙星走遍了全縣610個行政村,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在調研的過程中,李雙星發現影響村民收入的關鍵是水源。李雙星開始四處奔波,從省、市再到縣,爭取扶貧資金和項目,直至為村民解決了打井和配套設施的問題,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大棚瓜菜燃起致富火苗 星星之火映紅多個鄉鎮

  廣大村民一面是熱切地盼著能致富,但一面又“缺資金、少技術、沒門路”,手上有勁兒,但又找不到地方使。在對周邊幾個省份進行過調研之后,李雙星發現種植設施瓜菜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技術易掌握、當地群眾有種植基礎等特點,最適宜阜城縣縣情。

  然而,擺在面前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群眾的認識和觀念問題。早在1994年,阜城縣就曾在全縣下大力嘗試推廣棚菜種植,但由于當時的天氣災害和市場銷售等原因,許多種植戶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賠了錢。當地群眾因此還編了一句順口溜,認為發展大棚就是“一年歡,二年蔫,三年拆棚運竹竿”。

  可李雙星有自己的想法。當年全縣推廣棚菜種植,李雙星時任原大龍鄉鄉長,當時他也幫扶了一個村,憑借技術服務到位、打開市場及時,成為了當時唯一沒有受到損失的村。“所以大棚還是有希望的,關鍵是棚子怎么建、建起來怎么管怎么用的問題”,李雙星堅信自己的眼光,加之“別的省都弄成了,咱們又不笨,憑什么成不了?”

  但僅僅憑借一個村子的成功,這樣的概率,又該如何說服其他貧困群眾?

  李雙星拎上大喇叭進了村。利用中午、晚上時間,他給大家講解棚菜種植的收益、市場行情、生產前景,常常一晚輾轉兩三個村。在他的動員下,三里鋪村打響了阜城設施瓜菜種植的第一槍。

  在兩年的時間里,170多個冬暖式大棚在三里鋪村如雨后春筍般建設起來。走進大棚,紅彤彤的櫻桃西紅柿散發出誘人的色澤,在市場上銷路一片大好,三里鋪村實現年增加收入800多萬元。昔日人均不足千元的貧困村,一舉成為年戶均收入4萬元的富裕村。

  嗅到致富氣息的相鄰村子也積極動員起來,在外請技術員的指導之下,發展設施瓜菜,使得致富大棚的星星之火逐漸向多個鄉鎮蔓延。

  倔強老虎被降服成小綿羊 大棚西瓜富了村民立了品牌

  三里鋪試點的成功,讓廣大農戶嘗到了甜頭,也給李雙星吃了顆定心丸。隨后,他把前八丈、后八丈、許家鋪等村陸續列入扶貧計劃,開始推廣大棚西瓜種植。但沒想到,推行至許家鋪村時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在村里,素有“小諸葛”之稱的許洪順站起來,話頭直指李雙星:“你講得津津有味,我聽著咋不對口味,現在婚姻都自由了,我種啥管你嘛事。咱村祖祖輩輩都種小麥、玉米,你卻讓我種西瓜,簡直是‘摁著老虎啃麥苗’,我老虎拉碾子,還就不聽你這一套了?!闭f完兩手一甩,帶著幾十個村民走了。

  回到家后,許洪順自覺這次讓李雙星下不來臺,回頭肯定得“挨治”,沒想到第二天雙星主任來到他家,笑瞇瞇地說:“老許,你是個擰人,我也是個擰人,咱倆交個朋友。這樣,我拉著你去山東旅游,管吃管喝,你去不去?”

  “只要是免費的,我就敢去”,許洪順還沒弄清李雙星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車已到了山東壽光棚菜種植區。“要什么隨便拿,我掏錢?!甭犞铍p星這么說,許洪順就隨便拿了幾個西瓜、幾斤茄子,可待到付錢時才傻了眼,這么不起眼的瓜菜竟要90多元。許洪順心里打起了算盤:這么一點就要90多元,那么1畝地呢,10畝呢?山東的老鄉不比我文化高,憑啥人家就能比我掙錢多?

  回來的路上,許洪順不好意思地說:“雙星主任,我甘愿當好小綿羊,就跟著您啃麥苗了?!?/p>

  被李雙星的誠心所打動,許洪順成了他的“鐵桿粉絲”:“‘會領會輔導,才是好領導’,李主任就是個好領導!”

  聽聞許洪順都被說服了,村里人二話不說,主動配合種起了大棚西瓜。隨著種的人越來越多,大棚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到第一年豐收之時,大伙再也抑制不住收獲的喜悅:“這大棚還真是神了。原來村里種玉米小麥,每畝收成才幾百,現在一畝地上萬元,還可以間種玉米,收成直線上漲,西瓜打出了品牌,以后的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西瓜大棚遍地開花,讓許家鋪村離原來的貧困村越來越遠。這里的光棍兒娶上了媳婦,年輕人蓋起了大房子,鄉親們的生活一天一個樣。而李雙星卻仍沒有歇下來,一到夜晚,李雙星就主動進村,召集鄉親們上“夜課”。李雙星把最新的種植技術、市場行情一一道來,幫助大棚戶及時改進種植技術。

  李雙星平時最喜歡的事就是去棚里轉。晴天去、下雨去;上班去、歇班也去。一轉就是13年。有人開玩笑說:“棚子都蓋起來了,瓜也賣出去了,你咋還不歇歇?”“咱干的就是為農民服務的活兒。哪怕是明天退休,今天也要把這工作干好。只要能幫百姓致富,我多跑跑不覺得辛苦”,李雙星一臉笑容地走進了大棚。

  短評:會領會輔導,才是好領導

  在艱巨的扶貧任務面前,李雙星不曾懈怠。他風里來,雨里去,犧牲了節假日,晚上還為鄉親們開設夜間扶貧課堂,是典型的“5+2”“白+黑”干部。

  13年來,李雙星頭頂大棚,腳踏泥土,撲下身子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心換來了群眾的信任。

  在扶貧項目受阻時,李雙星不急不躁,有思路、肯實干,有情懷、重責任,以不懈的努力推動項目前行。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在扶貧事業上,李雙星把小題做大;在從政之路上,李雙星把小官做大。他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改變了貧困縣的面貌,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圓夢人”。

  會領會輔導,才是好領導。李雙星以他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史自強)

【責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