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1509-1589),字德春,號春齋,別號玄谷老人。舊鎮(zhèn)鎮(zhèn)浯江村三鳳廳北平社人,后居潭仔頭(今舊鎮(zhèn)鎮(zhèn)潭仔頭村)晏海樓。他出生于漳浦縣七都烏石,是林士章的堂兄。中舉人后,歷任教諭、知縣、判官、通判等職。卒于家中,享年81歲。祀漳浦縣理學鄉(xiāng)賢。
為政清廉 斷案如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時已50歲的林楚與堂弟林士章同科鄉(xiāng)試,以明經(jīng)上禮部,遂登順天戊午科舉人,初授應天府溧陽教諭。以“奉薄儉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調(diào)任湖廣武昌府咸寧(今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qū))知縣。到任,便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自勉。他不畏強權(quán),精明強干,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深得官屬和百姓的稱贊、士子的推崇。
咸寧地處湖北省南北交通要道,長江南岸武漢流域,經(jīng)濟富庶,各地商賈云集。有些商人為了經(jīng)商,為了賺錢,需要買通官員,捐一個官,就有個幾品頂戴頭銜,作為護身,因此,常有富商攜金銀珠寶拜訪官員。林楚面對如此巨額賄賂,堅守清廉簡樸、不講排場的品德,不為所動,且憤然拒納。并教導屬下廉儉,說:“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莫言幕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咸寧物產(chǎn)豐富,常有朝中的中貴人(太監(jiān))借口向皇帝供貢品,來到咸寧縣橫征暴索,搜刮民脂民膏。咸寧的百姓怨聲載道,敢怒不敢言。林楚到任后,體恤百姓,不畏權(quán)勢,向?qū)傧旅睿f:“若中貴人恣意橫行,依法究辦。”中貴人久聞林楚執(zhí)法嚴明,為人剛正不阿,從而在咸寧的橫征暴索的行徑大為收斂,并告戒從人,遵從約束,不能在咸寧胡作非為。咸寧百姓感戴林楚的恩德,交口傳頌。
林楚執(zhí)法公正嚴明,善于破解許多疑案、懸案,糾正幾多冤假錯案。“凡積案大獄,久年不能決,上司必委托林楚審理,許多冤獄得以昭雪,頗有聲望。”
他學問淵深,知識廣博。在公務之余,常只身前往相山書院講習理學。書院位于縣治東南數(shù)百步。始建于宋朝,至明嘉靖年間增置號房,規(guī)制完備,研習理學氛圍濃厚。他的理學思想備受尊崇,講學深得士心,被稱為春齋先生。
隆慶二年(1568年),父逝,回家守制三年。隆慶六年(1572年),服闕,補南京廣德州(治所在今安徽廣德縣)判官,分管催督漕運。他嚴肅規(guī)章制度,加強對屬下官員的管理督促,使漕運無后期。
發(fā)展“葛”“ 珠” 造福一方
萬歷二年(1574年),升任廣東雷州府(今廣東海康縣)通判。 體察民情,以勸課農(nóng)桑,施行教化,大力發(fā)展“女葛”及“南珠”的生產(chǎn)、加工。可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中國向有“北有姑戎,南有女葛”之說。“南有女葛”指的是廣東雷州婦女織的葛布。商周時代,雷州先民已學會織布技術(shù),精細紡織葛布,質(zhì)量勝過綢緞,薄如蟬翼,重量僅有數(shù)銖(24銖等于舊制1兩)。此布薄而爽涼,宜為夏衣。東漢時期,嶺南的葛布已全國聞名。雷州葛布“百錢一尺,細滑而堅,顏色若象血牙。……故今雷葛盛行天下”, 因而,中原皇室不斷派人索取。雷州葛布成為最時尚的用品,最珍貴的禮品。能擁有一套雷州葛布做成的精美服飾,被世人視為體面。雷州葛布曾隨古瓷器及工藝品,沿海上絲綢之路遠銷異國他鄉(xiāng)。
明初始,由于戰(zhàn)亂,葛布生產(chǎn)幾乎停滯。林楚到任后得知這一情況,為發(fā)展經(jīng)濟,著手恢復生產(chǎn)葛布。組織屬下到民間走訪、調(diào)査和收集葛布生產(chǎn)的資料,并將擁有葛布生產(chǎn)技術(shù)的老婦組織起來,手把手地教村婦生產(chǎn)、加工。鄉(xiāng)村生產(chǎn)的葛布匯集雷城,通過雷州港輸出西洋。雷州葛布的生產(chǎn)、貿(mào)易被完全恢復。
雷州地處沿海,自秦漢以來盛產(chǎn)珍珠。雷州的珍珠以“光、重、圓、大”著稱,以“晶瑩透亮,光潔緊實”聞名于世。素有“東珠(日本珠)不如西珠(西洋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說。明朝廷在雷州專設采珠都,皇帝時常派官員和太監(jiān)前往采辦大量南珠。雷州被世稱“南珠之鄉(xiāng)”。 當時雷州 生產(chǎn)南珠的珠池是天然的,“實皆海面島嶼環(huán)圍”。采珠時,人潛入海底捉蚌剖珠,時有發(fā)生鯊魚襲人的慘劇,“人多葬于鯊魚腹。”由于生產(chǎn)環(huán)境惡劣,常有“百姓逃竄” 他鄉(xiāng)謀生之象。為了解決百姓勞苦及生命安全,林楚引導百姓在安全水域筑珠池,進行人工養(yǎng)殖,成效頗著。百姓深感其恩德,在其離任時,精選上好的南珠贈送,被他婉言謝絕。當?shù)亓鱾饕痪渌渍Z:“雷州有珠池,林楚一無所有。”正是“檢點行囊一擔輕”啊!
精研“濂洛” 主張性善
林楚生性明敏,勤奮好學。自弱冠始,就潛心研究各流派的理學,有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guān)學、程顥程頤的洛學、南宋朱熹的閩學、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如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tǒng)方法,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說。經(jīng)過林楚的消化、吸收后,再賦予自己的感悟,將周敦頤、二程、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相互兼容,主張“以性善為宗旨”。于各一其性中,悟率性之學,順性之治。其要歸于和順道德,使人物各得其所。爾后得《傳習錄》,如獲至寶,愛不釋手,稱該書為“斬關(guān)出圍學問也。”獲悉薛中離(名侃,明朝哲學家,是《傳習錄》的刊印發(fā)行人)講姚江之學(即王陽明學說)于潮州,毅然徒步前往拜其為師。他對薛老師井田制度的論述,受之入心入腦,而廢寢忘食,并撰寫《井田私議》,頗有見地。他精研理學,手不釋卷,勤于著述,為理學的傳承、發(fā)展傾盡了畢生精力。
自古至今有個傳說,“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它在儒士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謂“自古文章無憑據(jù),但愿魁星一點斗。”夢寐以求,有朝一日魁星爺能把朱筆往自己名上一點,“魁星高照”,便文運、官運一起來。
林楚也不例外。萬厲二十八年,他在湖西后渓村北側(cè)山腰,石刻“魁星” 于石壁上, 全刻高150厘米, 寬100厘米。“魁”字左邊的鬼字作鬼面狀,下如伏虎,似字似畫,“斗”字作七星狀。“魁”字上方書贊文:“爾何名耶,非字非畫,異態(tài)異形,吾不知誰之子,盡道文宿之精運。帝車兮酌元氣,蹈瑤光兮耀王繩,渾天得之而文明天下,傅說得之而輔相武丁,吾發(fā)爾秘,爾顯吾靈,屈伸精華之堂,舞蹈敬一之亭兆。九重夢寐圓惟肖之丹青,史臣占之夫曰:天開文運,賢俊匯征。”
林楚大器晚成。這也許是魁星爺?shù)闹旃P眷顧太遲的緣故。
著書傳世 辦學育人
萬歷六年(1578年),以母老乞請歸養(yǎng)。時林楚已古稀之年,然他歸而不休。一邊整理、完善理學學說以著書,一邊捐資興學,致力培養(yǎng)人才。在烏石倡導各村辦“小學”(初級社學),自辦“大學”(高級社學),地址得名“大學”,沿用至今。
萬歷八年(1580年),他主持第三次修建烏石大廳(三鳳廳),規(guī)模宏偉為閩南一流。制訂家規(guī)、家訓,并重修《烏石宗譜》,著《家規(guī)內(nèi)外集》、《烏石宗譜傳記十三篇》、《海云家廟圣諭》等。
萬歷十三年(1585年),在潭仔頭村建晏海樓,俗稱“春齋樓”。他親自選址、勘探、設計,出資建成,并作《建晏海樓告后土文》。至今此樓尚存部份樓墻。
萬歷十七年(1589年),一夕,他夢見居所背后的海云山,崩如銀瀉,未幾,卒于家中,享年81歲。葬于舊鎮(zhèn)西嶼村的對面一座山,墓稱“林春齋墓”。他的四女婿、進士劉霖(劉坂人)為其撰寫《春齋林先生傳》。
林楚著作甚豐,有《原儒》、《輯思經(jīng)》、《衍書旨》、《四書剩語》、《摛性對》、《道德陰符解》、《康衢謠》、《性善錄》、《論節(jié)儉、釋元谷子、解老》、《四賢歸潮序》等。省、府、縣志均收入他的書目多種。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林楚死后26年,漳浦縣儒學生員向有司呈稿,請崇祀林楚為理學鄉(xiāng)賢。《呈稿》中說:“行經(jīng)久而彌真,論多年而有定。已故致仕養(yǎng)親雷州通判林楚,德資玉韞,學問淵深。溯濂洛而得指歸,旁通而著《剩語》;明正學而契元詣,獨認而述《思經(jīng)》。倭夷倡亂,三社資保障之功;饑饉薦臻,井闬藉噢咻之潤。忿爭者聞風而解,問學者接踵而來。士林有領(lǐng)袖之稱。縉紳播玄谷之譽。”被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