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親情陷阱”蒙蔽心靈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5-11-30 09:03
當今,貪腐案子,十之八九有親屬的影子。親屬多人涉案、家人先后坐牢,并非鮮見。

?????當今,貪腐案子,十之八九有親屬的影子。親屬多人涉案、家人先后坐牢,并非鮮見。

?????這應引起高度注意。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寫過一篇《訓儉示康》,告誡兒孫崇尚節儉,老實做人。有云,“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司馬光心如明鏡,深知官員致命的軟肋在哪里,嚴防死守,不越雷池一步。

?????像司馬光這樣有見識且極其重視家教的高官是很多的。在中國歷史上,誡子、誡兄、誡侄等等家書,俯拾皆是,大都是要求家人,不要仰仗權門背景,目無綱紀,為所欲為,而要注重修為,謹言慎行。

?????但可惜,事有另外一端:一人為官,舉家皆貪。一方面,在官員看來,混個一官半職,幫兄助弟、扶兒攜侄,乃是人之常情。如果不給自己的家里人撈些好處,實不甘心。另一方面,在官員親屬看來,難得有個有職有權的家里人,簽章蓋戳,舉手之勞,何樂不為?不充分利用,豈不枉費了大好資源。

?????這種想法好像合乎邏輯,屢試不爽,因此在渾然不覺中就一起跳進陷阱——“親情的陷阱”。

?????相信因貪腐而敗家的各色人等,該是后悔不迭。故事至此,似乎平淡無奇,結論也不出所料。但親情面前,有的人就是利令智昏,攔都攔不住。真正讓人感慨不已的是,自己和家人搬到大牢里才明白,不是國家法律和誰過不去,而是你的“親情”害了你。

?????親屬之間本無意彼此加害,相互幫襯反倒害人害己,這是為什么?麻煩正出在這個不無道理的理由上。因為,社會公理是,擁有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正如獲得成功必須付出努力甚至代價。越是高官就越應該有所約束,越是有權就越要受到監督。

?????親人之間互相幫助,天經地義,領導干部也不應該例外。問題是幫什么、怎么幫。

?????很喜歡勸諭兄弟的文字,如《詩經》的《棠棣》,杜甫的《憶弟二首》,但最感動的,還是曾國藩對弟弟們的教誨。雖然他政務繁忙,但還是用相當多的時間關心弟弟們的學業,以至不憚辛苦,親加批閱。這才是真愛,真幫;愛到了心里,幫到了點上。所以,曾氏一門,人才不少,惹禍的不多,這和家教家風不無關系。

?????有一種情形,不知是否注意了,與“一家子貪墨”相反的是,更有幾代人奉公守法的大家族。中央紀委網站介紹的鄭氏家族,其家規要求,為官必清。從宋元到明清,173人為官,有的官至禮部尚書,沒有一人因貪墨而罷官。

?????即使在今天,干部家庭也有很多好樣的,比如,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等,不僅個人品德情操好,家屬子女也行得正、走得直。

?????以往認為,應該把家事和公事截然分開,這不錯。工作上,當然要公私分明;但要做到這一點,恰恰應該對家事保持清醒,不要被親情蒙住了眼睛,蒙蔽了心靈。治國和齊家,有時就是聯系密切:配偶打旗號,兒女耍蠻橫,兄弟搞特殊,連襟走門子,這些都緣于崗位和職位,緣于對權力的態度。領導干部自己是非不分,對家人一味縱容,任由徇私枉法,那么,禍患一定會不請自來。

?????有個“楊震暮夜卻金”的故事。楊震是個清官,對給子孫留遺產的事,有這樣一段話:“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反過來想,也是如此:古來因貪墨而福及子孫的,幾希;家敗人亡的,倒比比皆是。(米博華)

【責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