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參加一個企業(yè)家座談會,與會者反映說:“以往花點錢、找找關(guān)系,辦事還挺順溜。如今,請吃難了,禮也送不出去了,辦事看似講規(guī)矩,但臉變黑了,效率也降低了。”
“為官不為”的形式有很多,表面上看無外乎“庸”、“懶”、“貪”、“怕”四個字。“思想跟不上、行動不趕趟”,有的干部存在“本領(lǐng)恐慌”的問題,卻沒有奮起直追的緊迫感;“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有的干部習(xí)慣了“混字當頭、懶字當家”的工作狀態(tài),慣性使然;“多辦事多收益,快辦事快收益”,有的干部私欲膨脹,陷入“好處不拿事也不辦”的怪圈;“勤刷鍋的媳婦打碗多”,有的干部就是因為“怕打了碗”索性“不刷鍋”。
這些理由乍一聽似乎有道理,但用黨章的要求來對照、用“三嚴三實”的標準來衡量,卻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偏見、謬誤和悖論。對黨員干部來說,不為就是過,庸碌就是錯。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曾告誡全黨:“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近年來,一些曾經(jīng)干出過成績的干部落馬。有的干部就開始害怕“打了碗”,索性不“刷鍋”。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要知道,那些干部落馬并非因為干事創(chuàng)業(yè),而是因為思想生銹、行動脫軌,違法亂紀才栽了跟頭。至于那些把干多干少與“好處”、“紅包”關(guān)聯(lián)的干部,恐怕也就離貪污腐敗的泥沼不遠了。如此心態(tài),不僅有負于黨和人民的期望,有負于肩負的責任,也矮化了自己的人格、玷污了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動機,最終不但會一事無成,還會被時代淘汰。
不干事兒的理由有很多,究其根本都是因為私欲作祟,心里打上了“小九九”。如果把為官不易當作“反常”,把為官不為當作“老到”,把“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當作生存之道,那么老百姓必然會在背后戳脊梁骨。(向賢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