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君斷纓
來源: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 發(fā)布時間:2015-09-23 17:30
“鄒君斷纓”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易懂而又不易做到的真理,那就是“不許大家做的事情,領(lǐng)導(dǎo)首先不做;號召大家做的事情,領(lǐng)導(dǎo)首先做好”。最有效的動員令是“率先垂范”。

  這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講的一個故事:“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鄒君患之,問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貴。’君因先自斷其纓而出,國中皆不服長纓。君不能下令為百姓服度以禁之,而斷纓出以示民,是先戮以蒞民也。”

  故事說的是,周朝時鄒國的君王喜歡戴有長飄帶的帽子,他周圍的百官也跟著戴起了這種帽子,這一來長飄帶的帽子便昂貴得出奇,鄒國君王為這件事很憂慮,便問身邊的大臣,這種帽子為什么貴得沒邊?身邊的大臣說:“國君喜歡戴這種帽子,是一種無言的倡導(dǎo),百姓自然紛紛效仿,所以這種帽子的價錢就漲了上去。”鄒君聽了便首先把帽子的飄帶剪掉了,老百姓見國君戴著沒有飄帶的帽子,大家也就不再熱衷于有飄帶的帽子了。

  國君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禁止老百姓戴什么樣的帽子,只有自己先剪掉帽子上的長飄帶,給大家做出個樣子。這么做雖然國君委屈了自己,卻帶動了百姓心甘情愿地照著去做。

  類似的故事還有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于是全國都穿起紫色衣服,導(dǎo)致五匹素色布抵不上一匹紫色布的價錢。齊桓公聽了管仲的建議,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并對左右穿紫色衣服的侍從說:“請后退幾步,我討厭紫色染料的氣味。”當(dāng)天侍從官員就沒有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國就都不穿紫服了。

  其實道理再簡單不過了,上行下效,歷來如此。《列子·說符》卷下記載了一句話:“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是故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不論好的風(fēng)尚或壞的風(fēng)尚,一旦成了國家和民族的普遍行為,不用多問,肯定與“上行下效”有擇不開的關(guān)系。有些事情,三令五申可能起的作用有限,而身體力行則能做到令行禁止。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言傳不如身教”。革命先烈惲代英說:“言語給人的影響如蜻蜓點(diǎn)水,行動給人的影響才能入木三分。”

  “鄒君斷纓”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易懂而又不易做到的真理,那就是“不許大家做的事情,領(lǐng)導(dǎo)首先不做;號召大家做的事情,領(lǐng)導(dǎo)首先做好”。最有效的動員令是“率先垂范”。(高深)

【責(zé)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