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與歷代王朝的衰亡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5-09-15 16:25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我們必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

  卜憲群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我們必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我們黨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是深刻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的。中國歷史上因為統治集團嚴重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今世界上由于執政黨腐化墮落、嚴重脫離群眾導致失去政權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任憑腐敗蔓延確實有亡黨亡國的危險,真反腐敗才能興黨興國。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人心向背的賬!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事關國家前途命運、黨的生死存亡,必須決戰決勝!

  ——編者

  腐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普遍現象,中國也不例外。在以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歷史上,腐敗猶如痼疾伴隨著統治者,構成王朝衰亡的核心因素之一??v觀我國歷史,每個王朝衰亡的具體原因很復雜,有的被人民起義推翻,有的被周邊民族滅亡,有的被統治階級中的不同階層禪代,但究其根本,其衰亡無不與政治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腐敗導致王朝衰亡,嚴重的腐敗導致王朝速亡,這是一條基本規律。歷代王朝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三種:權力腐敗、生活腐敗,以及在二者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風氣腐敗與價值觀的扭曲。

  權力腐敗與王朝衰亡

  權力腐敗是權力主體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從而給政治肌體造成嚴重損害,促使其政權衰亡的一種腐敗行為。但從歷代王朝衰亡的具體情況看,權力腐敗并不僅僅是貪污受賄、以權謀私,也包括專權暴虐、失職瀆職、用人不公、無所作為等多種形式。在夏商周奴隸制時代,由于缺乏完善的中央集權及其代表官僚隊伍,缺乏制度監督和行政約束,權力腐敗主要表現在各級奴隸主,特別是最高君主的貪婪無度、荒淫無恥、不恤國事民事。夏桀、商紂、周幽王等國君們自身的權力腐敗,是夏商周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秦漢以后,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形成,奴隸制時代的等級分封國家權力結構形式,演變為由皇權直接垂直控制管理的官僚制國家權力結構形式。官僚隊伍的急劇膨脹及其在社會控制、社會資源分配力度上的空前強化,使權力腐敗也隨之產生,上自皇帝,下至基層小吏,權力腐敗無孔不入。

  腐敗附著于皇權,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為歷史進步做出過很大貢獻,應該肯定,但他又是一位獨斷專橫、剛愎自用、奢靡無度之人。文獻記載,完成統一后的秦始皇“以為自古莫及己”、“不聞過而日驕”、“貪于權勢”、“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極端的專制與性格驕溢已無法保障秦始皇決策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這對剛剛形成的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政治與社會情況復雜的秦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秦始皇不恤國情民情,勞民傷財,以驪山陵、阿房宮、長城等為代表的浩大工程“殘賊天下,窮困萬民”,形成“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天下已壞矣”的局面。秦亡于二世,但根源卻在秦始皇。濫用權力而致亡國者遠非秦始皇一君。隋末煬帝“恃才矜己,傲狠明德”,“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以致人民“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這是隋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蕶嗑哂歇氉鹦?,但專制政體下,皇帝周邊的外戚宦官在許多時候卻可以假借皇權,產生嚴重的權力腐敗。秦二世之時,宦官趙高封閉二世于禁中,指鹿為馬,獨攬朝政,胡作非為,“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是秦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東漢和帝時的外戚竇氏、安帝時的鄧氏,“威權震朝廷”、“分威共權”,“百僚側目,莫敢違命”,他們大肆培植黨羽,任人唯親,貪污受賄,搜刮民財,敗壞綱紀。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所形成的政治黑暗,是東漢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上自公卿下至小吏的官場層層腐敗是權力腐敗的普遍表現。我國歷史上吏治不嚴時,各級官吏無不利用手中的政治權力謀取私利。公元前4世紀,官僚政治剛剛產生的商鞅時代,就出現了“大臣爭于私而不顧其民”、“秩官之吏(剛剛有官級的小吏)隱下而漁民”的權力腐敗現象,權力腐敗的普遍性致使當時社會上出現了“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政治諺語,從那時起,政治家就已認識到了“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鮮矣”的腐敗與王朝滅亡的關系。

  歷代官場權力腐敗形式多樣:他們或結黨營私,專為身謀。如在秦始皇死后的關鍵時期,丞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合謀,共同篡改秦王朝的繼承人,大大加速了秦政的腐?。粴v代朋黨之爭,也大都是為了小圈子利益?;虼笏了牙?,中飽私囊?!扒Ю飦碜龉伲粸槌院痛?,“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基層小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政以賄成”是這類吏治腐敗的集中表述?;蛴萌瞬还?,買官賣官。東漢察舉制廢弛時,“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漢靈帝公開賣官,“公千萬,卿五百萬”。任人唯親、唯近,致使晉代“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或碌碌無為,尸位素餐。身居高位者自命不凡,視“勤于吏事”者為“俗吏”,視空談玄虛者為清高。

  崇禎皇帝曾經感慨地說:“如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我國歷史上許多王朝的衰亡,正是權力腐敗造成的政風不肅、民心渙散、綱紀瓦解的最終后果。

  生活腐敗與王朝衰亡

  一般來說,王朝初建,統治尚能借鑒前朝滅亡之教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呈現出一番新氣象。商湯滅夏后,告誡各地諸侯:“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西周建立之初,統治者以奢靡導致的殷亡為鑒,提出了“敬天保民”的為政思想。周公一生生活簡樸,勤于政事,開創了禮樂文明的新風尚。西漢文景二帝,以“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的民本思想為指導,生活上嚴以律己。漢文帝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漢景帝輕黃金珠玉,“務勸農桑”。文景二代“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奢靡之風無存,開創出“文景之治”的新局面。但是,剝削制度下的統治階級中,雖有賢明的君主和廉潔之臣,但從總體上看,追求生活的腐化享樂是一種常態。例如《史記》、《尚書》中,就有許多篇章描寫了夏商周中后期的君主“娛以自縱”、“奢侈逾禮”、追求“狗馬奇物”、“靡靡之樂”的生活腐敗。研究相關時期歷史的學者大都認為,最高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腐敗是三代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生活腐敗是以權力腐敗為基礎的。手中的權力越大,腐敗的程度就可能越嚴重。秦始皇為追求“宮室之麗”,興造阿房宮;他不僅生前享受,死后也要享受。龐大的驪山陵動用了70多萬民力。東漢靈帝荒淫腐朽,道德敗壞。他“起裸游館千間”,用西域香料煮湯灌入渠中,取名“流香渠”,與美女裸游。西晉重臣何曾“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彼位兆诳釔燮婊ó愂?,設機構,傾國力搜刮,致使江南諸郡民不聊生?!俺鹾眉氀?,宮中多餓死”,大大小小的官吏無不模仿追隨。漢武帝追求奢華,公卿“爭于奢侈”。丞相田蚡“后房婦女以百數。諸奏珍物狗馬玩好不可勝數。”東漢外戚宦官不僅政治上禍國殃民,生活上更是荒淫無恥。外戚梁冀不滿足已有的待遇,“大興宅第”、“廣求異物”;宦官“五侯”,“皆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權力小者也不甘落后,漢初年輕的政治家賈誼就批評當時自上而下“侈靡相競”的生活腐敗。

  官吏的生活腐敗當然不是個人的愛好,更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問題,它是與公共權力相結合,建立在掠奪社會財富的基礎之上形成的。與生活腐敗相伴隨的是加重剝削和壓迫,擴大貧富差距,激化社會矛盾。當這種矛盾與一定的社會矛盾相碰撞時,就會引發社會政治危機,甚至導致王朝滅亡。歷史地看,任何王朝的滅亡因素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生活腐敗的影子。歷代有識之士主張崇儉戒奢、“以德華國”的思想,就是從“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的歷史經驗得出的。我國歷史上的“官德”中,反對生活腐敗是一個重要內容。

  世風腐敗與王朝衰亡

  上梁不正下梁歪,官風不正世風頹。統治階級的權力腐敗、生活腐敗必然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金錢至上、權力至上、跑官買官、貪圖享樂、奢華無度也就不限于統治者,而是波及整個社會。《資治通鑒》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秦始皇“驕奢靡麗”,“天下富豪制屋宅者莫不仿之”。秦代“侈靡相競”的風氣延續至漢初。賈誼指責當時世風是“棄禮儀,捐廉恥”,甚至大家對種種腐敗風氣已經見怪不怪。史稱“盛世”的漢武帝時代,以漢武帝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奢靡無度,形成“今天下人民用財侈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競修飾”、“天下人民逐利無已”的奢華民風。漢元帝、成帝時期,公卿貴族“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畜奴婢,被服綺縠,設鐘鼓,備女樂,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形成“吏民慕效”、“貪財賤義,好聲色,上(尚)侈靡,廉恥之節薄,淫辟之意縱”的世風。漢成帝自己也認識到官吏們奢侈無度而希望“百姓儉節,家給人足,豈不難哉”!

  我國歷史上的西晉時期,統治集團集體腐敗,視錢為神的《錢神論》就產生于這個時代。這篇奇文深刻刻畫了當時社會上人們對金錢無限崇拜的種種丑態?!板X無耳,能使鬼”的諺語就出現在西晉。無獨有偶,在腐敗世風突出的明代中后期,也出現了一首《題錢》詩:“人為你生煩惹惱,人為你夢擾魂勞,人為你易大節,人為你傷名教。細思量多少英豪,銅臭明知是禍由,一個個因它喪了。”為了金錢,人們喪失了忠信、禮儀、仁德、孝廉這些社會正常運轉的最基本行為準則。

  世風腐敗還表現在社會群體不務實事,疲于交際。東漢后期士人不以“學問為本”,專門以“交游為業”,交際的對象是富人貴者,交際時“急于目前,見赴有益則先至,顧無用則后背”,即一切以實用為標準。社會風氣腐敗的嚴重后果是價值觀的扭曲,與政風腐敗形成互動關系。高尚的節操不得張揚,奢靡墮落受到吹捧。人們唯利是圖,貪圖享受,崇尚交際,鄙視務實。腐敗沒落的社會風氣,是歷史上許多王朝不振的重要原因。而歷史上有為的政治家,在改變政風腐敗的同時,也往往與糾正頹敗的世風并行。

  自進入文明社會的夏商周時期以后,我國歷史上王朝的周期性衰亡是一個普遍現象。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關于這種周期性衰亡的總結,既有唯心主義的天命觀,也有唯物主義的政治觀。春秋時期的臧文仲關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的論述,就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今天我們考察歷史上王朝的周期性衰亡,當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變化,從階級關系的演變來分析,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和低估腐敗對王朝衰亡的嚴重影響。(作者卜憲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