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頌清官廉吏的泉州歌謠代代傳
來源:泉州市紀委監察局 發布時間:2015-09-10 11:34
在古代,勤政愛民、清正廉明的好官,往往被稱為“循吏”,得到百姓的擁戴,名揚青史。

  在古代,勤政愛民、清正廉明的好官,往往被稱為“循吏”,得到百姓的擁戴,名揚青史。俗話說:金碑銀碑,不如百姓口碑。今天,仍流傳于泉州市井間的古代民間傳唱稱頌清官廉吏的歌謠,就很值得我們深思。

  早在唐朝天寶年間,當時的泉州為清源郡,薛昱擔任太守時,以清德著稱,郡人為之歌云:“郡號清源,官有清德。”這大概是泉州最早稱頌清官的歌謠了。

  北宋年間,蔡襄兩次擔任泉州知州,除了造洛陽橋,還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此前晉江人王言徹知漳州,命人自漳州至泉州種植夾道松(實際上為榕樹,當時閩人稱榕為松),使過路客商減輕炎日酷暑之苦。蔡襄繼之,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形成一條自福州大義渡至泉州、漳州,綿延閩地南北的林蔭大道。民眾用兩首歌謠來稱贊他的功績:“道邊松,大義渡至漳泉東。問誰植之我蔡公,歲久廣蔭如云濃。甘棠蔽芾安可同,委蛇夭矯騰蒼龍。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長清風。”“洛陽橋,一望五里排琨瑤。行人不憂滄海潮,沖沖往來乘仙飆。蔡公作成去還朝,玉虹依舊橫青霄。考之溱洧功何遼,千古萬古無傾搖。”前一首歌謠,后來有人將其簡化為:“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

  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廣東歸善(今惠州)人葉春及任惠安知縣,上任時僅匹馬單騎,任內政績斐然,“民愛之如慈父”。百姓編唱歌謠,稱美他的清廉和賢能:“葉君為政,惟飲吾水。設施不煩,五風十雨。”(“五風十雨”語出漢王充《論衡》“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后用以形容風調雨順。)葉春及因性情耿介,清正廉明,得罪不少權貴,自知不能久任,于是決定掛冠歸隱,先遣其妻子和孩子回歸善。他離開惠安時,只帶著一擔輕輕的舊衣服。惠安百姓數千人送出郊外,設祠立碑,以念其德。從此在惠安民間又流傳著一句民謠:“三年縣令,二箱行李。”就是傳頌葉春及的。

  湖南寧鄉縣人周堪賡,明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任永春知縣,“宿弊盡革,訟庭晏如”,邑里有“十詞九免供”之謠。因其賢能,一度被委派署理惠安知縣。由于只是代理,時間不能長久,惠安百姓感到可惜,歌云:“安得兩周公,惠永俱蒙休。”意思是說希望能有兩個周堪賡,使惠安和永春兩縣的百姓都能得到福蔭。周堪賡后來任至南京戶部尚書。

  當然,也有在外地當官能夠造福于民的泉州人,也得到百姓的稱贊。如:南宋德化人蘇洸,知廣東雷州,百姓歡迎,歌曰:“蘇使君,來何晚?使我夜不寐,朝不飯。”明朝德化人林茂,知廣東儋州,民愛戴若父母,為之頌曰:“茂林無虎豹,儋海有鳳鸞。”(作者:林聯勇)

【責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