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篇如《古文觀止》中許多佳作,蘊含著豐富的道德修養和廉政文化,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愛蓮說》是北宋大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其文雖短,卻字字珠璣;其核心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鄙徍唵纹届o,坦然優雅;心是蓮花開!讀完這篇名篇,我理解周敦頤寫這篇文章不是單純地贊美蓮花,而是通過描寫蓮花向世人傳達他的志向——像蓮花那樣,做人正直,不虛偽做作,做官廉潔,不同流合污,其意深遠。
周敦頤生活在北宋中葉,正是北宋王朝勢力貧弱、世風日下之時,那些封建士大夫終日賞花釣魚,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周敦頤目睹這種現象,十分感慨,于是寫下了《愛蓮說》。我喜讀《愛蓮說》,因此更崇拜周敦頤,其人如其文,官至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卻為人正直,一生廉潔。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上,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稱其濂溪先生,為理學創始人。他把蓮花比成一塵不染的君子,他就是封建官場中的君子。
《岳陽樓記》是宋朝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傳世名作。全文短短四百字,卻把敘事、寫景、論理熔為一爐;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警策世人。前者可謂是對國家社會的態度,后者則是修身,對自己的要求。
梁衡先生對《岳陽樓記》的政治財富和做人、為官的經典思想做了精辟的考證。做人要有獨立、理性、犧牲的人格精神——獨立精神即無奴氣,有志氣;理性精神即實事求是,按原則辦事;犧牲精神即為官不滑,為人不奸,不貪不要,不隨波逐流,拋卻個人利益,不患得患失。做官要有憂民、憂君的為政之道——憂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即為民辦事、為民請命和為民除弊。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憂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狈饨ㄉ鐣摹熬奔词菄环吨傺偷臑閲謶n就是不弄虛作假,敢犯顏直諫,大膽改革,付諸行動。
如何做人為官,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目標和準則。但不管什么目標和準則不外乎為私還是為公。孟子云:“古之人得志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善于天下?!蔽覀儜斠韵荣t仁杰為楷模,樹立良好的道德原則,特別是共產黨員應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時常警醒自己,永葆共產黨的先進性。
《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傳世短構佳作,它雋永綿長,構思新穎,采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借助贊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簡陋居室,來表現作者不慕榮利,注重道德修煉的品性。
志存高遠,勤修立身“德馨”,是《陋室銘》的主旨。德為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人處世的根本要求,更是當今有志者事業興旺的根本需要。作《陋室銘》時,劉禹錫雖貶為和州刺史,也是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地方實權人物,卻居于陋室,安貧樂道,并撰文頌詠之。我們雖然不知道陋室“陋”到什么程度,但可以想象它的簡陋程度是與刺史的身份不相稱的,室之陋,從一個側面體現主人身之潔、行之廉。
廉為德之本,貪是惡之源。勤修德養德,既是傳承民族優良傳統的要求,也是事業興旺的現實需要。而良好品德的前提,是必須知滿足、拒貪欲、守清正、保廉潔、養浩氣。清官廉吏,自古以來受人尊敬和傳頌,而貪官污吏,古今中外沒有幾個有好下場。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干部,辦公樓(室)也是政德的一根標桿,而清廉則是標桿頂端的明燈,它既照亮干部前進的道路,又反射出干部的形象。
《醉翁亭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之散文名作。文中描寫了年事已高的太守與民同樂的一個生活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心曠神怡,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后,以至于忘了自己“飲少輒醉”,而醉態可掬。
歐陽修23歲起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盡心竭力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結果卻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謫。他的理想不能實現,而在貶于滁州太守之后,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于在仕途宦海中奔波勞碌數十年的歐陽修來說,是多么愜意的撫慰啊,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眼前優美的景色和百姓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醉在優美的情境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薄吧剿畼罚弥囟⒅埔??!边@些佳句是太守與酒相逢,指點江山,暢談人生,怡然自得的大寫?!蹲砦掏び洝啡那逦匀?,樸實無華,流露出作者為政有績的隨著流水、跟著彩云行走的自然心境,與民同樂的高度和深度,高度就是愛民之心,深度就是恣情于山水,超然物外的感情。
《出師表》是諸葛亮之名作。諸葛亮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留下了“三顧茅廬”、“借東風”、“空城計”等許多佳話。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肩負丞相之任、深懷托孤之情和憂國之心,表達了他對蜀漢政權的忠誠,并想以此來感動群臣,激發后主,完成先帝之遺愿。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他“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他還要“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此時的蜀漢,國力貧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可謂內外交困,憂患深重。此種情勢,要想匡復漢室,何其困難,這位兩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撐著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是忠誠,是他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膽忠誠。
(作者:三明市 寧江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