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大田縣“第二集美學村”的操場上聳立著一座高兩米六、由海外僑胞捐建的陳嘉庚銅像。七十多年前,陳嘉庚先生率領南洋華僑慰問團回國慰問抗日將士之后,來到大田就在這操場上,面對集美師生和大田民眾發表了《有枝才有花,有國才有家》的著名抗日演講。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激情演講中,他揭露了國統區的貪污腐敗,盛贊了延安的麗日清風。延安之行,使這位偉大的華僑領袖摒棄了成見,堅定不移地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
七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當年集美職校抗戰內遷的舊址已成為“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陳列館”,它和廈門陳嘉庚紀念館一樣,不僅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且也是黨員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作為教育基地的一名講解員,我有幸能夠引領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觀眾來探訪這座具有民族精神的歷史金礦。
這里每一張照片,都沉淀著厚重的歷史;每一段文字,都叩擊著我們的心扉!而我在常年的講解中,最動情的則是展板上關于陳嘉庚先生的生活小故事——
嘉庚先生發動僑民募集巨資支援祖國抗戰,在募捐活動中,帶頭自己支付旅差費、伙食費,保證募集的每一分錢都要用到抗日戰場上;
他率團回國慰問抗日將士,下車伊始就登報昭告各界:本慰問團食宿自理,謝絕宴請;
他視察大田輕車簡從,寧住破祖祠、也不花錢住旅館,堅持和師生一起吃地瓜稀飯,連縣政府要為他加兩個菜也不許;
他接待華東軍區陳毅司令員,辦事員花了兩塊銀元買糖果,他還認為太多,說買兩毛錢就夠了;
他下鄉了解民情,事先用保溫杯自帶咸稀飯,外加一根油條,在村口吃完才找人談事,并告知干部:我已吃過,不必費心;
還有那把翻新的布傘、那對不對稱的沙發、那只殘杯燭臺、那個沒有提手的破舊皮箱……這一幅幅黑白照片,就是當時中國第一富豪、華僑領袖真實的生活寫照,誰敢相信:為拯救國家、復興民族、舉辦教育,無數次一擲萬金的嘉庚先生,生前竟是這樣過日子的……
講解中,我落淚了,觀眾也動情了——去年,一批軍事院校的師生在參觀時,拍下了我在講解時落淚的照片,我請他們刪去,他們說: “姐姐,你的淚最美,是遠去的嘉庚先生依然感動中國——”今年春節,一群香港同胞慕名前來,他們落淚了,熱忱邀我和他們在嘉庚銅像前合影,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前輩久久拉住我的手,說:“小妹妹,你要好好講,‘成由勤儉敗由奢’,北京發話了,‘老虎、蒼蠅要一起打’——我們國家才有希望,我們民族才有盼頭!”
秋去春來,在“紅色之旅”和“反腐倡廉”教育活動中,在陳嘉庚先生的銅像前,我迎來又送走了一批批參觀者……為了接待他們,我犧牲了節假日和休息時間,但是我履行了一名青年志愿者的義務,看到他們在留言簿上感人肺腑的留言、展館墻上各地高校的牌匾和錦旗,一種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弘揚民族精神我責無旁貸,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的奮斗目標,我義不容辭!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當我們盡情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時候,我們無法忘記,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跨越了一道又一道坎,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個個腐敗案件浮出水面,一個個貪官紛紛落馬,一次又一次地為我們敲響了反腐倡廉的警鐘。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清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為民永遠是人民的期盼。(陳愛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