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參觀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觀看展覽。本報記者 楊海龍 攝
有一段苦難的回憶,令華夏兒女共同銘記。
有一種偉大的精神,讓中華民族永鐫心間。
連日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里的參觀者絡繹不絕,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青春少年,一同參觀在這里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
硝煙已散,精神永存。1170幅照片、2834件文物,向來者訴說著70年前那段不可磨滅的歷史。
家書里的信仰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能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走進主展廳第一部分《中國局部抗戰》展區,聽到放映機里播放著抗日英雄趙一曼寫給孩子的遺書,情意綿綿,聞之令人動容。
“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拋下了還在襁褓中的孩子,服從黨組織安排奔赴東北抗日前線。1935年11月,在與日軍的作戰中,趙一曼負傷被俘。日軍屢屢動用酷刑逼供,趙一曼仍堅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英勇就義前,趙一曼留下了這封遺書。
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展出了12封珍貴的抗戰家書。從這些字字千鈞的家書中,人們看到了他們對侵略者的滿腔怒火,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對國家、民族的一片赤誠之心。
與趙一曼家書相隔不遠的展柜里,有一封吉鴻昌將軍寫給妻子胡紅霞的遺書:“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
“犧牲前留遺書,不忘教育幼子。”來自北京市東城區的市民林強動情地說,“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大批共產黨員為了抗日救國,為了民族解放,為了理想和信念,拋家舍業,甚至犧牲生命,這正是共產黨員的本質。”
綱領中的紀律
在洛川會議舊址展區,兩孔磚窯的院子里,一張陳舊的八仙桌頗為引人注目。
走近細看,一臺投影機將洛川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投射到桌面上,白色字樣,十分醒目。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1950年參軍的東海艦隊退伍老兵李心康告訴記者,你看這《十大綱領》,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言簡意賅,便于執行,就像中央八項規定一樣,對我們現在轉作風改文風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確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的方向。
“這次展覽反映了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方面,特別提到要嚴明紀律、建立廉潔政府。”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羅存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十大綱領》中,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潔政府的思想。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展廳櫥窗里,擺放著一張發黃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布告,旁邊的一塊白字紅底的小木塊上寫著:“《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第八條: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
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發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之后,還相繼制定和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政紀總則》、《陜甘寧邊區各級政府干部獎懲暫行條例》、《陜甘寧邊區政務人員公約》等紀律規章,把廉政建設逐步納入了制度軌道。
1941年12月底,清澗縣張家畔稅務分局局長肖玉璧,因貪污3050元,由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依法判處死刑。這是陜甘寧邊區嚴懲貪污的典型一例,也是我們黨在抗戰時期從嚴治黨的一個縮影。
“諸如此類案例,彰顯了我們黨在抗戰時期重視紀律建設和嚴厲打擊腐化分子的決心。”今年78歲的老黨員閆玉清告訴記者,堅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
炮火中的作風
在利用聲光電技術展示平型關大捷的立體模型中,一片滿目瘡痍的山谷中不時響起槍炮聲,引起很多過往參觀者駐足觀看。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山西平型關地區設伏,擊斃日軍坂垣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多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這是八路軍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的伏擊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全國軍民中的威望。
平型關大捷增進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抗日戰爭規律的認識。1937年9月29日,毛澤東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不僅打了許多勝仗,還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一位劉姓軍官表示,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弘揚我黨我軍不怕苦不怕死的戰斗精神、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以及軍民魚水情等優良作風,一代代傳承下去,更好地服務群眾。
鄧玉芬,密云縣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先后將三個兒子送到游擊隊,讓丈夫和其他兩個兒子參加地方抗日武裝,丈夫和五個兒子為抗戰獻出生命,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和救治八路軍戰士和傷病員。在《中流砥柱》展區里,陳列著這位“英雄母親”的雕像,接受參觀者的敬意。
“這幾天,我們同多名滿身勛章的抗戰老兵都交談過,抗戰時期部隊軍紀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東北大學“宛平故事”社會實踐團團長馮碩告訴記者,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嚴明的紀律和作風,使共產黨得到了億萬人民的擁護。英雄母親的故事,正是廣大群眾支持抗戰的一個縮影。
銘記歷史,開創未來。來自山東的高中教師黃穎說,在這次展覽中看到很多珍貴的史料,我們一定要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好子孫后代,開創美好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報記者 楊海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