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謖之死 說空談誤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5-07-31 16:19
公元228年,魏蜀戰爭最關鍵的決戰中,蜀軍因痛失戰略要地街亭而致主力“進無所據”全線敗退。

  公元228年,魏蜀戰爭最關鍵的決戰中,蜀軍因痛失戰略要地街亭而致主力“進無所據”全線敗退。蜀軍街亭守將馬謖,擅自違反軍令,用兵無方,“舍水上山,不下據城”。敵將張郃乘機切斷馬謖部隊的飲用水道,然后發起攻擊,馬謖大敗,蜀軍痛失街亭,只得全部回撤漢中。蜀軍主帥諸葛亮在揮淚斬馬謖時,霎時記起先帝當年的告誡:“馬謖言過其實。”因為,馬謖是公認的“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一直很器重他,誰知他打起仗來一敗涂地,與只尚空談的趙括一樣啊!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方梟雄都想蕩平亂局,一統天下。他們爭奪的目標全是地盤,實現的手段都是招賢納士。當時人才市場魚龍混雜,招納人才的標準也是五花八門。唯獨曹操推出“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實踐證明,曹操能統一北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唯才是舉”的干部政策。他要求的“才”是真才實干,是針對東漢后期以來官場“流行病”——空談之風而提出的。空談者不僅誤國,而且也因此給自身招來大禍。

  漢獻帝初平年間,黃巾軍入侵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很強的青州,以兵力眾多和裝備精良而稱雄的青州軍,每次老遠看到黃巾軍就嚇得逃之夭夭,自始至終都沒有和黃巾軍正式交過手。當人們看到青州刺史焦和,就不難理解這個怪現象了。“入見其人,清談干云,出觀其政,賞罰淆亂,州遂蕭條,悉為丘墟。”不久,焦和憂懼而死,青州終為人所奪。

  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之子袁譚率軍攻打北海郡,從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北海郡全部軍隊打得只剩下幾百人了,箭頭在頭頂縱橫交織,北海郡的太守孔融,“猶隱幾讀書,談笑自若。”當夜城陷,孔融只身逃往東山,老婆孩子都被袁譚所虜。回頭再看看這位孔太守,《后漢書》里這么記載:“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當成都即將被劉備大軍攻破時,原劉璋所封的蜀郡太守許靖謀劃獨自偷偷翻越城墻投降。劉備也因此看不起這位許靖。劉備謀士法正曾說:“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早在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曹操還沒有成名時,太尉橋玄對他說:“你還沒名氣,最好先和許劭交上朋友。”這個許劭又是何許人?史稱他“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原來,許靖哥倆就是專門評價他人功過是非的專家,每個月的第一日公布評價結果,并且風行一時形成制度,影響了中國古代官場幾百年。結果,說別人盡可品頭論足,也能頭頭是道,事到臨頭自己卻晚節不保,說來也真是可笑。

  空談者誤身誤國,不可不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君子的處世哲學和政治理念。修成實干之身是根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目標。修身就是既要立言,又要立功,講求言行一致,不能只尚空談而要真抓實干。只有實干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曹操正是注重實干標準選用人才,才得以統一北方,雄踞中原。(王丹譽)

【責任編輯:實習生 朱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