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馮振東(右一)深入基層調研蘋果產業。
“‘延安精神’不光要寫在書本上、刻在石碑上,更要用在工作中,實實在在烙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用它為百姓謀福祉、做貢獻。”在三十年的基層工作經歷中,陜西省富縣縣委書記馮振東始終把“延安精神”銘記于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用堅守與付出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敢為人先促發展
“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實行免費教育,對未升入高中和大學畢業未就業、年齡在45歲以下的農村勞動人口進行免費技能培訓……”2007年,在一片質疑聲中,時任吳起縣委書記的馮振東力推這一有點“超前”的教育政策。用馮振東的話說,“要把現有的石油資源優勢轉移到今后的人力資源優勢上。屆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將是吳起保持發展后勁的強大動力”。
在馮振東身上,一直保持著這種“敢為人先”的勇氣與膽識。
在國家級貧困縣延川擔任縣長期間,為了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他提出發展以開發乾坤灣為中心的黃河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當時,許多人對此并不看好,他通過多方論證答疑解惑,傾力打造乾坤灣旅游景區,并成功申報了“黃河蛇曲地質公園”,使旅游業成為延川經濟發展新的支撐點。
擔任富縣縣委書記后,為了更好地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馮振東提出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在全縣推進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并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果園林權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工作,將農戶的“死資源”轉變為“活資本”。2014年11月,富縣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授予“全國良好農業規范示范縣”稱號。同時,馮振東提出要立足比較優勢做強工業,全力打造延安南部油煤氣資源的產能基地和綜合加工基地。他準確把握能源化工產業形勢,積極推動民營企業雙翼石化公司轉產加工煤焦油,使這家停產多年的企業起死回生……在近年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富縣經濟發展速度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一身正氣反腐敗
“須臾勿懷天高皇帝遠,時刻銘記頭頂三尺有神靈。”馮振東始終牢記自己剛任縣委書記時父親的告誡,不但對自身嚴格要求,按照紀律和規矩辦事,而且全力支持縣紀委的各項工作,堅決查處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
在查處縣文體廣電局原副局長兼縣廣播電視管理辦公室原主任李書華貪污、挪用公款案中,他多次組織召開會議,認真研判線索,及時解決紀律審查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經過夜以繼日的奮戰,案情得到突破,相關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責任追究。
在查處公職人員聚眾賭博案中,有些人為了能保住他們的“官帽”,多次找人說情,甚至以淚洗面,但馮振東頂住壓力,一查到底。最終,涉案的7名公職人員都被處理,其中3名科級干部和1名股級干部分別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并被免職、調離原單位。
4年來,針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富縣縣委先后16次專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富縣率先在延安市完成了紀檢監察內設機構調整,把紀檢監察工作重心轉到執紀監督問責上。2014年,全縣給予黨紀政紀處分98人,同比增長20%,處理科級干部15人,6人被移送司法機關,挽回經濟損失132.77萬元。
深入一線解民憂
“關鍵時刻,要與人民群眾心連心。”馮振東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2013年7月,富縣遭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暴雨災害,在臨時指揮部里,馮振東和相關技術人員徹夜商定排險救援方案。在泄洪道嚴重堵塞、水位不斷上漲的沙西溝水庫,冒著壩堤垮塌、隨時有被洪水沖走的危險,馮振東率先跨上沖鋒舟,帶領技術人員,勘察水文情況,制定疏水排洪方案,及時化解險情。
群眾的利益大于天。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一旦出現矛盾和糾紛,需要一件一件落實和解決。為了創新群眾矛盾糾紛解決機制,馮振東每到一個地方都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問計于民。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馮振東創新提出“群眾說事、法官說法、干部聯村”的便民聯動機制,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自該機制推行以來,全縣共說事說法2170起,解決問題1943起;聯村干部訪民42456戶,辦實事好事2337件。這一機制被省委組織部評為2014年度全省組織工作改革創新一等獎。(本報記者 叱驍峰 通訊員 劉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