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對清明有過一首極優美的詩:“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秋千。”可見唐時的清明還重在戶外的踏青、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活動。
????由節氣演變為風俗、演變為節日的在二十四節氣中也只有清明了。清明的重要活動后來就重在祭祖盡孝道。在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視掃墓祭祖,借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心態,是宗法的核心之一。商周以來,一直把祭祀上蒼與祭祀祖先當做國家大事,認為“夫祀,國之大節也”。宗廟、祖墳幾乎成了國家、故鄉的象征。
????在某種程度上說,清明節也是人性美好的一種表現,它不是過給人自己的節日,而是寄托給先人、親人的懷念。
????再美好的儀式在演變的過程中,也難免被有些人扭曲和褻瀆。如今的清明節就成了一些人表現“忠孝”和讓神靈保佑自己的祭祀活動了。有的給先人重建豪華墓,躲避火葬;有的扎制現代家用電器、高級轎車;更荒唐者還給老爹送上幾個“小姐”。
????真孝假孝不在于人死之后的厚葬與祭祀之禮。社會有貧富差別,可人們的孝心、愛心并不因行為儉樸而有所淡化。孝的本質是贍養,至于身后事,則貴在精神上的紀念。倘若對老人生時不養,葬時再厚又有何用?我從來不相信富人的大出殯就比窮人的“卷席筒”更有孝心。古代的封建帝王耗盡天下財富為祖先或為自己大修陵園,并不說明他們孝,活著的時候你爭我斗,篡位奪權哪有半點的孝道在其中?同樣,當今之人的修墓擴墳,千方百計地再給死人弄塊風水寶地,也并不說明他們的孝心就比別人強。溫州有句流行語“富不富,看墳墓”,這話反映了一些人辦喪事的心態。這些人的孝,其實是幌子,骨子里是炫耀自己的富有,是在顯示活人的勢力和財產,這種殯葬又有多少“孝心”在其中呢?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確信“人死如燈滅”,如若盡孝,千萬莫等人過世。戰國時莊子都深信厚葬與孝心無關。在《莊子雜篇·列御寇》中有這么一段故事:莊子將死,他的弟子打算用棺木來厚葬他。可莊子說,用天和地做棺槨吧,自然界的萬物都作為送葬品這多么富足。他的弟子說:我是怕烏鴉吃掉你的尊體。莊子說:葬在地上,烏鴉吃,埋在土里螻蛄和螞蟻不也一樣吃嗎?你們奪去了烏鴉的食物,喂螻蛄和螞蟻,這不是偏心嗎?莊子的話不僅說得輕松幽默,關鍵是把葬的形式說得無關緊要。
????如今有些人把清明節這個“盡孝”的節日,演繹得只剩形式了。形式上的轟轟烈烈,形式上的莊重肅穆,形式上的盡孝盡忠,這種活人玩給活人看的一種“游戲”,死去的人當然是“不屑一顧”的。就算你做給活人看,可是誰的祭奠能盛大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那么恢弘盛大的祭祖在人們的眼里都不如一個小寡婦墳前的哭夫讓人感動,沒有真情的祭祀不過是一場嚴肅的“鬧劇”。
????如今,我們在紀念已故的先人、親人的方式上已有了多元的選擇,文字的、網絡的、藝術的、綠化的等等,無論哪一種方式,我們都要注重它的健康性和“無公害”,不能這邊祭奠著死人,那邊又坑害著他人或捉弄著自己,那可是最大的不孝了。(阮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