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課堂。
????家風,父母播撒在孩子心中的第一顆種子。
????政協(xié)大會期間,新華社記者采訪3位女性政協(xié)委員,傾聽她們對父母的回憶,對家風的理解。
????“敦煌女兒”樊錦詩:既然選擇了,就要好好干
????年過七旬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委員,生在北京,長在上海,卻扎根敦煌,從事文物研究50余載。這份選擇和堅守,與她的父親有關(guān)。
????樊錦詩的父親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喜歡文化。樊錦詩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愛帶她逛美術(shù)館,看藝術(shù)展。她至今還記得當年看過的電影《出水芙蓉》,背過的《古文觀止》。
????樊錦詩第一次知道莫高窟,是通過歷史課本。她一看到,就著迷了,并開始積攢有關(guān)敦煌的畫片。這種興趣越來越濃厚,直到高考時她報考了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
????1962年樊錦詩到敦煌莫高窟實習,單位有意留下她。“洞窟很震撼,但生活條件太差了,沒有電燈,水又苦又咸,我真不想去那里。”樊錦詩說。父親心疼她,就寫了一封長信,請求校領(lǐng)導(dǎo)不要把她分配到甘肅。但后來她把信藏起來,畢業(yè)后還是去了敦煌。
????父親得知后,只說了一句話:“既然選擇了,就要好好干。”
????后來,樊錦詩每次回家探親,父親從來不問她敦煌有多苦,只囑她要認真執(zhí)著。
????“其實那時候沒想在敦煌干一輩子,結(jié)果50多年就這樣過去了。我想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和父親的那句話有很大關(guān)系。”她說。
????作家遲子建:母愛如傘,陰晦給自己,晴朗給兒女
????作家遲子建委員講述了下面的故事:
????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那年初春,一個雨雪交加的黃昏,正寫得如醉如癡,電話響了。是媽媽打來的。媽媽說,我就在你樓下,我來給你送傘,今天早點回家吃飯吧。
????沒有比寫到亢奮處遭受打擾更讓人不快的了。我懊惱地對媽媽說,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著傘,你回去吧,我再寫一會兒。媽媽說,我看雪中還夾著雨,怕把你澆濕,你就下來吧!我終于忍耐不住了,沖媽媽無理地說,你也是,來之前怎么不打個電話,問問我需不需要傘?我不要傘,你回去吧!
????掛斷電話,聽筒里的聲音消逝的一瞬,我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饒恕的錯誤!我跑到陽臺,看見飛雪中的母親撐著一把天藍色的傘,微弓著背,緩緩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夾著一把綠傘,那是為我準備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張不開口,只是默默地看著她漸行漸遠。
????遲子建后來寫了篇文章《龍眼與傘》。她說,母愛就像傘,把陰晦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愛也像那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澀,內(nèi)里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
????遲子建說,媽媽結(jié)婚很早,所以,她們的關(guān)系,有時是母女,有時是姐妹。母親是她的第一讀者,有一次還挑出她文章里的失誤之處。
????遲子建說,媽媽喜歡接濟別人。她家在大興安嶺,記得小時候,糧食還定量供給。哪個鄰居有困難,媽媽都會借米、面給他們。“我家的咸菜都是一盆一盆往外送,結(jié)果才剛春天,家里就沒咸菜吃了。”遲子建記得這樣的細節(jié)。
????遲子建說,她的外婆也是這樣的人。在那個饑餓年代,只要家里有一點米,外婆就要接濟鄰居。有一次,家里只有一把米了,外婆就去地里收了好多爛菜,熬了一鍋菜粥,分給鄰居喝。
????“這就是家風,淳樸、厚道。外婆傳給媽媽,媽媽傳給我們。”遲子建說。
????“報人之后”李東東:盡職盡責 做就做好
????政協(xié)大會開幕后的一天晚上,曾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李東東委員,給母親打電話,說很想念她。
????91歲的母親說,在電視新聞里看到她了,“不要惦念,好好開會,要盡好一個政協(xié)委員的職責。”
????對于盡職盡責的理解,李東東最早是從父母身上學(xué)到的。
????李東東的父母都任職于人民日報。父親李莊擔任領(lǐng)導(dǎo)職務(wù),一生波瀾壯闊大起大落。“我父親在抗戰(zhàn)烽火中離家投身革命,從此‘小家’讓位給了國家。”李東東說。
????她說起一段往事:父親剛進北京城時為了惡補文化,與兩位同事相約學(xué)習馬列著作,每天至少讀兩小時。父親在報社值夜班,一般凌晨5點下班,回到家再讀兩小時,睡覺時已是上午……
????母親雖不像父親那樣輝煌,但在李東東看來,她嚴謹認真,從容淡定,從不抱怨。
????“她做事情要么不做、做就做好的要求,成為我做事追求完美的根源。”李東東說。
????母親對孩子們的學(xué)習要求很嚴格。小時候,哪怕寒暑假,也不允許孩子縱情玩樂。母親給孩子們買來古今中外經(jīng)典名著,一句一句教兒女背唐詩宋詞,還要挨天檢查作業(yè)。
????李東東認為,一個人能以較好的風度、得體出席各種社交活動,也得益于母親的嚴格家教。她們姊妹從小就被要求,女孩子坐要怎么坐,站要怎么站,笑要怎么笑;吃飯時不能出聲,包括吃面條不能吸溜;與人談話時要誠懇專注地看著對方的眼睛,不能打斷對方講話;無論打電話還是接電話,通話結(jié)束時都要后放下電話等。
????李東東說,父母很注意不讓他們滋長干部子女的優(yōu)越感。從小時候起,母親就注重鍛煉他們的生活技能,釘扣子、補衣服、縫棉被、織毛衣……
????“直到今天,只要做,仍能做得像模像樣。”她說。
????父母進入晚年后,李東東曾兩度離開北京工作。“為國盡忠和事親盡孝,常常在我心中糾結(jié)。”李東東說,可父親從來沒有埋怨過她,父親常對她說:為國盡忠就是最大的盡孝,好好工作。
????李東東說,家風無言,卻可以奠定一個人一生尊崇的做人做事基本原則。父母沒有說教過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是用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做了子女最好的教科書。(新華社記者 熊爭艷 王茜 徐硙 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