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鄒碧華:敢碰問題愛說真話的“學者型法官”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15-03-10 10:59
“鄒碧華”三個字,在上海市長寧區法院民四庭副庭長章曉琴眼里,就是“理想”的代名詞。

????“鄒碧華”三個字,在上海市長寧區法院民四庭副庭長章曉琴眼里,就是“理想”的代名詞。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的逝去,讓章曉琴哀嘆不已:“他有信仰,相信法治社會總有一天會實現。他也是這樣做的”。

????有人說,鄒碧華不僅努力為上海司法改革奔忙,更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幾乎每一個與他接觸過的人,在回憶他時,所能想到的印象最深的事情,都在那一撇一捺之間。

????“別人家藏錢,他家藏書”

????司機李小馬已給鄒碧華開了7年車。他經常會幫鄒碧華拎書。出門開會,路過書店,鄒碧華會順手買上幾本。

????鄒碧華家里的書,在他的學生唐豪臻眼里,是“整墻整墻”的樣子;而在李小馬眼里,則是另一種感覺,“我常常跟他開玩笑,有的領導家是用來藏錢的,他家是用來藏書的”。

????李小馬時常疑惑:“他有時間看那么多書嗎?”他能八九不離十地說出鄒碧華生前的作息時間,早上7點從家里出發,晚上回家一般都要超過11點。

????他總覺得,鄒碧華的時間“不夠用”——鄒碧華給青年法官講課超過中午12點甚至“拖堂”到1點多是常事;他去外地出差,單程500公里的車程,他非要當天往返,因為第二天還要準時上班。

????鄒碧華的妻子唐海琳曾多次嘗試晚上陪他一起“秉燭夜讀”熬一熬,但都沒能熬過來,“他晚上兩三點鐘休息是常事”。

????上海市高院司改辦副主任顧全曾在上海高院經濟庭與鄒碧華共事過一段日子。鄒碧華最初留給他的印象,就是“學者”。有一次,他倆一同參加一個外事接待活動,晚上11點后回到寢室休息后,鄒碧華居然打開電腦開始“寫東西”。

????他寫的東西,著實驚到了顧全——他正在把一本中文的法律文書翻譯成英文,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顧全意識到,這是一個真正把法律當做一項事業來做的人,“一個中國的普通法官想要向外傳遞中國法律界的聲音,不多見”。

????鄒碧華的同事陸偉告訴記者,鄒碧華在中央黨校學習那會兒,也沒閑著。他去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大堆書回學校看,每天晚上練習寫毛筆字,每周兩次坐地鐵去培訓學校學日語。學日語的目的,是為了看懂日本法律書。

????法官當愛民

????每天早上,路過上海市高院位于襄陽南路上的側門,如果剛巧能碰上上訪者,李小馬會低下頭來,悄悄抹眼淚。以往,他送鄒碧華每天從這里進門上班,“他看到有人在門口上訪,總會下車找對方聊上幾句”。

????聊得最久的一次,是和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兩人聊了半個多小時,“他老遠看到她就叫我停車,自己跑過去跟老人聊天”。開始李小馬有些不習慣,“哪有領導自己主動去找上訪戶的?”后來給鄒碧華開車久了,他也見慣不怪了,“就連看到路邊比較可憐的乞丐,他也會叫我停車,自己下車去給錢”。

????鄒碧華對需要幫助的群體的關心,遠不止是“下車聊天”、“個案突破”這么簡單。這個萬事都愛講規律、講方法的“聰明人”,還力圖從制度上維護上訪群眾的利益。

????在長寧區法院擔任院長期間, 鄒碧華曾主導開發過一套信訪管理軟件,每一名相關人員都能通過這套軟件,查詢一個信訪案的來龍去脈——什么時候收到信;經過哪幾位法官的手,分別花了多長時間做了哪些處理;現在誰在負責處理這個案子;信訪人目前去向如何。這套科學的信訪管理手段,在全國整個政法系統內都是“名氣響當當的”。

????這是在他看了500多封信訪信件后摸索出來的“規律”:“有的信訪人之所以到多地去信訪,是因為大多數案子‘既不解決,也不拒絕’,造成他們持續上訪。這樣的大環境下,總得有人站出來,去告訴他們,你們的案子走到哪一步了。”

????敢碰問題 愛說真話

????無論在公開演講場合,還是私人交流場合,鄒碧華都是一個“講真話者”。這種品質,加上他本身具備的專業素養,被法律學界廣為推崇——學界稱之為“學者型法官”。

????上海市法學會副秘書長、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用“學術上的好朋友”來形容自己與鄒碧華的關系。2014年12月25日,鄒碧華去世后的第15天,湯嘯天主管的《上海法學研究》雜志前所未有地拿出一整版的篇幅,全文刊載了鄒碧華在一次醫患糾紛人民調解法律保障會議上的點評發言。

????“一句廢話都沒有,講別人談得好,就講清楚好在哪里,但每一個人的發言,他都會指出不足之處。”這種講真話的品質,湯嘯天覺得,足以觸動當下學界,“現在就算是學術界的人,講假話、空話、套話的也大有人在”。

????從2003年認識鄒碧華到他去世,湯嘯天凡是組織法律相關講座,都愿意請他來,“他從來不拿‘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這樣的‘大鍋話’來搪塞聽眾。他是會真正指出問題、探討解決方法的‘學者’”。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也把鄒碧華當做“學者”來看待,“他是一個坦蕩蕩的人,充滿理想”。呂紅兵記得,律協開會邀請鄒碧華來講課,他從不拒絕,“他對律師執業的尊重、對律師制度的敬畏,體現了他的司法理念。他的存在,對推進司法公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者”鄒碧華的離世,給律師界帶來的震動令很多“局外人”無法想象——上海律師界,被鄒碧華“刷屏”;深圳律協在召開年度運動會前,專門為鄒碧華默哀;湖南律協在召開年會前,開了一個悼念鄒碧華的專題討論會。

????上海高院審委會專職委員徐立明曾在擔任高院刑二庭庭長時與分管領導鄒碧華發生過“激烈的沖突”,當時在電話里,兩個人為一個案子爭得很難看。

????徐立明后來想想,跟“領導”犯沖總不是件好事,于是再找鄒碧華談。鄒碧華當時的反應,徐立明至今記得,“他笑笑說沒關系,我自己也是這種人,你不要放在心里”。

????鄒碧華就是“這種人”——面對拖了19年未結的案子,他會重新梳理卷宗,帶頭調查結案;面對老百姓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案件“判不動”的質疑,他會“自找麻煩地”集中一段時間審理相關案件,回應質疑。

????“很率真,敢碰問題,愛說真話。”唐海琳在說到丈夫的這種特質時,原本哀傷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笑意,“我覺得這樣挺好,我挺喜歡的”。(中國青年報記者 王燁捷、周凱)

【責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