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模范法官、優秀黨員鄒碧華
????圖為鄒碧華(左)接待起訴當事人(資料圖片)
????獨角獸獬豸,怒目圓睜,能辨曲直,勇猛公正,這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也是法律與公正的象征。
????“庭前獨角獸”微信號在朋友圈2014年12月9日后再無更新;微信號主人鄒碧華,時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他的生命指針永遠停留在了2014年12月10日……
????2015年1月,鄒碧華被追授全國模范法官、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
????做一個好法官
????2014年12月10日下午,鄒碧華在赴徐匯區法院參加司法改革座談會途中突感不適,送醫搶救但終告不治,生命定格在了47歲。
????鄒碧華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取名“庭前獨角獸”,意味深長,這也正是他本人堅定法治精神、恪盡法官職守的真實寫照。
????5年前,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童讓鄒碧華“揪心”。5歲男孩小銘被親生父母拋棄,爺爺奶奶沒錢給孫子看病,走投無路才來到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立案大廳,要以小銘的名義起訴他的親生父母,索要撫養費為其治病。
????當時,還沒有未成年孩子告親生父母的案例,法院一時難以立案。時任長寧區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得知后,帶領長寧區法院少年庭的法官們開了兩天會,研究法條,決定立案。最終,小銘的父親將名下房產劃歸小銘作為治病的醫藥費,孩子堅強地活了下來。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當然要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我們要用法的精神解決問題,服務百姓。”鄒碧華說。
????在鄒碧華的追悼會上,特意來送別的工人蔡師傅拿出一張珍藏的名片,含淚說道:“他接待過我,說得很有條理,讓我心服口服,還給了我一張名片。這樣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設需要。”
????“我們能不能對當事人有一些情感的關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給他們幫助、給他們安慰?”鄒碧華說,“法官不是‘審判機器’,除了精通法理,做法官更需要有同情心。”
????為了繼續提高業務水平,鄒碧華持之以恒地學習鉆研。除了在核心期刊上發表20多篇論文,鄒碧華還主編或撰寫了《公司法疑難問題解析》《中國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法庭上的心理學》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審判九步法》一書連續兩年成為法律出版社的暢銷書。很多一線法官評價此書“邏輯清晰、思路嚴密,審判時按圖索驥,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還有人說,“要件審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獨孤九劍”。
????改革“燃燈者”
????“當你處于黑暗之中,看到一支蠟燭點亮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感覺到溫暖,你會感覺到光明。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一根蠟燭?在照亮別人的時候,照亮我們自己。”鄒碧華在回復一名學生的郵件中寫道。
????2014年起,上海成為全國司法改革的率先試點地區,任務重、難題多,擔任上海市高院司改辦主任的鄒碧華始終踐行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的誓言。
????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法官、檢察官實行“員額制”,占隊伍編制總數的比例限定為33%,以提升人員素質,提高審判質量。“這就意味著現有法官身份人員中有部分無法進入員額,因為現有法官的比例高于33%。”上海市高院司改辦副主任顧全表示。員額制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就成了“改革堅冰”。
????是遵循司改精神擇優選取辦案骨干還是“論資排輩”讓年輕人“就地臥倒”?顯然,第二種方案實施起來阻力較小,也是傳統管理中“息事寧人”之法。然而,鄒碧華反復強調絕不搞職務上的“一刀切”。在經過大量數據測算與分析后,鄒碧華發現,助理審判員在實際工作中承擔的工作量很大,而有的審判員已常年不在辦案崗位。因此,他堅持按照新的法官入額辦法對現有法官進行考核、考試和遴選,以保證所有入額的法官都是辦案骨干。
????健全法官、檢察官及司法輔助人員的職業保障制度也是上海司改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法官要增加薪酬待遇或強化法官的職業保障,還缺乏一定的共識與理解。”上海市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張新說,“針對這些不了解,鄒院長帶領我們總結關于法院的特點、法官職業的特點,并搜集世界各國關于法官和當地公務員以及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比例差。”
????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動靈魂還難。面向改革的荊棘之路,鄒碧華敢趟險灘、率先探索,讓不少司法從業者看見光亮,增強信心。
????歲寒知松柏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哪有把船劃到江心就棄槳投江的道理。走上這個崗位,就得承擔起這個崗位的使命與責任。”鄒碧華的話語擲地有聲。
????2014年4月,經遴選剛到上海市高院司改辦的陸偉,一下火車就投入工作。“從4月到7月,每天加班,一直到7月31日召開全市司改動員大會。我記得那天下午5點半,我第一次準時下班。”陸偉說,“一開始也有抱怨,但是看到鄒碧華也在加班,我們還有什么話說?”
????司改辦的李則立也深深感受到改革的壓力。一次午餐時,大家都在感嘆改革有難度,鄒碧華不無幽默地說:“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來都要爆表了,不要怕!”李則立很贊賞鄒碧華的斗志:“他應該比我們都累,但他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我曾問他如何辨別一個人是想做官還是想做事。”上海高院民二庭原庭長俞秋瑋說,“他的回答是,做官可以混,做事混不了,二者的區別就是‘擔當’兩字。擔當需要魄力、決心和勇氣,更需要全身心地付出。”
????為了挑起肩頭的擔子,鄒碧華書房的燈經常亮到凌晨。顧全回憶道,在這次人員分類改革中,他們探討最多的并不是方案本身,而是基礎數據。他們對所有法官近5年的工作量進行了測算。“一個雙休日,我們把某個試點法院200多名法官的案件辦理數據交給鄒院長,他讓我們把這些人的案卷材料調出來周末看。他認為案件難易度無法從數據中看出,必須看案卷。”顧全說,即使可以通過上海法官業績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生成電子掃描文件,光是把這些案卷材料拷到硬盤里就要4個小時。
????鄒碧華走了,鄒碧華精神永留人世。在他的精神中,黨員干部看到了理想信念,人民群眾看到了公平正義,法律工作者看到了崇法尚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鄒碧華精神與我們同在,激勵我們前行。(記者 黃安琪 吳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