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與"不敢"
來源: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 發(fā)布時間:2015-02-04 09:58
人們總是習(xí)慣于將“勇”與“敢”連在一起,很少把“勇”與“怕”、“畏”、“不敢”連在一起。

????人們總是習(xí)慣于將“勇”與“敢”連在一起,很少把“勇”與“怕”、“畏”、“不敢”連在一起。近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發(fā)現(xiàn)第七十三章,把“勇”與“不敢”連在一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此段話充滿了辯證法,勇于堅強就會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jié)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人生在世,總會有所“敢”,有所“不敢”。所謂“敢”,應(yīng)該是敢作敢為,不怕歪風(fēng)邪氣,不怕惡權(quán)強勢,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所謂“不敢”,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線,要自警自省,守住做人本色。謹(jǐn)慎為人,小心處事,不敢破壞規(guī)矩,不敢觸犯法紀(jì),不敢違背天地良心。

????勇敢是一個褒義詞,是一種值得肯定、贊揚的精神。然而,有時候“不敢”也不失為一種勇敢,而且是一種富有智慧的勇敢。“敢”,需要勇氣和膽略;“不敢”,同樣需要勇氣和膽略,而且更需要超乎尋常的勇氣和膽略。古今中外,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敢”與“不敢”的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剛正不阿的凜然正氣和潔身自好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他們在困難和邪惡面前,鎮(zhèn)定自若,勇往直前;在規(guī)章和法紀(jì)面前,臨淵履薄,謹(jǐn)小慎微。

????《論語》中,子路問孔子:“誰比較適合帶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問道:“我不是很勇敢嗎?”孔子說:“可我不僅勇敢,而且還勇于不敢呀!”孔子的“勇于不敢”,不失為金玉良言。宋太祖趙匡胤,經(jīng)過腥風(fēng)血雨的廝殺,最終締造了趙宋王朝。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位馬背上的英雄,在坐上了帝位之后,居然害怕史官。一天,宋太祖在皇家后苑用彈弓射鳥。他玩得正高興,有一個大臣說有急事稟奏。宋太祖急忙出來接見。可是一聽大臣匯報的并不是什么急事,宋太祖不高興了,問他這事有什么急的。大臣說,這事總比彈射鳥雀的事急吧。聽了這話,宋太祖大怒,用斧柄撞擊大臣的嘴,將其兩顆牙撞掉了。大臣慢慢地從地上撿起兩顆牙,宋太祖更加氣憤,問他,你是不是要拿著這兩顆牙去告我呀?大臣勇敢地說:臣豈敢告陛下,自有史官會記下這件事的。聽了這話,宋太祖頓時沒了火氣,賜予該大臣金帛以示慰勞,并令其回家好好休養(yǎng)。

????彭德懷元帥一生戎馬倥傯、戰(zhàn)功赫赫,毛澤東稱贊他“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按說,如此英勇豪放、膽氣超人的彭大將軍,應(yīng)當(dāng)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殊不知,他也有“不敢”的事情。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帶領(lǐng)一個創(chuàng)作組到朝鮮戰(zhàn)場采訪。3月22日,彭德懷接見了巴金等17位文藝工作者。25日晚上,巴金寫下《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這篇文章。第二天,巴金參考大家意見又對文章作了補充修改,然后交給了新華社。孰料,次日彭德懷看到文章后,就給巴金寫了一封信,提出修改意見:“巴金同志:‘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一句改為‘像和睦家庭中親人談話似的’。我很希望這樣改一下,不知允許否?其次,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彭老總的“有些害怕”,表達他的“不敢”是因為把他寫得“太大了一些”,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很渺小的人”。無畏的彭大將軍的這種“有畏”,讓人感慨不已。

????一個什么都“敢”的人,會走向罪惡;一個什么都“不敢”的人,會無所作為。該“敢”時挺身而出、毫不畏懼,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該“不敢”時恪守規(guī)矩,不越雷池一步,這是一種道德情操,更是一種高尚人格。當(dāng)權(quán)力、金錢、美色等種種誘惑翩然而至,不少人趨之若鶩、丟魂落魄的時候,你因“不敢”而站穩(wěn)腳跟,不為所動,這正是無私無畏者大智大勇的表現(xiàn),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zhǔn)則,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李興濂)

【責(zé)任編輯: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