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廉政思想源自保民惠民的治理理念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發布時間:2014-12-26 11:26
分析我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的發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獨特性。

????虞夏商周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逐漸形成的時期,其中也包含著廉政文化思想的發端。分析我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的發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獨特性。本文對我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起始作個初步分析,以供參考。

????保民惠民是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據

????在中國早期的政治實踐中,古代政治家很早就提出一個十分重要的治理觀念,即保民惠民的理念。之所以提出保民惠民,首先在于這是維系一個宗族或部落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一個種姓、一個宗族如果沒有人的存在,就談不上血脈的延續。其次,保民惠民理念的提出更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基于對君王與子民關系、統治與被統治關系的深刻認識。《尚書》記載:“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尚書·大禹謨》)這表明,當時統治者已經明確意識到沒有民就不可能有君,君王的統治地位是相對子民的被統治而存在的。如果沒有被統治的子民百姓,也就談不上什么君王的統治。舜還進一步提出“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的觀點,認為如果統治者不將子民百姓治理好并使其生活安定富庶,那么子民的困窮,也必然導致邦君失去其所享受的福祿。殷商以后繼續秉持這個觀點,認為“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尚書·太甲》),“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并進一步提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子民百姓如果不盡心盡力,君王就做不成任何功業(參見《尚書·咸有一德》)。這與后來儒家所主張的“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等觀點都是一致的(參見《禮記》)。由此可見,保民惠民理念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最初確立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包括古代廉政文化形成中具有重要的起始意義。

????正是基于保民惠民的統治需要,引出“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的統治要求或從政要求,強調要謹慎地行使職權,恭敬地實施要做的事情,謹慎敬職,反對統治者暴虐百姓、放縱欲望。《史記》在《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習用干戈”、“修德振兵”,正是因為“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尚書》記載堯舜皆強調要“稽于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因此,保民惠民的思想和原則決定了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的初始內容,即限制和反對統治者貪圖享樂、貪殘暴虐、逸豫無度的行為,由此演繹出選任賢德、德主刑輔、明德慎罰、道德教化等治理方式。這與西方建立在契約論基礎上的廉政文化在起始上是根本不同的。

????循道敬天是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前提

????反對統治者荒淫無度,既是保民惠民的要求,也是循道的要求,強調“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舜的大臣皋陶也提出“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認為統治者不能貪圖安逸、放縱欲望,是因為事情每天都在千變萬化。禹因此強調要遵道而行,“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尚書·大禹謨》)。《易》也說“其受命也如響”,圣人要“極深而研幾”,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易·系辭》)。舜的大臣益則強調要“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即不要放縱自己的欲望,要慎、要勤、要克制,便是遵道而行的要求。殷商的伊尹同樣認為,“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一亡”(《尚書·咸有一德》)。周朝的成王和周公旦在告誡康叔時也強調“惟命不于常,汝念哉!”要認真地履行職責,敬慎地分析對待所見所聞,這樣才能治理好百姓,世享福祿。

????中國古代統治者認為,道與天、與民在一定角度看又是同一的。“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因此,循道敬天也就是要敬民。所以舜的大臣益強調:“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要“無荒無怠”(《尚書·大禹謨》)。

????中國古代統治者還認為,各種官職及禮儀刑罰的設立都是天定的。“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因此要按照上天的意圖、道的要求治理邦國,“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尚書·皋陶謨》),否則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如夏王啟時期的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即九功不敘),上天因此要予以懲罰、斷其國運,夏王啟便替天行罰,“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再如,成湯伐夏也強調“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史書記載成湯說“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

????統治者奢靡荒淫、逸豫無度、貪殘暴虐是喪失政權的重要原因

????從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實踐來看,導致喪失政權、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是統治者的奢靡荒淫、逸豫無度、貪殘暴虐。比如夏啟的兒子太康失去王位,就是因為貪圖安逸享樂。《尚書》記載,“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致使“黎民咸貳”,有窮后羿“距于河”。再比如,夏桀王虐政淫荒、滅德作威,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致使成湯興師伐夏。商紂王更是如此。《史記》記載商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為長夜之飲,“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鳥置其中”,“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紂”。

????古代統治者也正是著眼于這一點,進一步明確為君之德,強調為君要修德。如《尚書》中《五子之歌》所述大禹訓示就強調待民要慎、勤、敬。大禹說“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不能縱情聲色狗馬,貪于享樂安逸,“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殷商也明確認為,“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并進一步提出,君王亦需修身,“修厥身,允德協于下,惟明后”,要“子惠困窮”、“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尚書·太甲》)。殷商時期還明確提出,君王不僅要修德,還應當象先王成湯那樣“改過不吝”、“從諫弗咈”,成為日后言諫制度的發端。

????維護君主統治是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則

????在夏商周的政治實踐中,已經初步形成維護君主統治的政治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也逐漸明確了對大臣、官吏行為的要求,構成了我國古代廉政文化的另一方面重要內容。

????殷商時期已經形成了君王具有特權的思想。一方面強調為君之人不同凡民,如認為“惟辟奉天”,“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另一方面,強調“皇建其有極”,君王要建立起君權的法則和特權,并依此與大臣官吏們區別開來。在洪范九疇中明確提出:“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即認為只有君王才有權賜福于人、予人懲罰、享受美味佳肴,而百官則不應當享有這些權利,否則就會“有害于而家,兇于而國”,大臣官吏們也會因此而背離王道,百姓也將因此而犯上作亂。

????因此,為了維護君主統治,需要制定尊君抑臣的禮儀、法律來加強對大臣官吏的管理,規范和監督大臣官吏的行為,控制和制約大臣官吏的權力。要求大臣們奉守法典常規、盡職盡責,“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尚書·盤庚》),不能放縱情欲而游于逸、淫于樂,違背職守,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尚書記載舜通過巡視、考績的方法“黜陟幽明”,罷免昏庸的官員,提拔賢明的官員,并“鞭作官刑”;再如夏虞書中記載羲和因沉迷于酒而玩忽職守,搞亂了天時節令,胤侯便承君王之命予以征伐,并“殲厥渠魁”、“咸與維新”。

????為了維護君主利益,同樣不允許大臣官吏們暴虐貪殘、侵奪百姓、貪贓枉法。“天下之土莫非王土”,君主統治下的百姓根本上也是私家王朝的財產,暴虐百姓、枉法徇私、貪財聚斂,在根本上也損害了統治者的利益、甚至會動搖統治基礎。由此也形成了對官吏修身養德的要求和規范。(中央紀委宣傳部 戴軍)

【責任編輯:黃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