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石碧村原黨支部書記張仁和
圖為張仁和生前在福建省寧化縣客家祖地前拍攝的照片(資料照片)。
????罕見的喜喪連辦
????“啪啪啪啪……”2004年11月2日上午,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新修成的水泥路上,喜慶的鞭炮聲震天作響。這一天,石壁通往桃金的400米鄉村水泥公路全線貫通。然而,鞭炮聲過后,這里響起的不是笑聲,而是催人淚下的哀樂聲和揪人心肺的啼哭聲——
????張仁和,我們的好支書啊,你怎么走得這么早?!
????石壁村數千村民扶老攜幼,排著長隊,一步一步地把張仁和的骨灰送往公墓,有的老人實在走不動了,就站在家門口拄著拐杖,眼含熱淚目送;有的孩子太小,就牽著父母的手,踉蹌在凜冽的風中……
????石壁村為什么將喜事與喪事一起辦?張仁和,一個普普通通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死,為什么牽動這么多村民的心?!
????他倒在工地上
????2004年10月23日,臨近中午,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通往桃金村鄉村水泥公路建設現場。一輛滿載鋼模的施工車費勁地爬坡,駛到了拐彎處。一位壯實的漢子忙著指揮車輛:“過、過,小心,這里有圍墻,好……”“好”字還未說完,施工車突然失去控制,向右一歪,重重地撞擊在那漢子身上。“仁和!”站在家門口的村民張慶明,大叫著跑了過來。
????張慶明與住在附近的孤寡老人張國道一起扶著仁和到了自己家門口,趕緊端來開水。看著仁和驟然變色的臉龐,張慶明迅速推出摩托車要載他上醫院。
????張仁和執意不肯,說:“沒事,只是頭有點暈。再干會兒,路快修好了……”
????張慶明堅持載張仁和前往醫院。
????到了醫院門口,張仁和還是重復著最后一句話:“我沒事,沒關系。只是頭有點暈……”
????然而,20分鐘后,這位年僅39歲的客家漢子,卻永遠停止了呼吸。他死于肝脾破裂,內臟大出血。
????半小時前,張仁和的妻子到工地叫過他,此時正等著他回家吃飯。
????村主任張清福趕到醫院,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他哽咽著說:“前不久鎮里組織村支書去外地考察,張仁和本應隨隊,但他得到一位熱心人的許諾,說要是在規定的工期前建好公路,將得到3萬元捐款。為此,他留了下來抓緊組織施工。”
????張仁和去世后,73歲的老黨員張耀達全程守護著他的靈堂。張仁和的骨灰盒在家族香火廳停放的一個星期,每天都有上百群眾自發前來拜祭他,為他上一炷香,磕三個頭,在他的靈前,村里15個老黨員泣不成聲。
????這些年來,好支書張仁和的事跡傳遍了寧化這片紅土地。寧化縣委號召全縣黨員干部向張仁和同志學習,還組織了報告團,宣講張仁和的先進事跡,石壁人更是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張仁和的哀思與懷念。
????“要做得最好”
????石壁村是客家祖居地,出閩入贛的“門戶”。1992年,張仁和從石壁鎮計生隊隊長職位,調任村黨支部書記。那年,他26歲。如何改變村子落后的面貌?如何在海內外客家鄉親面前樹立石壁的形象?如何對得起組織的信任?張仁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村兩委會上,張仁和的話擲地有聲:“我們不能丟客家祖地的臉,不能辜負組織,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先從整治門面開始:石壁村原先沒有農貿市場,四方八鄰鄉親們沿著國道設圩場,每逢圩日,交通嚴重堵塞,行人怨聲載道。張仁和請市里的專家,編制了《石壁村建設規劃》。按照規劃,他帶領村兩委著手實施主街道拓寬改造、小區建設和客家邊貿市場建設。如今,長1000米、寬30米的石壁村主街道、商住合一的108戶的農民新村、幾千平方米的農民廣場均已初具規模。
????石壁鎮是全省有名的水土流失區,古民謠“禾口淮土,荒山禿土”中的“禾口”就是如今的石壁。石壁村1658畝耕地全是“望天田”。張仁和帶領干群念起“致富經”: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因地制宜搞農業綜合開發。幾年間,村里共新修機耕路5條計3.5公里,新筑排洪溝800米,鋪設“U”型槽3.4公里,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原本只能收兩三百公斤糧食的田地,如今能收四五百公斤。
????根據石壁適于種烤煙和糯稻的特點,張仁和發動群眾建立了1000畝優質烤煙和糯稻基地,并打出了品牌。如今烤煙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糯稻基地成為福州亞亨、廈門銀鷺、沙縣麥丹等食品加工企業的原料基地。張仁和還引導村民投資興辦兩家糧食加工企業、一家機磚廠、一個加油站,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由1992年不足1000元提高到現在的2700元,村集體收入也一改過去負債累累狀況,增加到七八萬元。
????在張仁和擔任村支書的10多年時間里,石壁村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鎮各村前列,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村。2000年和2001年,石壁村被省政府確立為“村級建設達標示范村”;村黨支部和張仁和連續8年分別被鎮黨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村黨支部還兩次被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9年張仁和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
????“鄉親有困難,我怎能不顧?”
????張仁和當支書,一顆心牽掛著村里的困難群眾。
????老黨員張耀達的家與張仁和的家僅一田之隔,他是看著仁和長大的,說起仁和,老人泣不成聲。
????張耀達說:仁和是個苦孩子,四歲喪母。當學生時,他周末回家都要上山砍柴,然后步行30里路去學校。他對人熱情,無論誰家有事請他幫忙,他都是“好”字當頭。當了支書后,他更是為村民操碎了心。張耀達妻子殘疾,兒子患精神病,每年到了雙搶季節,張仁和都組織村里的勞動力來幫助他家。擔心張耀達家生活困難,路上遇見,張仁和常30、50元的塞進張耀達的腰包;擔心張耀達夫婦無力挑谷子去加工,張仁和花800多元給買來了一臺小型家用碾米機。2002年,張耀達孫子考進龍巖電子工程學院,張仁和主動借給他家2500元做學費。2003年,張耀達孫女考上福州音樂學院,張仁和又主動送來300元。
????“張仁和對老人很關心,雖然村里困難,可在重陽節時,仍會給老人送禮品,他身上有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啊……”張耀達邊落淚邊說。
????村民張啟財1989年因肺癌病故,妻子在田間噴灑農藥殺蟲時,不幸中毒身亡,6歲女兒張雪金和4歲兒子張銀根成了孤兒。張啟財的弟弟張天光既要供養老母又要撫養自己的兩個孩子,過日子本已艱難,哥嫂去世后又將一對孤兒接到家里,生活更是拮據。
????四個孩子轉眼都到了上學的年齡,這可急壞了張天光。那是1992年,張仁和剛上任,了解到張天光家中的困難,就主動到石壁小學請求減免張雪金和張銀根兩兄妹的部分學費,以后每年學校注冊時,張仁和都專門為他倆跑一次學校。
????張仁和平時還特別關心兩兄妹的學習進展,隔三差五地給他們買一些文具,偶爾還給30、50元生活費,過年各送一套新衣服。張銀根很能讀書,2003年考取了北京工業機械學院,張仁和又悄悄從自家存折里取出2600元給孩子做學費。
????張天光說,這十幾年下來,張仁和差不多資助了兩個孩子近萬元的生活費和學費,“沒有張書記,孩子做夢也別想上大學”。
????提起張仁和,當了13年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張河春老人告訴記者,石壁村有個農灌水渠,位置高,一下大雨,渠水就溢到街上。1997年農歷五月初五,天降暴雨,渠水暴漲,迅速淹沒了街道及街兩旁的民房。張河春家地勢比較低,又位于前排第一家,洪水來襲,首當其沖。此時,家家戶戶都忙著排淹進自家的水,誰也沒空前來幫忙。眼看土墻被泡得快塌了,張河春憂心如焚。這一幕剛好被前來巡查水情的張仁和發現,他迅即把雨傘丟在一邊,大聲對張河春說:“我來頂門板,你趕快再去找些塑料布和門板來!”“多虧他幫忙,不然我家房子就完蛋了。我家房子一倒,連在一起的10多家房子都要跟著倒。”張河春說。
????這次洪水事件后,張仁和結合村里主街道的改造,提議把老房子進行重新規劃,拆舊更新。不到一年時間,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新房子和街道地基被墊高了1米多,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洪水了。
????群眾富了,他還過著窮日子
????張仁和從小由長自己14歲的二哥張仁勇撫養大,兄弟倆感情深厚。
????1997年端午節那場洪水,張仁勇承包的村磚廠損失了2萬余元,他專門請弟弟和村主任、文書等人來查看磚廠的災情,希望減免些本年度的承包費,但被張仁和拒絕了。過了幾天,張仁勇又到弟弟家:“我受災這么嚴重,村里就不能研究一下,哪怕是減免500元?”張仁和卻說:“合同里并沒寫這種情況下有補償,一切要按規定辦。”張仁勇憤憤地甩下一句話:難怪你越當越窮!
????張仁勇的話沒錯,四兄弟中,三個哥哥早就建了新房,只有張仁和還住在父母1949年建的老房子里。
????在村北,有一排一字擺開的房屋,兩旁是新房,墻面上貼著瓷磚。中間是陳舊的土木結構房,這就是張仁和的家。走進屋里,只見泥巴地凹凸不平,簡易的木板床上鋪著破舊的被子,由于漏雨,四堵泥墻斑駁陸離。家里最時新的家具,全是張仁和1987年結婚時購置的,一個櫥柜,一架舊縫紉機,一臺30厘米(12英寸)黑白電視。灶臺還是農村燒柴木的“大家伙”,張仁和的妻子張秀荷最大的心愿是能買臺燃氣灶,可張仁和說燒火用煙桿,可省點費用。一陣陣寒風穿過破舊的窗戶,屋里的人看著張仁和的遺像,久久地,久久地說不出話來。
????張仁和的妻子張秀荷是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她說,張仁和平時只顧忙村里的事情,家里所有的農活,幾乎全由她一人承擔。此外,張仁和還做了許多“對不起”家里的事,家里每年有近萬元的收入,都不知被他花到哪去了。
????像這類事,善良的張秀荷從不計較。但是有一次,她真被氣壞了:1996年,鎮里街道拓寬改造,在朋友們的支持下,張仁和買了一塊70平方米的臨街宅基地,準備做店面以改善家庭經濟的窘迫。當年底地基剛砌好,碰上村里“三提五統”任務無法完成,張仁和沒多想,悄悄以3.6萬元的低價把地基轉讓了。張秀荷淚水漣漣:“別人家都住上新房了,難道我們要住一輩子的破房子嗎?”張仁和淡淡地回答妻子:“等我哪天不當村支書了,再去建新房吧。”十幾年下來,張仁和經常用工資沖抵村里的欠款、墊付各種費用,在他去世時村里還欠他近4萬元。
????2002年,總投資30多萬元的村部開工建設,不少工程隊老板紛紛登門拜訪,都被他拒之門外。最后,這項工程向社會公開招標,一家有資質的施工單位中標承建,既保證質量,又節省造價5萬元。掛村的鎮領導張沐河說,他幾次和張仁和到三明跑項目,如果白天辦完事,晚上肯定乘班車趕回偏遠的寧化,以節省2人的住宿費。張仁和掛在嘴邊的是:村里窮,能省就省一點。
????張仁和的清明,干部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一年,張仁和因家庭原因短暫離開石壁,村里30多名黨員聯名寫信給上級,要求他回村當支書;多次換屆,他都滿票連任村支書,在全鎮22個行政村支書中是唯一一個。
????窗外寒風瑟瑟,望著一臉樸實憨厚的張仁和的遺像,我們的心揪得很緊很緊。在這塊客家祖居地上,誕生過90多個革命英烈,也滋養了谷文昌這樣的下放干部,今天,張仁和的事跡再次讓我們心靈震顫: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究竟體現在哪里?新時期共產黨員應當怎么做,才能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帶領群眾奮發向前,去完成我們這一代人偉大的歷史使命?張仁和用自己短暫的一生作了回答。